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通過所謂的“民選”坐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後,誌得意滿,認為再沒有必要跟國會虛與委蛇了,轉身開始過河拆橋,解散國民黨與國會。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可憐那一幫子議員還沉浸在迷夢中,以為推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後,就可以安心去製定正式憲法了,殊不知,袁世凱已在他們背後冷冷地舉起了屠刀。
第一節走向帝製
“第一流人才內閣”
二次革命中,雖然袁世凱與革命黨鬧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但有關國家的政治製度建設並沒有就此停頓,各項事宜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按照《臨時約法》的規定,國會選舉後,接下來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有兩個,一是製定中華民國的正式憲法,二是選舉正式大總統。
對於袁世凱來說,憲法正式不正式什麼的目前隻是次要的,最要緊的是如何盡快讓自己這個大總統由“臨時”轉為“正式”。雖然成功鎮壓二次革命,基本統一全國,並且取得多數民意的支持,確實是他上任臨時大總統以來最為吐氣揚眉的一次,但折騰了大半天,他這個大總統依然隻是“臨時”的,而且曾經還被孫中山搶先當了三個月,豈能甘心?這“臨時”二字就像袁世凱心頭的一根刺,弄得他寢食難安,如今正是天時地利人和,何不乘勢一舉拔去,真正做中華民國的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心動不如行動,袁世凱當即緊鑼密鼓地展開籌劃。要合法地成為中華民國的正式大總統,首先必須取得國會中大多數議員的支持。但讓袁世凱鬱悶的是,當時國會中的大多數席位仍為自己的對頭國民黨把持著。按說,袁世凱與革命黨鬧翻了,應該立刻驅逐由革命黨組成的國民黨,而國民黨也當即回南方參加革命才是,怎麼它還會優哉遊哉地留在國會中呢?
原來,當二次革命爆發時,雖然有一些國民黨議員如議長張繼等毅然南下參加討袁革命,但因為當時國民黨內部就討袁一事存在較大爭議,大多數穩健派的國民黨議員依然選擇留在國會中工作。而袁世凱也想要名正言順地當選為正式大總統,這就必須走國會選舉這條唯一合法的途徑,因此他也就暫時沒與國會鬧翻,忍著氣與國民黨爭權,心想著等他當選正式大總統後再一腳踢開也不遲。
打定主意後,袁世凱立刻調動起進步黨的力量對付國民黨。其實早在二次革命時,袁世凱就開始謀劃這件事了。當時國民黨勢大,袁世凱深以為慮,但他很快想起了梁啟超曾向自己提的組建大黨的建議,忙不迭地與梁啟超謀劃起來。
梁啟超梁啟超雖然一直流亡日本,但時刻關注著國內時局,準備伺機而動、東山再起。在1912年2月23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前夕,梁啟超認為機會來了,他給袁世凱寫了一封披肝瀝膽的長信,為袁設計了一個以“共和”為名,行“開明專製”之實的方案,建議袁組成一個“健全之大黨”,以對抗革命派。
在梁啟超看來,當時的中國並不適合立即實行民主共和,應該先以“開明專製”為過渡,逐步推進體製改革。按照他的設想,就是先與開明人士結盟,聯合袁世凱以對抗革命派,再改造袁世凱,逐步走上憲政的軌道。從梁啟超設想的藍圖中,不難看到改良主義的影子。
其時,袁世凱正為對付國民黨而犯愁呢,梁啟超的主動“投誠”正中下懷,遂欣然接受,並從善後大借款中撥出160萬元作為梁的組黨活動經費。1912年10月梁啟超回國後,便開始積極運作,謀求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三黨合並。次年5月29日,三黨在京正式合並,改組為進步黨,推舉黎元洪為理事長,梁啟超、湯化龍、張謇、伍廷芳、那彥圖、孫武、王揖唐、蒲殿俊、王印川九人為理事,馮國璋、蔡鍔、熊希齡等23人為名譽理事,林長民為秘書長。而思想領導和黨務大權主要掌握在梁啟超和湯化龍手中。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二次革命被鎮壓後,國民黨的力量受到嚴重打擊,以梁啟超為首的進步黨則發展迅速,已成為國會中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大黨。有這麼一個強大的幫手,袁世凱的心定了許多。但從梁啟超勾畫的藍圖來看,進步黨與袁世凱的最終目的仍是有分歧的,為了確保進步黨不會臨陣倒戈,袁世凱決定進一步拉攏進步黨,利用進步黨的熊希齡、梁啟超等人來組建新內閣。
自從宋案證據被公布後,國務總理趙秉鈞就稱病不出,事務暫由陸軍部長段祺瑞代為處理。但軍人幹政曆來為人們所詬病,加上要拉攏進步黨,熊希齡就成了最佳人選。一則熊希齡曾在唐氏內閣中出任財政總長,算是有經驗之人;二則熊希齡是進步黨中的元老級人物,拉攏了他就等於拉攏了進步黨;三則熊希齡是當時的名流,重用他還能給袁世凱撈個重視人才的美名呢。
1913年7月31日,袁世凱在未經熊希齡同意的情況下,就直接任命了他為國務院總理。當時熊希齡還在熱河都統的任上,得知消息後頗感意外,但進步黨內人心振奮,熊希齡推搪不過,遂進京於9月11日正式組閣。
新組成的熊氏內閣由外交總長孫寶琦、交通總長周自齊、內務總長朱啟鈐、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財政總長熊希齡(兼)、司法總長梁啟超、教育總長汪大燮、農工商總長張謇組成,由於囊括了梁、張、熊、汪四大社會名流,新內閣又被稱為“第一流人才內閣”。
新內閣組成後,是進步黨最為得意的時期,袁世凱拉攏,國民黨遷就,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他們也確實希望在袁世凱的領導下能有一番作為,為此梁啟超還起草了一份萬言施政書,企圖依靠國會,將國家納入建設軌道。進步黨的議員甚至還打算捐棄前嫌,與國民黨通力合作,同舟共濟。
這種情況出乎袁世凱的意料,因為在袁世凱看來,進步黨也好新內閣也罷,隻是他奪權的棋子而已。如今竟出現了進步黨與國民黨聯手的苗頭,又怎教他安心?為確保萬無一失地當上正式大總統,在袁世凱的授意下,親信梁士詒糾集了議員同誌會、潛社、集益社、鐵道協會等親袁小團體,加上部分北洋將領,組成了公民黨,以作為袁世凱的禦用政黨。
總統是這樣製造的
為免夜長夢多,袁世凱極力要求先選總統,後製憲法。但按照《臨時約法》的規定,是必須先製定正式憲法,才能選舉正式總統的。為此,國會中的議員也分成了兩派,爭得不亦樂乎。但憲法製定畢竟是一個漫長審慎的過程,眼裏隻有正式大總統的袁世凱哪裏等得及,他立刻搬出虎視眈眈的各國列強,說如果不這樣就得不到各國承認,民國的地位就不穩固,雲雲。同時,他又讓公民黨大肆鼓吹,製造輿論氛圍,並發動擁袁議員、地方都督連續致電國會,要求先選總統,後製憲法。最終,議員們屈從了袁世凱的意見,先選出了正式大總統再說。
但選舉正式大總統也得有法律依據才行,正式憲法一時還弄不出來,議員們隻能集中精力搞好憲法中有關總統選舉的部分,於1913年10月4日公布了《總統選舉法》,決定於兩天後進行總統選舉。
10月6日,正式開始投票選舉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根據《總統選舉法》的規定,采取無記名的方式投票選舉,必須有占議員總數2/3的議員參加投票,由獲得票數達到總票數3/4的候選人當選。當天共有759名議員出席了選舉大會,也就是說候選人必須獲得至少570票才能當選。
第一輪投票過後,袁世凱得471票,黎元洪得154票,其他幾位候選人如孫中山、伍廷芳等也得到零星票數。這一輪袁世凱獲得的票數最高,但因為遠沒達到法定當選票數,故隻得舉行第二輪投票。
由於投票的環節包括檢點人數、發票、填票、投票、開票、唱票,一次下來大約需要四個小時,所以第一輪完畢後已近正午,主席湯化龍於是宣布中場休息。此時議員們也肚子餓了,紛紛起身準備外出就餐。他們正想跨出大門時,一直圍在門外的一大群人突然就堵了上來,竟然出聲勒令議員們退回去。這群人有數千之多,自稱是“公民團”,從上午八點起就在院外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在圍牆邊還站滿了聲言是袁世凱派來“保衛”國會的軍警。議員們見到這樣的陣勢,也就明白了七分,不無氣憤地退回了國會內。
第二輪投票接著開始,這一次參加投票的議員有745人,結果袁世凱得497票,黎元洪得162票。盡管一些議員迫於袁世凱的威脅投了讚成票,使得袁世凱獲得的票數還是最高且有所增加,但也有不少議員出於義憤而棄權或者投了反對票,使得袁世凱的票數離法定票數570票還是有差距。
此時已近黃昏,議員們都餓得肚皮貼背脊,一些餓得急了,就想強闖出去找吃的,但門外那些“公民團”哪裏肯,輕則破口大罵,重則拳腳相加,讓議員們狼狽不已。他們還在場外囂張地大喊:“不選袁大總統,誰也別想吃飯!”“不選袁大總統,誰也別想睡覺!”聽得場內的議員們心煩意亂,尤其那些煙徒們,煙癮也發作了,一個個涕淚滿麵、嗬欠連天,出盡了洋相。
就在此時,有人給擁護袁世凱的議員們送飯來了,其他人有樣學樣,也紛紛給自己的議員送飯來。這時,“公民團”的人就會立刻喝止,來人若回答“我們是支持袁世凱的”,“公民團”就笑眯眯地放行;若來人報是國民黨的,“公民團”就破口大罵“餓死活該”。
議員們忍氣吞聲,繼續進行第三輪投票。由於前兩次投票都無人當選,主席湯化龍便依據《總統選舉法》第二條宣布,以第二輪投票中的兩位領先者進行決選,並以過半數票者為當選。饑腸轆轆的議員們勉強投票,一直到晚上十點才得出第三輪投票結果,最終袁世凱以507票的相對多數當選正式大總統。
場外的“公民團”聽說袁世凱當選正式大總統,立刻一哄而散,各自回家睡覺去了。
就這樣,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在一出啼笑皆非的鬧劇中誕生了。
第二天接著選舉副總統,但經過昨天的折騰,這時出席的議員少了很多,而且誰也不想再折騰個12個小時,隻經過一輪投票,黎元洪就在719票中以610票的絕對多數當選。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終於迎來了他一生中最榮耀的一刻,正式宣布就職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特意把就職典禮的地點選在了太和殿,這裏華麗而莊嚴,曾是前清皇帝登基大典的舉辦地。
當日上午,太和殿上文武官齊集,袁世凱身穿鈷藍色陸海軍大元帥禮服,闊步走上了主席台。讚禮官引吭讚禮後,袁世凱麵向眾議員宣誓:“餘誓以至誠,謹守憲法,執行中華民國大總統之職務,謹誓。”誓畢,向著眾議員一鞠躬。文武百官高呼“萬歲”,袁世凱終於得意地笑了。隨後,就是宣讀就職宣言書、接見各國公使和清皇室代表、參加天安門前的閱兵儀式,以及頒布授勳令。袁世凱高興極了,給各位有功之臣都頒發勳章,居然連清皇室代表世續也獲得了勳位。
解散國民黨和國會
袁世凱通過所謂的“民選”坐上正式大總統的寶座後,誌得意滿,認為再沒有必要跟國會虛與委蛇了,轉身開始過河拆橋,解散國民黨與國會。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可憐那一幫子議員還沉浸在迷夢中,以為推舉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後,就可以安心去製定正式憲法了,殊不知,袁世凱已在他們背後冷冷地舉起了屠刀。
早在1913年7月,國會便在北京天壇設立了憲法起草委員會,準備製定正式憲法,以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袁世凱早就對自己這個有名無實的總統頭銜不滿了,立刻唆使自己的法律顧問賀長雄、古德諾極力鼓吹采用總統製。又令楊度、馬良等人成立了一個憲法研究會,弄了一個所謂的“憲法大綱草案”提交給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會的人一看,這個“草案”所提的24條全部都是為了無限擴大總統的權力,當即否決了,並以政府無權幹預憲法起草工作為由,將袁世凱派來的人趕出了會場。
這樣一來,雙方的矛盾就公開化了。委員會也立刻加快了進度,趕緊趕慢地於1913年10月14日擬出了《天壇憲法草案》,計11章113條,基本堅持了責任內閣製。
袁世凱對此十分不滿,認為既然自己已經當上正式大總統,就沒有必要跟這幫“老頑固”客氣了。他當即親自出馬,16日向國會提出“增修約法案”,所要求無非還是無限製地擴大總統權力。誰知委員會根本就不把他去的谘文放在眼裏,連個答複都沒有給。
袁世凱怎肯罷休,18日又發去一個谘文,直接拿《總統選舉法》找茬。原來,《臨時約法》中有總統有權“公布法律”這麼一條,而製定《總統選舉法》時事起倉促,沒經過袁世凱就直接公布了。袁世凱立刻抓住這一漏洞不放,揚言如不經他批準,不僅他所依以當選總統的《總統選舉法》無效,即將完成的憲法也拒絕承認。
其實,立法機關有獨立的立法權力,總統即使作為行政機關的最高領導也不應有權幹涉,《臨時約法》中的這一條可算是一個失誤。但袁世凱哪裏管這些,隻要是對國會不利的,他就盯住不放。不料,這一次去的谘文依然泥牛入海,了無痕跡。
袁世凱惱羞成怒,遂進一步挑釁。24日,當憲法起草委員會開會時,突然闖進施愚、顧鼇等八人,他們聲稱是袁世凱派來的政府委員,“奉總統令,來會陳述意見”,並宣布袁氏谘文,要求以後每次開會都要事先通知國務院。這就是赤裸裸的以行政權力幹涉立法權力了,哪裏還有什麼“三權分立”的精神可言?委員會立刻嚴詞拒絕了“八大欽差”,並指出按會章規定,“除兩院議員外,其他機關人員不但不能出席,即旁聽亦不可”。
袁世凱聽聞,氣急敗壞地指責“國會專製”,並企圖發動輿論,給委員會施加壓力。因為憲法起草委員會以國民黨和前國民黨委員為最多,袁世凱便揚言說:“國民黨人破壞者多,始則托名政黨,為虎作倀,危害國家,顛覆政府,事實俱在,無可諱言。此次憲法起草委員會,該黨議員居其多數,閱其所擬憲法草案,妨害國家甚多。”隨即,袁世凱給各省都督、民政長以及北洋集團的將領發去通電,假惺惺地說“製定憲法,關係民國存亡”,要求他們逐條研究。
這些袁世凱的私黨接到電報後,自然心領神會。很快,一封封彈劾憲法草案種種“繆點”的電報雪花般飛向了國會憲法起草委員會,而且大多主張立即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民黨籍議員資格,有的幹脆主張解散國會和憲法起草委員會,直接由袁世凱定“中華民國萬世不易之憲法”。
委員會冷眼看著袁世凱上下鬧騰,加緊了製憲進程,於31日通過了《天壇憲法草案》的三讀,接著提交憲法會議。隻要憲法會議一開,該憲法就可以正式公布了。袁世凱急得不行,一發狠,決定暴力解散國民黨,徹底瓦解國會。
但要下達搞掉國民黨和國會的命令,就要經過國務總理副署,怎麼使熊希齡屈服呢?一日,袁世凱把熊希齡邀到總統府,與他寒暄幾句後,便借口要去接見外國公使,讓熊希齡在他的辦公室稍等片刻。袁世凱離去後,熊希齡獨自一人在辦公室裏踱步,突然看到辦公桌上放著許世英查報的避暑山莊盜寶案卷。熊希齡一驚,忙翻開案卷,“熊希齡盜寶”幾個字赫然躍入眼簾,當下麵色發白,跌坐在沙發上。
熊希齡原來,熊希齡就任國務總理前為熱河都統。他到熱河就任後,便丟下都統公署舊址,搬到了堆滿珍寶的承德避暑山莊辦公和居住。他把這些珍寶收歸己用,不但自己受用,還隨手送人。一天,薑桂題來訪,臨別時熊希齡將一把乾隆皇帝的折扇作為私人饋贈,給了薑桂題。不料,薑桂題轉身就交給袁世凱邀功去了。袁世凱不動聲色,一麵任命熊希齡為國務總理,催促其入京組閣,一麵暗中派前司法總長許世英赴熱河查辦避暑山莊失寶案,搜集證據,彙成卷宗,以作為日後要挾熊希齡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