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她的散文,我不得不落淚,因為裏麵有著極深極深的寂寞,也許連地自己也不一定完全察覺到的寂寞,是整個時代整個國家的命運丟給-個孩童的寂寞。
在她的"心之扉頁"裏,幾乎篇篇都可以作為那個時代裏極大多數被忽略了的孩童的證言,寫出了屬於大家共有的那些蒼涼寂寞一去不回的童年。當然,在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沒有人要再來責備那些其實已經盡了全力的父母,可是,當愛亞拿起她那把鋒利的雕刻刀一刀一刀地雕著那個五歲女孩的生活時,我們許多人的心裏,也不禁要跟著一陣一陣就疼痛了起來。
原來真正的藝術品就是這樣的。
在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裏,也許隻是用一種生活的方式淺淺道出的故事,卻原來可以是幾千幾萬人血肉相連的相同生命啊!
但是,生命裏有著一種無法遮蓋也不會長久隱藏的力最,在越是艱難困厄的境遇裏,越能持續地成長。
喜歡愛亞,就是因為喜歡她麵對世界的那一種態度——不畏懼、不逃避、不妥協;而在她所有看似安靜緩慢的努力裏,深藏著一段極強極烈的愛意。
在最靜寂的角落裏,有著最熱烈的聲音,隻要你肯傾聽。
這也是為什麼在去年(七十二年)才開始寫散文的她,在半年上寫的九篇作品就有五篇被選錄在年度或者其他散文集裏的原因了。
她的那篇"白雨衣"登在中文版讀者文摘上的時候,相信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讀者都能感受到那個小女孩衷心的歡喜,在極簡樸的幾段文字裏,讓每個人都分享了人世間最奢華的快樂。
原來困苦雖然好象會影響了幸福,其實仍然不會真正地影響了幸福,原來蒼涼寂寞的童年雖然疼痛,可是卻也能讓我們得到一些在今天這種環境裏長大的孩子所不可能得到的快樂。原來生活與生命兩者所需要的條件不盡相同,而一個鮮活豐沛的心靈在怎樣艱難的境遇裏都能找到他自己的方向,找到原來該屬於他的幸福和快樂。
從愛亞的作品裏,從她的生活與生命的例證裏,我親愛的朋友告訴了我,原來,原來一個人的成長是真真正正要靠自己的啊!
認識愛亞大概有五年,真正相識相知也不過是最近兩年裏的事。
到了中年,能夠得到幾個可以談心的朋友實在是一種幸運。因為在日常生活裏,每個人的日子都象滾雪球一樣,越過越無法控製起來。每一件事好象都應該去做,每一個擔子好象都該自己來擔,好象中年的義務就是要讓其他一切的人都滿意,隻除了自己。
所以,我們格外珍惜和朋友相處的部一段短短的時刻,如果能偷得半天空閑,我們就常常溜到近郊的山裏或者海邊去走一走。
有時候去看山櫻,有時候去聽海浪,一年裏麵,能夠有著三兩次的相聚。就覺得很知足很奢侈了。
在那些時刻裏,愛亞總是穿著很好看的布衣布鞋微笑著走在我旁邊,我總覺得,對她來說,生命裏每一種安排好象都有道理,而她對看到的每一朵雲每一棵樹都會發出由衷的喜歡與讚歎。
所以,她把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叫做"喜歡"。
她說她喜歡紅磚道,喜歡走在紅磚道上的感覺,喜歡有風有樹的好日子。
她說她喜歡一切與"牽"有關聯的字。喜歡"牽引"、"牽掛",甚至"牽絆"也是好的,因為在這些裏麵都有著真情。$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