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子與希望:天辰自述
一、心靈之窗
1.“優等生”的“缺陷”
通過前麵的故事,大家應該看到我這個所謂“優等生”的真實麵貌,大家會發現,優等生有些地方也很平常,甚至還有致命的“缺陷”——我們應該想想,是否就是這些“缺陷”造就了“優秀”呢?是否這些常人沒有的“缺陷”,是擁有一顆常人沒有的優秀心靈的代價呢?甚至,是否這些東西根本不應叫做“缺陷”呢?父母還應不應該要求子女克服這些所謂的“缺陷”呢?
我承認很多優等生經常是一本正經很沒趣的人,或者是符合一切教育規章顯得很“完美”的人,不過他們恐怕也隻能忠誠地當一個優等生而已。殊不知大多發明源於懶人,卻造福世界。一切發展進步,隻因有一些人“缺乏能力”。一切現有的“規律”,以前可能都是世人眼中的禁忌,隻不過有些人出於無奈而破除禁忌,造就了新的時代。實際上,那些人並不是“缺乏能力”,以他們的智慧,擁有那些“適應社會”的能力並非難事——他們隻是不願意擁有那些能力,寧願被看成一個有缺陷的人,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有著更強大的、改變現實的能力。其實我們會發現曆史上的偉人都有一些小毛病,當然還有大毛病,而他們的功業實際上是他們一些毛病的折射。因此,我們不能片麵地說“偉人出的 BUG”實際情況是“BUG出的偉人”。曆史上偉大的人,或是為一個白癡的理由去明智,或是為一個明智的理由去癡迷。適應社會有困難的人,反而成為了美化世界的希望,不知道現在這個信息與知識充斥的世界,是否還有如此令人向往的規律。
2.我不是“好孩子”
幼年那種純粹的“知識氛圍”讓我善於獨立思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像哪個詩人說的,大意是“有岔路擺在麵前的時候我就走大家都不走的那條”(我就是不善於記住說某句話的人的姓名、國籍,話本身也記不全,我覺得重要的就是內容,知道意思即可,何必出那麼多繁瑣的考題強迫考生非得記住細枝末節的東西)。
年幼時不給他們灌輸社會觀念,固然使他們不容易適應社會,但是假如多數家長都能培養出“不適應社會”的孩子,也未必不是件好事,因為這個群體的產生就已經推翻了社會的固有模式,成為一個新式的社會,不過家長大概會有些困難接受這種變化——90後不應是勢利的一代,人要有一些信仰,有一些犧牲精神。假如父母僅想培養出乖孩子,大可不必看這本書。《亮劍》裏麵有一句話(我又不記得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了,隻能說其大意):“乖孩子組成的軍隊可以是紀律模範軍隊,但不見得是能打仗的軍隊”,英才必須要承受真實之痛苦,直到學會解脫、學會諒解。很多名人幼時都有心理陰影,這是因為他們太敏感,而正是敏感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本來,小學到中學聽同學談論一堆影視、政治、經濟的話題,我就頓時感到不舒服,極其不願意在宴會上聽他們說我“書呆子”——這個稱謂確實很不準確,我才不是“好學生”的典型類型。我為什麼
“呆”呢?實話說,太長、太厚的書我根本看不下去——我想是因為那魚兒與現實無關的夢吧。網上有高人說大智若“魚”,越是在世人看來很“緊要”的事情上還有氣魄“迷糊”“心
、
不在焉”,才能證明這
個人的靈魂離自然、離
希望越近。出色的藝術
想象力就基於對現實事
務的“漠不關心”——
其實不是漠不關心,而
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安靜地體察、洞悉,而非像世人一樣趨之若鶩,在喧鬧聲中溶解在迷失的潮流。
3.家長的期待就是子女的未來
我是稀裏糊塗考到少兒班的。上少兒班之後,我的學習態度就是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作業都做好就OK,至於考試考得怎麼樣這個我不太管,隻要上課的時候多去想,用感性去理解概念(就是說讓概念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難以磨滅的特殊感覺),成績一定會在一個還來得及的時候突飛猛進。
家長、教師對學生有什麼樣的期待,學生很快就能做到和期待的一樣。假如家長在潛意識裏認為兒女優秀、成熟,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像對待優秀、成熟的人一樣對待兒女,兒女就會感到一種變得優秀、成熟的動力。而假如家長認定子女就是“沒有希望”,子女則會得到相應的自我認定,從而自暴自棄。其實人本身的差距不大,關鍵在於某些時機下偶然取得的堅定的自我認定。從兒時就受到鼓勵教育的孩子,就會容易成為值得鼓勵的人。而人必然是需要優越感的,假如兒時沒有獲得優越感,就會為維護優越感而不斷提升自我,終會歸於平凡。少有的天才能不依賴於任何外在的評價取得優越感,多數人早期需要別人的鼓勵才能有優越的意識,不然會在壓迫中沉淪。
4.子女最需要家長的同情和認可
家長進行恰當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同情和認可。存在即合理,子女做出的便是正常的,符合天性的,家長不應先入為主,每件事發生時就率先根據他們的標準評判對與錯,進行說教,這樣無濟於事。子女做得不對的,要分析其心理,並進行深層次溝通,才能讓他們自願改正。家長要相信子女的是非判斷力,有些不太重要的錯誤可以不用管太多,以沉默待之,讓他們自我反省,這樣他們不僅會順從地改
正錯誤,而且感受到他們的思想觀念受到家長的尊重,這樣才能拉近子女與家長的距離。我建議家長閱讀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書籍,有時候用大道理根本不能說服子女,了解他們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之鑰匙。家長要了解,“我明白 XX是對的”不代表“我願意做 XX”,即使是成年人也會這樣,何況兒童意誌不堅強,這種現象因而更加凸顯,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差距。
二、學習之路
1.小時候看過什麼書
我隻記得小時候的我跟別人不大相同的地方就是看一些家長買來的智力遊戲書,我很有興趣思考這些智力題。我記得有一本很厚的書,封皮都掉了,大概是我媽某個同事不要的送給我的書,裏麵是所謂的
“奧林匹克競賽題”(但一點都不像,連迷宮、擺火柴棍、腦筋急轉彎還有一些關於推理破案的題都能編進去,充其量就是一些鍛煉思維靈活性的智力題,要不就是小學層次的奧數題)。我小學一、二年級就開始看這種東西,還有相當多的別的書也是這種內容。據我回想,四年級參加的那個“希望杯”也不過就是這種題,要不怎麼競賽後覺得這種題沒啥,還迷迷糊糊地拿了個一等獎。那些鍛煉智力的書現在應該很多,到書店裏很容易就能找到。
還有像《十萬個為什麼》、《XX百科全書》一類的東西我也經常看。我想,家長在子女年幼時就應該讓他們的世界單純得隻有這些知識與真理類的東西,不要讓他們經常接觸別的東西,尤其是社會類的東西(像財務、禮節這些東西大可等子女十多歲以後再教,在他們沒形成一定的智慧之前,這些東西教得太多隻會使他們流於形式、失去自我),這會把他們熏陶得勢利、濫俗,對知識失去興趣,而隻對錢、關係之類的東西感興趣。
2.怎樣學習理科和文科
有一些經驗(我不負什麼責任,所以大家也不要迷信),那就是學理科重於感性,學文科重於理性。
所謂文科,像語文的閱讀,考的不是你能從文章中感悟出什麼,而僅僅是對文章中某些字句的理解,這憑理性就可以解答,所以我覺得語文大多考察的不是語言的藝術麵、智慧麵,而是應用麵。當然,掌握好語言的藝術麵或許更好,前提是不要太飄逸而偏題,有深度也更好,但這有令人覺得作文過於艱澀的風險。我經常犯這兩種錯誤,寫的文章適於發表,但不適於被閱卷老師評分(高考純屬運氣好,作文居然得了 55分左右。我爸還總誇我作文寫得好,寫得深刻,他經常看——一般情況下,我絕對不把作文給別人看,除非“不幸”被當做範文當眾朗讀,我這個人是十分注重隱私保護的)其實我就是偶爾寫一些雷人的作文跟老師開些玩笑,實際上我是不指望得多少分的。
現在這種作文考查方式某種意義上說是科學的,語文考試本來就應該側重考應用能力,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希望當作家,或者每個人都是如此有品位、有膽識和氣魄去創新。(要是側重藝術和智慧的考查方式,我也會說合理——這就會讓飄逸靈性的有才之人得到高分,而令思維不夠敏捷、深刻、獨到的人直接考慮稍差的院校,而非最優秀的注重綜合素質的高等學府。)
理科呢,我就是憑感性去學的,連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也是莫名其妙就得到的。所謂憑感性去學理科,意在讓人有一種自信而超然的氣質,而這種氣質就是靈性與智慧的象征。擁有靈性和智慧才能充分把握理科知識的經脈命理,從而豁然開朗,而非執拗於局部,導致越發讓人費解。
不過我剛開始學物理的時候成績挺慘的,化學也是,沒關係,像我一樣死不要臉、心不在焉地繼續學下去吧,不用太在意,也不用太喪氣,隻要有平常心,就會突然發現成績大幅增長。
3.除了作業什麼都不做
總體來講,我覺得我一直是玩著學下來的,一點都不累,而且沒有做任何多餘的練習冊,沒有上任何額外的輔導,基本上就是除了作業什麼也不做。那我怎麼會成為“優等生”呢?這就得益於高度的思維效率,它使我事半功倍。思維效率如何培養?家長應在幼兒時期就要鍛煉子女細心、敏感的品質,而要少一些粗枝大葉的教育,能分辨細微之處的孩子才有能力駕馭整體。敏感、愛思考的孩子一般內向,話比較少,因為他們注重話的質量,認為話不經考慮就粗濫地說出去是有損尊嚴的。這就是為什麼情商與決定智慧靈感的靈商常常相悖,常常是那些不怎麼說話、不怎麼外露感情的人,能更細微地察覺情緒的波動,感受人之常情。我覺得情商的定義不正確,因為它隻注重情感的表露,其實,正是因為感受到情感的偉大、人類自己的卑微,才搞得人敬畏情感,不敢輕易表露,以免遭到褻瀆。
寬鬆的學習環境是必須具備的,我倡議作業要留少一些(我們學校的不算多,但我知道還有很多學校搞題海),自覺的學生會高效地領悟知識的內涵,通過少量作業就能獲得大的進步。高手不在於做十倍於人的題,而在於做等量的題時有十倍於人的覺悟。為什麼我們少兒班的人一到大學後就成為牛人,一些高考成績和我們差不多的到大學後就明顯跟不上呢?這大概就是“知識”與“能力”的區別,做題機器在大學時期的劣勢很快就凸顯出來。
4.三駕馬車:學習、習慣、愛好
我相信全才的說法,這是因為各種才能歸根到底不過是一種過人的感知能力。家長培養子女的要務不是灌輸大量知識,而是盡早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