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宋教仁改組國民黨
但宋教仁未免太書生意氣了,搞現代民主政治,他是一把好手,但論玩手段耍陰謀,袁世凱卻是骨灰級的人物。宋教仁已經嚴重威脅到袁世凱以及一大幫政客的利益了,而他們又沒辦法阻止宋教仁組閣,那麼,有什麼比直接搬走絆腳石更便捷呢?
第一節改組國民黨
政黨大合並
在民國以前的曆代封建王朝中,是嚴禁人民集會結社的,因此並不存在什麼公開的政黨組織,曆史上所謂的朋黨,如牛黨、李黨等,幾等同於擾亂朝綱的亂臣賊子,被曆朝曆代視為洪水猛獸。而民國時期政黨林立,但與中國曆史上的朋黨並無多少關係,完全是西方的舶來品。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了師法西方實現政黨政治,各種各樣的政黨如雨後春筍般,一夜之間冒出了幾至近百個,如民社、統一黨、國民新政社等等。臨時政府北遷後,原先集中於上海、武漢、南京等地的政黨紛紛遷入北京。當時北京街頭人人都以掛有某一個或幾個黨籍為榮,就跟今天人們以穿香奈兒,挎LV包為時髦一般。那到底是怎樣一種盛況呢?
比如兩個人初次見麵,開口除了問尊姓大名外,接著就是問你是哪黨的,就跟今天我們問對方吃飯了沒有一樣稀鬆平常。如果答方說還沒有加入任何一黨,不論相識與否,問方立刻就熱情地說介紹其加入某黨,也不管其答不答應,第二天就會把黨券黨政送到其手上。
各政黨還會爭相拉一些知名人士入黨以撐門麵,所以常常出現很多身兼數黨的跨黨分子,如黃興有十一個黨籍,黎元洪有九個黨籍,趙秉鈞有八個黨籍,唐紹儀有七個黨籍……一到周日,大大小小的政黨都有模有樣地召開會議,那些身兼數黨的跨黨分子就來簽個到,露個臉,然後匆匆離去,還不無驕傲地說一句“吾尚有數會須赴也”。
當時雖然政黨數目眾多,但大部分組織鬆散,宗旨不明,真正有一定政治影響和號召力的卻沒有幾個。比較值得一提的,首先是中國社會黨,於1911年11月5日成立於上海,是中國第一個社會黨,也是中國第一個以“黨”命名的政治團體。
隨著臨時政府北遷,各政黨為了在新一屆內閣和即將舉行的國會選舉中取得更多的席位,掀起了政黨大合並。當時參議院中占據多數席位的是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三大政黨,其中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就是由眾多大小政黨合並而成的。
在臨時參議院中風頭僅次於同盟會的共和黨,就是由民社、統一黨、民國公會、國民共進會、國民協進會五個政黨組成的,成員以立憲派和舊官僚為主,也有部分同盟會的脫黨分子。共和黨於1912年5月9日成立於上海張園,選舉黎元洪為理事長,張謇、章太炎、伍廷芳、那彥圖為理事,林長民、劉成禺、沈彭年等54人為總幹事。剛成立時以上海為臨時本部,到29日北京共和黨本部宣告正式成立後,上海臨時本部改為交通事務所。共和黨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分部,最盛時黨員一度超過十萬人。它以國家統一主義為宗旨,支持中央集權主義,而抵製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因此後來與袁世凱扭結在一起,共同對抗同盟會。
而統一共和黨則是由共和統一會、國民共進會和政治談話會聯合組成,於1912年4月11日成立於南京,宣稱“以鞏固全國統一,建設完美共和政治,循世界之趨勢,發展國力,力圖進步為宗旨”。其主要由同盟會員和立憲派兩部分人組成,主要參加者有蔡鍔、景耀月、吳景濂、穀鍾秀等人。統一共和黨以“第三黨”自居,聲稱在同盟會和共和黨之間保持中立,主要是調和兩黨的感情,保證國家安全,絕無攬政權的思想。但事實上是怎樣呢?
在陸征祥組閣期間,同盟會為便於將來實行“政黨內閣”,作出同盟會員不得自行加入新內閣的決定。但袁世凱偏要跟同盟會唱反調,非拉同盟會員孫毓筠、沈秉堃入閣不可。而一貫站在袁世凱一邊的共和黨立刻表示支持,聲言“以大總統信任之人組織內閣,各黨不必幹涉”。共和黨還極力拉攏統一共和黨,許諾將支持該黨的參議員為國務員。而統一共和黨為了使殷汝驪、穀鍾秀、吳景濂等人進入內閣,欣然接住了共和黨遞來的橄欖枝,聯合起來支持袁世凱而對抗同盟會。
1912年7月18日,新一屆候補六閣員提名名單終於新鮮出爐了,統一共和黨竟無一人入選,他們才知道受了共和黨的愚弄,自然憤憤不平。其後陸征祥發表演說,將提名名單交給臨時參議院決議。參議員認為陸演說言辭猥瑣,不配做總理,遂全部否決了六名提名閣員。袁世凱惱羞成怒,對參議員軟硬兼施,共和黨遂不顧自己黨也有議員投了否決票的事實,將否決六閣員的責任全部推到了同盟會和統一共和黨頭上,還通電攻擊兩黨欲置國家於無政府狀態。
統一共和黨無端受到共和黨和袁世凱排擠,當即展開激烈反擊,召開會議決議對陸征祥“絕不信任”,並轉身謀求與先前的對手、如今被置於同一戰壕裏的同盟會進行組織上的聯合。
對於同盟會而言,在臨時政府北遷後,由於袁世凱和共和黨的打壓排擠,同盟會已不能控製臨時參議院中的多數席位,再加上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組閣風潮,宋教仁等人深感要實現真正的責任內閣,就必須實行“政黨內閣”,而“政黨內閣”有賴於強大的政黨為依托,因此也產生了聯合其他政黨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的想法。特別是新一屆國會選舉也快要來臨了,改組事宜更是迫在眉睫。
如今,在臨時參議院中占有相當席位的統一共和黨伸出了橄欖枝,正好成為改組國民黨的契機,改組事宜終於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改組國民黨
但改組事宜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盡管宋教仁、胡瑛、魏宸組、譚人鳳、劉揆一等人積極運動,但多數同盟會員依然反對改組,認為此時各黨競爭激烈,如果改名就有可能給他人製造分裂以可乘之機。例如蔡元培就提出“不能舍己從人,決不能變更名稱”,而白逾桓、田桐等人反對尤為激烈,表示“同盟會係數十年流血所成,今日當以生命擁護此名”。不過他們隻是反對改名,並沒有直接提出反對改組,所以宋教仁等人仍繼續著改組事宜。
但統一共和黨也並不甘心毫無條件地並入同盟會,其代表、參議院議長吳景濂在向同盟會提出合並的時候,也附帶提出了三個先決條件:一、變更同盟會名義;二、廢去民生主義;三、改良內部組織。同盟會為了達到改組擴大的目的,答應了統一共和黨提出的三個條件,但堅持在黨綱中保留“民生”兩字,最後“實行民生主義”被含糊地改為“采用民生政策”。
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合並的消息傳出後,以岑春煊為首的上海國民公黨於1912年8月5日派代表到北京表示願意參加,除了同意統一共和黨提出的三項條件外,又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取消“男女平等”。同盟會為求改組擴大成功,同樣答應了上海國民公黨的要求。
1912年8月7日,三黨代表開會,又有北京的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兩個小政團同意加入合並。當日並就黨名、黨綱達成最後協議,由宋教仁、張耀曾和國民公黨代表楊南生起草宣言。8月13日,五黨聯名正式宣布了國民黨成立宣言:
“共和之製,國民為國主體,吾黨欲使人不忘斯義也,故取其名曰國民黨。黨有宗旨,所以定眾誌。吾黨以求完全共治。眾誌即定於內,不可不有所標幟於外,則黨綱尚焉。故斟酌損益,義取適時,概列五事,以為揭櫫:
“曰保持政治統一,將以建單一之國,行集權之製,使建設之事綱舉而目張也。曰發展地方自治,將以練國民之能力,養共和之基礎,補中央之所未逮也。曰勵行種族同化,將以發達國內平等文明,收道一同風之效也。曰采用民生政策,將以施行國家社會主義,保育國民生計,以國家權力,使一國經濟之發達均衡而迅速也。曰維持國際平和,將以尊重外交之信義,維持均勢之現狀,以專力於內治也。凡此五者,綱領略備,若夫條目,則當與時因應,不克圖定。”
從此,同盟會成為曆史的代名詞。
1912年8月25日,五黨在北京正式召開國民黨成立大會。這一天,北京湖廣會館裏人頭攢動,2000多到會者翹首盼望著這激動人心的一刻。張繼作為臨時主席,報告了五黨合並以及政綱起草的經過。但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場小風波。原來,同盟會政綱中本來有“男女平等”一條,但改組的國民黨卻明確取消了這一條,當時到會的同盟會女會員唐群英、沈佩貞等人激憤異常,其中一個女會員更是拍案而起,一把揪住宋教仁的頭發,掄起巴掌左右開弓,一連打了宋教仁幾個耳光,會場上所有人都驚呆了。
為了平複女會員的情緒,大會決定以舉手的形式表決國民黨政綱中是否補入“男女平等”一條。但到會的女會員畢竟勢單力薄,“男女平等”的觀念也沒有深入人心,最終,舉手者未過半數,“男女平等”一條遭到否決。
隨後,大會又投票選舉出理事和參議,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王寵惠、王人文、王芝祥、吳景濂、張鳳翽、桑貢納爾布九人為理事,孫中山又被推為理事長。胡漢民、柏文蔚、陳錦濤、李烈鈞、張繼、蔣翊武、唐紹儀、孫毓筠、譚延闓、尹昌衡、於右任、馬君武、田桐等29人為參議,鈕永建等7人為名譽參議。
另外,國民黨內部組織分為總務、政事、交際、文事、會計五部以及政務研究委員會。魏宸組、殷汝驪為總務部主任幹事,任鴻雋等為幹事;穀鍾秀、湯漪為政事部主任幹事,政事部下又設有選舉科,楊永泰為主管幹事,張東蓀、沈鈞儒等為幹事;李肇甫為交際部主任,覃振、顧維鈞為幹事;楊光湛為文事部主任幹事;張耀曾、劉彥為政務研究委員會主任幹事,馮自由、石誌泉、吳鐵城等為幹事。改組後的國民黨陣容可謂空前強大。
大會改選之後,孫中山來到會場,發表了洋洋灑灑的鴻篇演講,將會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不過孫中山雖然讚成同盟會改組,但並不熱心,他認為政治革命任務已經完成,社會革新才是當務之急,因此他更熱心於“20萬裏鐵路計劃”,遂委托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采取了“於黨事則一切不問,純然放任”的態度。
國民黨成立後,為了擴大聲勢以為不久後的國會選舉作準備,逢人便勸加入國民黨,使得一大批立憲派、舊官僚、前清遺老、投機分子等都加入了國民黨,不但新任國務總理趙秉鈞被拉入了國民黨,甚至連袁世凱也成了孫中山、黃興動員的對象。但袁世凱哪裏懂得什麼政黨政治,對於要其作為國民黨首領很不以為意,他後來就對國民黨參議柏文蔚說過:“入甲黨,則乙黨為敵,入乙黨,則丙黨為敵,實不敢以一己之便安,而起國中之紛擾。”但為了拉攏孫、黃,他又態度曖昧地應付著。
但這種新舊糅合、兼容並包的發展方針,也使得國民黨的成分十分龐雜,各種勢力都企圖從方方麵麵對國民黨施加政治影響。加上是五黨合並,在權力分配上也造成了激烈爭奪,共和實進會就因為無一人被選為參議,隨後即重組共進會,與國民黨分道揚鑣。其他政黨也反對以同盟會為中心,動輒以退出相要挾。這樣一來,主張分歧,步調不盡一致,最終免不了雷聲大,雨點小。但是,其時國民黨無疑已成為袁世凱專權最大的障礙,也足以讓袁世凱寢食難安了。 第二節宋教仁被刺
國會選舉拔得頭籌
根據《臨時約法》規定,約法施行後限十個月內,由臨時參議院製定國會組織法及議員選舉法,進行國會選舉。1912年8月10日,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正式頒布了《中華民國國會組織法》《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和《眾議院議員選舉法》,開始在全國進行首次選舉。
“組織法”參照了西方立憲國家上、下議院的做法,首先確定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其中參議院總計選舉議員274名,具體選舉辦法如下:1.各省省議會每省選10名;2.蒙古選舉會選27名;3.西藏選舉會選10名;4.青海選舉會選3名;5.中央學會選8名;6.華僑選舉會選6名。眾議院總計選舉議員596名,由各地方人民選舉議員組成,名額按各省人口比例分配,每80萬人選議員一名,人口不滿800萬的,得選議員十名,蒙古、西藏、青海同參議員額數。
但在有關國會議員的產生問題上,臨時參議員們產生了分歧,有些參議員主張實行普選,認為《臨時約法》中明確規定“人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雲雲。但這些主張遭到了否決,因為大部分議員認為就當時的國情及民智程度而言,普選並不現實。正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飯還是要一口一口吃的,最終“選舉法”規定實行限製選舉製。
所謂限製選舉,除了國籍、年齡、居住期限等一般限製外,“選舉法”還規定必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才可以參加議員選舉:一、年納直接稅二元以上(僅限於地丁、漕糧);二、有價值五百元以上不動產(僅限於土地、房屋、船舶,蒙古、西藏、青海三地除外);三、小學以上畢業;四、有與小學以上畢業的相當資格。也就是進行了財產限製和教育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