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深,你便能容納更多的快樂。
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發現,隻有那曾使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
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使你快樂的事物哭泣。
對於罪與罰,他說:
——你怎麼去懲罰那些他們的悔恨已超過了他們的罪行的人?
你們所樂於效勞的法律,它所伸張的正義不就是要令人悔改嗎?
但你們不能使無辜的人悔恨,也不能令罪人心中釋然。
痛悔在夜半將不喚自來,使人自夢中醒來而省視自己。
對於自由,他說:
——你將真正自由,並不是當你的日子不再有一絲掛慮,你的夜晚不再有匱乏和悲痛時,卻是當這些事箍緊了你,你仍能脫身出來,赤摞而自在的。
在每一行與每一頁裏,紀伯侖都借著先知與穆斯他法的語言來解釋這一個世界,在告別的時刻,女先知阿密特拉說:"這一天,這個地方和你曾說話的心靈都是有福的。"
先知卻回答她:
"是我在說話嗎?我不也是個聽眾?"
我愛極了這一句回答。
不是嗎?在這世間,有誰有權利解釋一切生與死、悲與歡的奧妙呢?我們所能做的,不過隻是用言語或者用文字來表達出已經被上蒼所安排好了的情節而已,我們同時是演員也是觀眾,在唇間滔滔不絕時,心中也正在安靜地聆聽。
而在某些時刻裏,正如先知所說的:
"——這些他以言語說了出來,但是有更多的留在他心內沒有說。因為他自己無法說出他更深的秘密。"
從初識"先知"到今天,已是十幾年過去了,可是,喜愛這本書的心始終沒有改變,每次翻開書頁,都好像又重新站在那個飄著雪的窗前,心中象水洗過一般的清明潔淨。
真希望年輕的朋友們都能看過這樣的一本書,都能喜愛它,接受它,如同麵對一朵單純又深邃的白蓮。
靜寂的角落
序愛亞"喜歡"
那天下午,我們兩個人在八裏海邊再過去的山路上慢慢地走著。
秋天了,芒革的顏色開始改變,一層一層就象遠處起伏的海浪。在三月的時候會開出那樣柔紫花簇的苦楝樹,現在完全換了麵貌,葉子幹黃了,樹上結滿了金紅色的小果,和澄藍的天色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
在草叢裏零落地躺臥著的,是幾座老舊的墳墓。大概後代子孫常來祭祀,所以墓前鋪著潔淨的紅色小鋼磚,墳前有些彩繪的忠孝節義的故事,是鄉間匠人畫好以後,再燒在磁磚上的吧。
愛亞忽然靠近來告訴我:
"你知道嗎?小的時候,我常常一個人在象這樣的墳堆裏玩兒上半天哩!"
"為什麼?你不害怕嗎?"
"不怕啊!我到現在也不覺得有什麼好害怕的。小時侯愛看磁磚上的畫,覺得很好看,覺得有人能畫得這麼精致真是好事。"
愛亞的聲音很好聽,說起她的童年更帶著一種欣賞和喜歡的腔調,可是,在初時的那陣驚訝過去了以後,我心裏卻不由得有了深深的感傷。
我的朋友,正走在我身邊低語淺笑的朋友,曾有過的是怎樣寂寞的一段童年啊!
民國三十八九年那一段歲月裏,所有渡海而來的成人都沒辦法顧及他們的孩子了。在陌生的環境裏,有時候胼手胝足也不一定能求得一家人的溫飽,也因此,所有的孩童也就隻能乖乖地忍受那原本不是他們應該忍受的饑饉和寂寞了。
五、六歲的小女孩,就常常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墳間,亞熱帶的陽光照著周圍青翠蔥蘢的山林,她的整個啟蒙教育都是從這個島上開始的。墳前的圖畫和塑像是她的第一堂美術課,周圍的山丘與河流是第一堂自然課,風聲和鳥雀的鳴叫是第-堂音樂課,而和她漸漸熟識一起長大的鄉間玩伴就是第一堂的社會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