《歸藏》,不足言也。司馬《潛虛》,又以五五更其九九,不免賢者之多事矣。
故六經不可擬也。先儒所論僅謂畏先聖而當知嚴憚耳。此指揚氏《法言》,王氏
《中說》,誠為中其弊矣。若夫六經,皆先王得位行道,經緯世宙之跡,而非
於空言。故以夫子之聖,猶且述而不作。如其不知妄作,不特有擬聖之嫌,抑且
蹈於僭竊王章之罪也,可不慎歟!
○易教中
孔仲達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先儒之釋《易》義,
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說而進推之,《易》為王者改製之钜典,事與治曆明
時相表裏,其義昭然若揭矣。許叔重釋“易”文曰:“蜥易,守宮,象形。秘書
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鄭氏注:
“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朱子以謂“《易》有交易變易之義”。是皆
因文生解,各就一端而言,非當日所以命《易》之旨也。三《易》之名,雖始於
《周官》,而《連山》、《歸藏》,可並名《易》,《易》不可附《連山》、
《歸藏》而稱為三連三歸者,誠以《易》之為義,實該羲、農以來不相沿襲之法
數也。易之初見於文字,則帝典之“平在朔易”也,孔《傳》謂歲改易,而周人
即取以名揲卦之書,則王者改製更新之大義,顯而可知矣。《大傳》曰:“生生 本 作 品 由 思 兔 網 提 供 線 上 閱 讀
之謂易。”韓康伯謂“陰陽轉易,以成化生”。此即朱子交易變易之義所由出也。
三《易》之文雖不傳,今觀《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記占有其辭,則《連
山》、《歸藏》,皆有交易變易之義。是羲、農以來,《易》之名雖未立,而
《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上古淳質,文字無多,固有具其實而未著其名者。後
人因以定其名,則徹前後,而皆以是為主義焉,一若其名之向著者,此亦其一端
也。
欽明之為敬也,允塞之為誠也,曆象之為曆也,(曆象之曆,作推步解,非
曆書之名。)皆先具其實而後著之名也。《易·革·象》曰:“澤中有火,君子
以治曆明時。”其《彖》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曆自黃帝以來,代為更變,而夫子乃為取象於澤火,且以天地改時、湯武革命為
革之卦義;則《易》之隨時廢興,道豈有異乎?《易》始羲、農,而備於成周;
曆始黃帝,而遞變於後世;上古詳天道,而中古以下詳人事之大端也。然卦氣之
說,雖創於漢儒,而卦序卦位,則已具函其終始;則疑大撓未造甲子以前,羲農
即以卦畫為曆象,所謂天人合於一也。《大傳》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黃帝未作幹支之前所創造也。
觀於羲和分命,則象法文宜,其道無所不備,皆用以為授人時也。是知上古聖人,
開天創製,立法以治天下,作《易》之與造曆,同出一源,未可強分孰先孰後。
故《易》曰:“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書》曰:平秩敬授,作訛成易。皆
一理也。
夫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又曰:“吾學周
禮,今用之,吾從周。”學《易》者,所以學周禮也,韓宣子見《易·象》、
《春秋》,以為周禮在魯。夫子學《易》而誌《春秋》,所謂學周禮也。夫子語
顏淵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