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段(3 / 3)

"山裏山外"讀後感

前幾年,丈夫的二姐從國外回來,我們陪著她到台灣各地去玩了一圈,許多年沒回國的姐姐是個很爽快樂天的人,一路的行程也因而充滿了笑聲。

回程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上遇到塞車,我們的車子在一條很高很長的橋上停了下來。那天天氣很好,我們又不急著趕回家,所以雖然在橋上跟著別人大排長龍,我們仍然心情很好,談興也很高。

我記得,我是那樣對經組說的:

"這也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讓我好好看一看橋下的風景。"

想不到姐姐卻這樣回答我:

"要是在這個時候有飛機來轟炸的話,我們可是一個也逃不掉啊!"

我滿懷詫異地看著她,一個看起來這樣快樂的人怎麼會有這樣可怕和奇怪的念頭呢?這眼前的青山綠水和"轟炸"和"死亡"又能夠扯上些什麼樣的關係呢?

當然,對我來說,丈夫的姐姐仍然算是客人,所以在那個時候我也隻能把疑惑藏在心裏,沒敢問出來。

到了晚上,想了起來就輕聲問正坐在身邊的丈夫,他說:

"我想,大概是她小時候挨轟炸挨怕了吧。"

在讀王鼎鈞先生的"山裏山外"時,王先生也是這樣說的:

——一個在夜裏逃過難的人看見夜,總是想起逃難,總是覺得前前後後飄蕩著遊絲一樣的恐怖,不容易再領略夜景的美。

一個在少年的時候就陷身在這種漫天烽火裏的生命,怕終生是不可能忘記那些縱橫的烙印了吧。

讀王鼎鈞的"山裏山外",就是在讀著一個靈魂在戰亂裏的烙印,讀著一顆心在烈火裏的鍛煉。流淚是因為他的傷痛也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傷痛,微笑是因為幸好他有著一個真誠的靈魂,幸好他有著一顆純金的心。

幸好在這樣殘酷的世界裏他仍然保有著一顆象金子一樣的心。

因此,在這樣悲苦流離的歲月中,"山裏山外"裏的那個少年仍然能夠用心用眼去體會周遭一切人物、事物與景物裏的"美",使得這一本書除了有扉頁上所說的"有力地呈現了大時代中一個''流亡學生''的感懷、理念、夢想和抱負"之外,更等於在我們的眼前用一支無法替代的彩筆,為我們繪出了那萬裏江山。

在"山裏山外"這一篇裏,一開始就是這樣寫的:"我想翻越一座山。山以嚴峻的臉色對待我。它是萬古千秋生了根的閘門,阻擋兵馬,過濾遊子,保證林木鳥獸。行人如水,自古繞山而行。"

忽聽得有銅鈴般的聲音喊:"賣涼水!"吃驚中看見一位白了頭發扶著拐杖的老婆婆守著水罐和碗,牽著一個六、七歲的男孩。男孩模仿雄雞的姿勢叫了一聲:"賣冰水!"瓦罐和陶土燒成的碗都和老人的皮膚一樣粗糙易毀,水卻象孩子的聲音一樣清澈新鮮。

一句"行人如水,自古繞山而行"便說出了人與山之間自古以來的關係與規律。然而在抗戰的時候,所有的規律都被破壞了,少年必須要用一切的力量在山中跟隨著前行者踐踏出一條路來。

但是,就算在那樣荒涼的山路上也有生活,也有人家,也有祖有孫;小小六七歲的男孩用盡力氣來叫賣他那白了頭發的婆婆所準備好的涼水,所以要鼓起胸膛伸長了脖子,象隻雄雞一樣發出聲音來。

我反複讀著最後那兩句:"瓦罐和陶土燒成的碗都和老人的皮膚一樣粗糙易毀,水卻象孩子的聲音一樣清澈新鮮。"那一座嚴峻的山,那一條荒涼的路,那祖孫二人和過路少年的一場相遇,那整個中國人都知道、都熟悉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