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正當熊希齡被那卷宗嚇得六神無主時,袁世凱適時地出現了,還一臉關切地問,熊兄是不是昨晚沒休息好啊,臉色怎麼這麼差?熊希齡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一句話。袁世凱見時機成熟了,便拋出正題,厲聲說國事不好推進,都是因為國民黨從中作梗,要治理好國家,非立即解散國民黨不可,取消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雲雲。末了又問一句:“秉三,你看如何?”那熊希齡的把柄抓在別人手裏,哪裏還敢說半個“不”字,忙不迭地點頭說:“應該如此,早應如此!”袁世凱笑了,立刻拿出早準備好的命令,讓熊希齡簽署。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凱便借口查獲李烈鈞與國民黨議員徐秀鈞等往來密電,悍然下令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當天,300多名軍警凶神惡煞地包圍了廣安門大街國民黨北京支部,令代理事長吳景濂不得外出。晚上,又闖入各個國民黨籍議員家裏,搜繳議員證書徽章共300多件。不料,國會仍然夠法定人數,還可照常開會議事。袁世凱不顧所發命令僅限於取消國民黨議員,又追繳了湖口起義前已經脫離了國民黨或跨黨議員80多人的證書徽章。
兩天內,袁世凱共取消了438位議員的資格,超過兩院議員總數870人之半。國會從此不足法定開會人數,隻得無限期停會。國會憲法草案委員會也因不足法定人數,不得不宣告解體,其所擬的《天壇憲法草案》也隨之流產,再沒什麼力量能夠限製袁世凱的權力了。
1913年11月12日,袁世凱又下令取消了各省議會國民黨籍議員的資格,省級議會自此亦因不足法定人數而無法開會,從此,全國各級議會都陷入了停頓的狀態。
殘餘的議員對袁世凱破壞國會的做法十分憤怒,紛紛提出質問。袁世凱一番敷衍搪塞後,轉身又以政府不能無谘詢機關為由,於11月26日下令組織政治會議,12月15日正式開幕宣布成立,前清雲貴總督李經羲為議長,張國淦為副議長。這個政治會議共計80人,全是袁世凱的老部下和前清舊官僚,他們唯袁世凱馬首是瞻,其實就是袁世凱的禦用機構。
1914年1月9日,政治會議上呈袁世凱,認為國會“非政治良軌”,請其停止國會議員職務。次日,袁世凱便拿著政治會議所謂的“民意”表示,公然下令停止全體國會議員職務,每人發放了旅費400元,飭令回籍。還不到一年時間,民國第一屆國會就這樣被正式取消了。2月3日,以良莠不齊、流品濫雜等為由,停辦地方各級自治會。28日,以涉嫌內亂、辦事沒有成效為由,下令解散各省省議會。至此,民國的議會製度不複存在。
再說熊氏內閣,自從熊希齡知道自己的把柄抓在袁世凱的手裏後,對袁世凱是文來照辦,從無異議。當國會解散令擺到熊希齡麵前時,他也乖乖地再上麵簽了字。為國會送了終後,熊氏內閣於袁世凱便再無利用價值。袁世凱立刻教唆下屬鼓噪內閣製不合國情,又以接濟餉項要求壓迫熊希齡。熊希齡在此情形下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走到了盡頭,隻好向袁世凱提交了辭呈。袁世凱一番假意挽留,便於1914年2月批準其辭職,任命親信孫寶琦暫代總理。隨後,梁啟超、汪大燮也相繼辭職,從此北洋集團把持了內閣。
熊氏內閣從成立到熊希齡被迫辭職,前後不過五個月。曾經在內閣大政方針中所誇下的海口,如劃清內閣與總統權限、廢除省製、整頓財政等等,全成了空頭支票,沒有一樁兌現。它唯一的“政績”,就是恭順地為袁世凱副署了一係列倒行逆施的命令,成為進步黨曆史上抹不去的一大汙點。
廢除《臨時約法》
就任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瓦解國會、把持內閣,袁世凱表演得有聲有色,如今隻剩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了,袁世凱毫不猶豫地亮出他的鐵腕手段,除去他專製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
1913年12月22日,袁世凱向政治會議提出增修約法案,居然打算直接把政治會議變為立法機關。不過政治會議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建議袁世凱“特設造法機關,以改造民國國家之根本法”。1914年1月24日,袁世凱公布《約法會議組織條例》,正式設立約法會議,專事修改約法的工作,成為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炮製專製獨裁新約法的專門機構。
1914年3月18日,約法會議開幕。袁世凱為了堵悠悠眾口,表示修改約法並非北洋派的私意,特意任命前同盟會員孫毓筠為議長。另外,任命法製局局長施愚為副議長,法製秘書王式通為秘書長。
20日,袁世凱向約法會議提出“修改約法大綱七條”,內容無非是要求新修約法應取消《臨時約法》中對總統權力的種種限製,擴大總統的權力。禦用立法機構約法會議自然不會有反對意見,當即依據袁世凱的提議,由施愚領銜起草了《中華民國約法》。5月1日,袁世凱正式公布實行《中華民國約法》,同時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保證謹守《臨時約法》的旦旦信誓言猶在耳,如今卻毫不猶豫地撕毀了《臨時約法》,前後不過兩年時間,他的誓約就丟到爪哇國去了。他甚至囂張放言,他的權位與《臨時約法》毫不相幹,是清帝禪讓給他的,現在是他賜給人民一部《中華民國約法》。的確,這是一部袁氏約法,人民從來就沒有承認過它。
《中華民國約法》共16章68條,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責任內閣製改為總統製,明文規定“大總統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置國務卿一人讚襄之”,大總統具有製定官製、管規、任免文武官員、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等行政大權。又規定立法機關為立法院,但必須由總統負責召集,在立法院未成立之前,由參議院代為行權。而參議院名為“谘詢”,卻可以審定憲法,建議大總統不公布立法院通過的法律,它的十名成員又要出自總統提名,說白了就是大總統的禦用機構。如此為本已無限製的總統權加上重重保險,袁世凱還真是煞費苦心。
隨著這樣一部以中央集權為主旨的《中華民國約法》的通過實行,袁世凱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假總統之名,而行獨裁政治之實”了。他在公布這部《中華民國約法》時,興奮地說:“餘今日始入政治新生涯。”
正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袁世凱在達到總統權力無限擴張後,又將心思轉到了總統任期和繼承問題上,企圖在大總統位置上無限期坐下去,甚至傳之子孫萬代。既然袁世凱起了這個心思,下麵就不乏抬轎子的,參議院揣摩“上意”,在1914年12月28日通過了修改的《總統選舉法》。
該法規定,總統任期為10年,可無限期連任連選,也就是保證了袁世凱可當終身總統。在大選年如參政院認為政治上有必要,隻要征得大總統選舉會100人中的2/3同意,大總統就可以連任,這樣一來,袁世凱連選舉的走過場形式都免了。更絕的是,該法仿照清康熙皇帝秘密建儲書皇子名字,藏入鐵盒,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麵的辦法,由現任大總統推薦三名總統繼任者,書於嘉禾金簡,蓋上國璽後,專門藏在大總統府特設的金匱石室中,金匱鑰匙由大總統掌管,石室鑰匙由大總統、參政院院長和國務卿分別掌管,沒有大總統的命令不能開啟。這樣一來,袁世凱隻要在提名名單中提上他兒子的名字,將總統之位傳給子孫就不成問題了。
從此,袁世凱不論在事實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已是終身製的獨裁者,不是皇帝勝似皇帝。
收攬軍政大權
掃清了專製道路上的所有障礙之後,袁世凱開始放手鞏固自己的專製統治,對政府機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組。
在1914年5月1日《中華民國約法》公布的當天,袁世凱就迫不及待地撤銷了國務院,在總統府內設立政事堂,選任袁世凱的老友兼親信徐世昌為國務卿,楊士琦為左丞,錢能訓為右丞。政事堂是一個類似於前清軍機處的機構,一切軍國大事都要呈報政事堂審閱,再轉呈大總統審批後方可發布,使得大總統牢牢控製了中央行政大權。
隨後,袁世凱又對地方建製進行改革,采用省、道、縣三級製,改各省民政長為巡按使,各省都督為將軍,由中央直接任命,不許地方推薦。接著,袁世凱又發布了《文官官秩令》,將政府官員分為九等:上卿、中卿、下卿、上大夫、中大夫、少大夫、上士、中士、下士。這其實就是前清的九品製,官銜也由大總統直接授予。這樣一來,地方的行政大權也集中到了大總統手裏。
接著就是把軍事大權收歸己有了。自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全國軍事大權就一直掌握在陸軍總長段祺瑞手裏。為了把軍權搶過來,袁世凱使了一招釜底抽薪,另設了一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作為最高軍事指揮處,由自己直接掌握軍事大權,徑直繞過陸軍部辦理軍事要務。眼見袁世凱對自己的老部下也不手軟,段祺瑞頓生“狐死兔悲”之感,幹脆回家休養不再過問政務。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北洋軍事的控製,袁世凱采納了蔣方震的條陳,成立了軍官模範團,以訓練和培養北洋軍官,並親自兼任團長,從而通過控製北洋軍官的任免使得兵為己有。從第二期開始則由袁克定出任團長,這難免有放手讓自己的兒子發展太子黨的嫌疑,傳達出傳位於子的信息。
在控製地方的軍事大權上,袁世凱使的是明升暗降的手法,這一招袁世凱的前主子慈禧就曾對他用過,效果就不消說了。袁世凱依樣畫葫蘆,給各省都督改戴將軍的高帽後,又在北京成立將軍府,名義上作為軍事上的最高顧問機關,把那些他不放心的將領全調回了北京將軍府任個軍事顧問的虛職。再來一個軍民分治,防止行政與軍事結盟,從而得以牢牢控製地方軍事大權。
至於立法機構,袁世凱巴不得一刀砍掉,他壓根就不希望有任何的法律出來對他的權力構成限製,但如今到底是民國,若冒天下之大不韙,則可能自己大總統的位置不保,怎麼辦呢?袁世凱想出了一個很絕的辦法,他對立法院的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的資格作出了極其苛刻的限製,如有勳勞於國家者,任高等官吏滿一年以上者,碩學通儒,有工商實業資本一萬元以上者,八旗王公世職世爵,等等,這樣的人基本就是一個傳說,即使有也難以達到開院的法定人數,因此終袁世凱統治之世,立法院都是一個傳說。
經過這一係列名為創新實為複舊的改革後,民國已是有名無實。袁世凱自忖已穩坐釣魚台,不僅可保自己一世為總統,甚至可以世襲家傳,但他並不滿足,他以此為跳板,正準備向著最高的皇帝夢作最後一躍。
幾千年積澱下來的皇權意識就像袁世凱身上抹不去的印記,在他心中發酵變稠,直至醉了魂,他眼前不停浮現著臣民們的三拜九叩、殿堂上的山呼萬歲,他享受著無上的榮耀、萬世的尊號,那是何等完滿的人生!而如今,隻有一步之遙啊!怎能甘心?罪惡的大門已向袁世凱敞開,隻可惜,袁世凱選擇走了進去,在關鍵時刻將中國拖上了倒退之路,而自己也滑入了萬劫不複的罪惡深淵。 第二節帝製自為
喪權辱國之“二十一條”
一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掃蕩了一個專製皇朝,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思想並沒有隨著中華民國的建立而消亡。孫中山等人雖然帶來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一度活躍,但從不知民主共和為何物的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君主專製的思想便又開始抬頭。
當時就有“袁世凱想當皇帝”的流言在傳播,一些人嗅到腥味,紛紛在各地成立了尊孔複古的小團體,上海有孔教會,北京有孔社,濟南有孔道會,太原有宗聖會,揚州有尊孔崇道會,青島有尊孔文社,等等。袁世凱對尊孔複古活動甚是積極,不但下令頒布了尊孔的命令,而且在1913至1914年間又相繼頒布了《通令尊崇孔聖》《郭天樂章》《祭天儀禮》等一係列尊孔祀天的條令。
但民初革命派的力量有著比較大的影響,袁世凱即使有這個心也不敢公然示人。當1913年有人呈改帝製時,袁世凱立刻又作大義凜然狀,斥其“混淆視聽,極其流毒,足以破壞共和,謀叛民國”,雲雲。此時的袁世凱還忌憚著革命黨的力量,他隻是在暗中小心翼翼地試探著國人的反應。
二次革命後,袁世凱通過操控政治、軍事確立了其專製統治地位,廢除共和改行帝製之心便昭然若揭。但是要想稱帝,袁世凱還必須爭取列強支持這一重要政治籌碼。
因為近代以來,由於列強的入侵,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都對中國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對外關係在中國政治中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列強的態度,甚至製約著統治者權力的行使。因此在民初,無論是南京臨時政府還是北京政府,都把爭取列強的承認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企圖以此獲得更多的執政資源。
就在袁世凱試探帝製之時,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了,英、法、俄等協約國與德、奧等同盟國在歐洲的主戰場上打得你死我活,無暇他顧。日本一看歐洲列強放鬆了在華的擴張活動,立刻乘虛而入,企圖將中國納入其殖民版圖之中。
日本首先瞄上的是德國的在華勢力範圍——膠州灣租借地及膠濟路,隨即以加入協約國參戰的名義,於1914年8月23日正式對德宣戰。袁世凱正迫切希望列強認可其稱帝,自然哪一方都不想得罪,便向老領導慈禧學習,宣布在日、德爭奪膠州灣戰爭中“嚴守中立”,把龍口、萊州和膠州灣一帶劃為雙方交戰區。
1914年9月2日,日本從龍口登陸,很快便攻占了平度、膠州、濰縣。但野心勃勃的日本得寸進尺,不顧中國的抗議又侵占了青州、濟南、青島,軍隊所過之處對當地官民予取予求,甚至在侵占了膠濟路全線後囂張地宣稱:“膠濟為德路,與華無涉。”
日、德戰爭結束後,袁政府兩次照會日本,聲明取消戰區,要求日軍撤離。誰料,日本不但不予理會,反而挾戰勝德軍之威,威脅中國承認其在山東攫取的利益,同時徹底解決滿、蒙等懸案。至此,日本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暴露無遺,袁政府引狼入室,使己方陷入了被動。
日本並不打算給袁世凱以喘息之機,1914年11月,日本大隈重信內閣就通過《對華交涉訓令提案》,正式形成了對華“二十一條”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日置益將“二十一條”麵交袁世凱。“二十一條”要求分為五號,每號若幹條,合計21條,主要內容是:
第一號共四條,是對山東的要求:一、要求中國允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利益;二、山東省內及沿海土地島嶼一概不得讓與或租與他國;三、要求由日本建造煙台或龍口連接膠濟路的鐵路;四、開放山東省內各主要城市為商埠。
第二號共七條,是對滿、蒙的要求:一、旅順、大連租借期和南滿、安奉鐵路經營期均延至99年;二、日人在南滿東蒙享有土地租借權和所有權;三、日人可在南滿東蒙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四、日人享有南滿東蒙各礦開采權;五、如他國要在南滿東蒙建造鐵路或中國以該地區課稅抵押給他國借款,須先經日本同意;六、如中國在南滿東蒙聘用政治、財政、軍事各顧問,必先與日本商議;七、吉長鐵路由日本經營管理,年限為99年。
第三號共兩條,是對漢冶萍公司的要求:一、要求中日合辦漢冶萍公司;二、屬於該公司各礦的附近礦山,一概不準外人開采。
第四號共一條,是對中國領土的要求:要求中國所有沿海港灣島嶼一概不讓與或租與他國。
第五號共七條,是對其他方麵的廣泛要求:一、要求聘用日人充當中國政府的政治、財政、軍事等顧問;二、日本在中國內地所設的醫院、寺院、學校等享有土地所有權;三、中國警察由中日合辦,或在警署內聘用日人;四、中國所需軍械極其材料半數以上須從日本采購,或由中日合辦軍械廠;五、日本享有武昌至九江、南昌及南昌至杭州、潮州鐵路修築權;六、日本對福建籌辦鐵路、開礦及整頓海口享有優先投資權;七、日人享有在中國布教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