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教答,借獎有加,高標遠引,辭意摯懇,讀之真愧且畏也!足下負良史才,博
而能斷,軒視前古,意誌直欲駕範軼陳,區區郡邑誌乘,不啻牛刀割っ。乃才大
心虛,不恥往複下問。鄙陋如仆,何以副若穀之懷耶?前書粗陳梗概,過辱虛譽,
且欲悉詢其詳。仆雖非其人,輒因高情肫摯之深,不敢無一辭以覆,幸商擇焉。
一、體裁宜得史法也。州縣誌乘,混雜無次,既非正體,編分紀表,亦涉僭
妄。故前書折衷立法,以外紀、年譜、考、傳四體為主,所以避僭史之嫌,而求
紀載之實也。然虛名宜避國史,而實意當法古人。外紀年譜之屬,今世誌乘,百
中僅見一二。若考之與傳,今雖渾稱誌傳,其實二者之實,未嚐不載;特不能合
於古史良法者,考體多失之繁碎,而傳體多失之渾同也。考之為體,乃仿書誌而
作。子長八書,孟堅十誌,綜核典章,包函甚廣。範史分三十誌,《唐書》廣五
十篇,則已浸廣。至元修《宋史》,誌分百六十餘。議者譏為科吏檔冊。然亦僅
失裁製,致成汗漫;非若今之州縣誌書,多分題目,浩無統攝也。如星野疆域沿
革,山川物產,俱地理誌中事也,戶口賦役,征榷市糴,俱食貨考中事也;災祥
歌謠,變異水旱,俱五行誌中事也;朝賀壇廟祀典,鄉飲賓興,俱禮儀誌中事也。
凡百大小,均可類推。篇首冠以總名,下乃縷分件悉,彙列成編;非惟總萃易觀,
亦且謹嚴得體。此等款目,直在一更置耳。而今誌猥瑣繁碎,不啻市井泉貨注簿, ◣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米鹽淩雜,又何觀焉?或以長篇大章,如班固《食貨》,馬遷《平準》,大難結
構。豈知文體既合史例,即使措辭如布算子,亦自條理可觀,切實有用。文字正
不必沾沾顧慮,好為繁瑣也。
一、成文宜標作者也。班襲遷史,孝武以前,多用原文,不更別異;以《史》、
《漢》同一紀載,而遷史久已通行,故無嫌也。他若詔令書表之屬,則因其本人
本事而明敘之,故亦無嫌於抄錄成文。至《史記》讚秦,全用賈生三論,則以
“善哉賈生推言”一句引起。《漢書·遷傳》全用《史記自序》,則以“遷之自
序雲爾”一句作收。雖用成文,而賓主分明,不同襲善。誌為史體,其中不無引
用成文,若如俗下之藝文選集,則作者本名,自應標於目錄之下。今若刊去所載
文辭,分類載入考傳諸體,則作者本名易於刊去,須仍複如《史》《漢》之例,
標而出之。至文有蔓長,須加刪節者,則以“其略曰”三字領起,如孟堅載賈誼
諸疏之例,可也。援引舊文,自足以議論者,則如《伯夷列傳》中,入“其傳曰”
雲雲一段文字之例,可也。至若前綴序引,後附論讚,今世纂家,多稱野史氏曰,
或稱外史氏曰,揆之於理,均未允協;莫如直仿東漢之例,標出論曰、序曰之體
為安。至反覆辨正,存疑附異,或加案曰亦可。否則直入本文,不加標目,隨時
斟酌,均在夫相體裁衣耳。
一、傳體宜歸畫一也。列傳行述入藝文誌,前書已辨其非。然國史取材邑誌,
人物尤屬緊要。蓋典章法令,國有會典,官有案牘,其事由上而下,故天下通同,
即或偶有遺脫,不患無從考證。至於人物一流,自非位望通顯,太常議諡,史臣
立傳,則姓名無由達乎京師。其幽獨之士,貞淑之女,幸邀旌獎,按厥檔冊,直
不啻花名卯冊耳。必待下詔纂修,開館投牒,然後得核。故其事由下而上,邑誌
不詳備,則日後何由而證也?夫傳即史之列傳體爾。《儒林》、《遊俠》,遷
《史》首標總目;《文苑》、《道學》,《宋史》又畫三科。先儒譏其標幟啟爭,
然亦止標目不及審慎爾。非若後世誌乘傳述碑版,統列藝文。及作人物列傳,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