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見於群書所稱引也。前明所修《荊州府誌》,僅見著錄而無其籍。康熙年間,
胡在恪所修,號稱佳本,而世亦鮮見。今存葉仰高誌,自雲多仍胡氏舊文,體例
謹嚴,纂輯必注所出,則其法之善也。而崔君之於斯誌,則一秉史裁,詳贍博雅
之中,運以獨斷別裁之義。首紀以具編年史法,次表以著世次年代,掌故存於諸
考,人物詳於列傳,亦既綱舉而目張矣。又以史誌之書,記事為主。藝文仍著錄
之篇,而近代誌家,猥選詩文雜體;其有矯而正者,則又裁節詩文,分類隸於本
事之下,皆失古人流別。今師史例以輯府誌,更仿選例以輯文徵。自雲:誌師八
家《國語》,文徵師十五《國風》,各自為書,乃得相輔而不相亂。又采輯之餘,
瑣事畸言,取則失裁,棄則可惜;近人編為誌餘,亦非史法。今乃別為《叢談》
一書,钜細兼收,而有條不紊,蓋近日誌家所罕見也。昔羅願撰《新安誌》,自
謂儒者之書,不同鈔撮簿記。今崔君所輯,本源深遠,視羅氏雅裁,有過之而無
不及已。會湖北有《通誌》之役,聘會稽章典籍學誠,論次其事。章君雅有史識,
與餘言而有合。崔君又屢質於典籍,往複商榷,時亦取衷於餘。餘故備悉其始末,
而敘於卷端。
○為畢秋帆製府撰石首縣誌序
石首為荊州望縣,兩漢本華容地,晉平吳,分華容置縣,因山以石首名。趙
宋改治調弘,易名建寧。尋遷繡林山左,複名石首。元大德中,又遷楚望山下。 ⊕思⊕兔⊕在⊕線⊕閱⊕讀⊕
曆明至今,文物聲名,為荊部稱盛。縣誌不修,近六十年。舊誌疏脫,詮次無法,
又闕數十年之事實。知縣玉田王君維屏,因餘撰輯通誌,檄徵州縣之書,乃論次
其縣事,犁剔八門,合首尾為書十篇,以副所徵,且請餘為之序。
餘披覽其書,而知王君之可與論治也。夫為政必先綱紀,治書必明體要。近
日為州縣誌者,或胥吏案牘,蕪穢失裁;或景物題詠,浮華無實;而求其名義所
歸,政教所重,則茫然不知其所指焉。夫政者,事也。誌者,言也。天下蓋有言
之斐然,而不得於其事者矣;未聞言之尚無條貫,而其事轉能秩然得敘者也。今
王君是誌,凡目數十,括以八門,若網在綱,有條不紊。首曰編年,存史法也。
誌者史所取裁,史以記事,非編年弗為綱也。次曰方輿,考地理也。縣之有由立
也,山川古跡,以類次焉。而水利江防,居其要矣。次曰建置,人功修也。城池
廨署,以至壇廟,依次附焉。次曰民政,法度立也。戶田賦役之隸於司徒,郵驛
兵防之隸於司馬,皆《洪範》八政之經也。次曰秩官,昭典守也。長佐師儒,政
教所由出也。而卓然者,爰斯傳矣。次曰選舉,辟才俊也。論秀書升,《王製》
之大,興賢與能,《周官》是詳;勒邦乘者,所不容略也。次曰人物,次曰藝文,
一以徵文,一以考獻,皆搜羅放失,謹備遺忘,尤為乘時之要務也。人物必徵實
事,而不以標榜為虛名;藝文謹著部目,而不以詩文充篇幅。蓋人物為馬《史》
列傳之遺,藝文為班劉著錄之例,事必師古,而後可以法當世也。部分為八,亦
既綱舉而目張矣。至於序例圖考,冠於篇首,餘文剩說,綴於簡末,別為篇次,
不入八門。殆如九夫畫井,八陣行軍,經緯燦然,體用具備。乃知方誌為一方之
政要,非徒以風流文采,為長吏飾儒雅之名也。
且石首置縣以來,凡三徙矣。今縣治形勢,實為不易,四顧平衍之中,至縣
群山湧出,東有龍蓋,南有馬鞍,西有繡林,北有楚望,居中扼要,政令易均;
是以明代至今,相仍為治。夫撫馭必因形勢,為政必恃綱紀,治書必貴體要,一
也。王君以儒術入仕,知所先務。其於治書,洵有得於體要,後人相仍,如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