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段(3 / 3)

【無苦集滅道】 這是聲聞執取四諦法,而生掛礙。苦、集、滅、道,是名四諦,就是四種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眾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貪、嗔、癡。後世有三苦:地獄、鬼、畜生。更有三災八難苦、壞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無寄托苦,這是苦諦。卻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無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這是集諦。滅是消滅的意思,斷一切苦,歸到清淨寂滅。因為結業既滅,則無生死的患累,這是滅諦。但要滅除那集合的諸苦,必得有個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離一切苦,到涅盤樂,這是道諦。聲聞執此法見以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變易生死卻不易了。倘明本來空,知此四諦法,不過一時的緣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實是因上色空,不必執取,便無掛礙了。

【無智亦無得】 這是菩薩的掛礙。菩薩執取六度萬行諸法,以為確有智慧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羅蜜的行相,微細的法見不曾淨,所以不到究竟涅盤地。從前阿難問佛如何是煩惱地獄種性?佛說行六波羅蜜行是煩惱地獄種;如我能布施,因見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厭惡,是煩惱地獄種;我能持戒等等,因見別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厭恨,是煩惱地獄種。這就是彌陀經上說的見濁,是名染法,染糊塗了。況且有智無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別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燈佛所得佛授記,成無上菩提,世尊當時並不取以為勝,因為知道性空!實無少法可得,不過名為菩提而已。所以菩薩必到法無我的時候,才是掛礙淨盡。

【以無所得故】 這是總結一句,極言上麵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細推求,實無所得。以上十三句判為法用分,為第四段,說空了之後,般若法用自然啟發,也不受法縛了。

【菩提薩埵】 簡稱就是菩薩,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薩,又名開士、大士;又薩埵譯為精進勇猛,堪以荷擔如來事業的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他因為依自性的金剛般若,能夠超登彼岸的緣故,所以有下麵實證的受用。我們應該知道修行不是圖利,更不能圖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藥;名利的心不死,永無出頭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總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實實,真參實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