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水流

戰後,自打卜居於市川町以後,較之以前住在麻布時,每次去東京,越過隅田川、經過淺草各處街衢的機會多了起來。反複觀看,自然回憶起往昔各個時期的情景,這樣的日子還是不少的。

隅田川兩岸的景象變得和過去全然不同了,這是大正十二年九月地震大火燒毀東京市街以後的事。在那之前,向島是土堤,過去的繪畫上顯示著這樣的情景。土堤上遠遠可以望見三圍五穀祠的牌坊。斜著下去走到水邊,浮著一座名叫竹屋渡口的碼頭棧橋,將去淺草方向的人渡到今戶的河岸。渡口不僅這一處,從兩座並列的枕橋邊,有擺渡到花川戶河岸的渡船。地震後河岸道路上的人家全部拆遷,改建為今天看到的公園,又架設了言問橋。於是,這座渡口和通往今戶的渡口一起廢止了。從上遊小鬆島通往橋場的渡船,由於大正初年及早建造了白須橋,所以乘坐的人也很少了。現在,隅田川各處河麵已經看不到渡船的影子了。

這些渡船之中,比起其他地方來,我對駛往今戶渡口的渡船最感興趣。為什麼呢?因為這座渡口接近流經今戶橋下的山穀堀的河口,一登上岸,立即聳峙於眼前的是待乳山的堂宇和樹木。但是,這座堂宇經過改建,如今已經缺乏風致了,山崖周圍茂盛的老樹沒有了,建立在山岡上的戶田茂睡的古碑,在地震中因遭破壞而清除。今天,從今戶橋仰望這座山岡,即便念起“夕暮風箏起,越過待乳山”的俳句,也吟味不出往昔這座街町那番優雅的情趣了。以前待乳山岡下,有一條小街,兩邊排列著樸素的商店,其中有賣今戶產陶瓷和鹵河魚的小店,令人覺得這裏確實是一帶名勝之地。然而,今日變成了一條寬闊而堅固的水泥大道,卡車過後,沙塵飛揚。尤其是今戶橋對岸,那裏本來有座古寺名叫慶養寺,也生長著蓊鬱的樹木,如今早已看不見了,隻有一條通往郊區的道路,絲毫不能給那些不知道地震前往昔情景的人帶來任何趣味。平坦的道路,沿著山穀堀水流,不僅使得吉原的土堤同樣變成道路,也使得那一帶保留的寺廟全部拆毀。自古以來的傳說毫無保留地完全湮滅了。

過了今戶橋,廣闊的道路一分為二,一條經過吉野橋通往南千住;一條通往白須橋畔。這裏建立了煤氣庫,越來越激不起散步的興味。過去,神明神社的境內也有梅林,水邊豎立著古雅形狀的石燈籠。如今,這裏隻係著幾艘裝載煤炭的貨船,橋對過自古就有的白須神社和水神祠的風景,自然也就索然無味了。向島的堤防一直到這裏都被夷為平地,同樣是汽車、貨車疾駛之處。百花園位於白須神社的背後,但也用不著特地沿著荒寂的後街小道,到那裏觀望一番。往昔土堤下開著一扇清爽的寺門的長命寺的堂宇,目下也變成了一座水泥小院,境內的石碑一處不留地被清除,供著牛神的社殿被轉移到言問橋畔,不為人們所注目。向島的土堤及其下麵的建築、人家拆除盡淨,其舊跡就是現在所能見到的、通稱為向島公園的平坦的空地。這樣一來,荒川這條河隨著水渠的開鑿,不管多麼險惡的天氣裏也決無泛濫之虞了。吉原遊廓外的日本堤鏟平後變成道路,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吧。作為實例,明治四十三年八月發生水災之後,東京市民經過了幾十年,直到今天,隅田川上野下穀町一段,從未有過一次泛濫的異變。但是,河水一直渾濁不清,有時甚至發散出臭氣。事情有一利也有一弊,看來是不該建設的一條道路。淺草的觀音菩薩也許會給那些不怕河水臭氣的參拜者造福吧。我每次走過言問橋或吾妻橋,總是皺著眉頭,捂住鼻子,陶醉於過去的回想之餘,也不能不背倚欄杆,眺望汙濁的河水。觀望流水,可以獲得無上的難以言傳的夢幻般的喜悅。薄陰無風的秋日的夕暮,是觀看水流的最佳時刻,不僅這裏,任何地方的河水和水流都一樣。江戶時代流行的俗諺不是這樣說嗎:“夕暮放眼望,浩蕩隅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