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道:“夜間那火,光騰萬裏,亮透三天,且休說二十裏,就是二百裏也照見了。你早去早回,路上小心。”
悟空笑道:“老孫的手段,師父知之,盡管放心。”
玄奘笑道:“我是讓你莫要惹事。”
悟空道:“師父,事若來時,老孫便是想落得清靜,卻也不得,隻能惹上一惹。”說罷,安頓馬匹,囑咐眾僧,悄悄溜進後院,見眾僧都不知覺,急縱筋鬥雲,徑上黑風山。
來往數日,終究降了這熊羆。觀音正欲帶他回去,悟空忽道:“菩薩且住,為這袈裟,風波不斷,老僧血濺三步,洞中伏屍無數,觀音院更毀於一旦,全因袈裟而起。菩薩還是將這袈裟收回,帶去雷音勝境罷。”
觀音尊者道:“此事雖因袈裟起,物用卻無辜,你卻送還,何也?”
悟空道:“菩薩,你知老孫出身道家,講究一個超脫物外,與世無傷,原不怎麼看重物用。師父又無法力,未必護得袈裟周全,還是物歸原主罷。”
觀音尊者點頭,收了袈裟,帶了熊羆離去。
回去路上,悟空並未縱筋鬥雲,而是半雲半霧,飄然而行。他一直再想:
仗著些道法神通,受著世人供奉,矯枉稱神者,豈熊羆一人乎?他們蒙蔽無知眾生,為害一方,非世人之福也。
世俗律法、世俗之人無法管束修士,許多修士懷著僥幸,仗著神通,為所欲為。
這紅塵內外,非得有界限不可!不能光靠一個或幾個人擔這責任,而是天下修士共責!
☆、第四十四回
第四十四回:
門庭冷落靈根斷,
清風明月待人還
過了高老莊、流沙河,玄奘又收了豬悟能、沙悟淨兩個徒弟。豬悟能拜玄奘為師,同悟空一般,亦未拜入佛門。與大師兄拜師不受戒不同,豬悟能拜師後,還受了戒行,斷了五葷三厭,玄奘便給他起了個諢名,名為豬八戒。
至於沙悟淨倒不同,他是真正剃度受戒,出家為僧。玄奘見收了三個徒弟,隻有一個成了正經佛門弟子,哭笑不得,便也給他起了個別名叫沙和尚。
悟空感慨萬千,卻隻嘲笑道:“八戒,悟淨,你們原在天庭時,老孫少不得叫你們一聲‘大哥’,如今卻變作師弟了。”
列位看官,你道天蓬元帥為何墮入輪回?原來,他一日見了廣寒宮中嫦娥仙子,色心頓起,不禁亂來,摟住便要求歡。仙家行止心境一體,失了仙家心境,便是自損修為,一念之下當即自斬,失卻仙家修為再入輪回。不期投入母豬腹中,變作豬的模樣。虧得天蓬靈台清明,記憶未失,這一世以豬身重新修證,進度極快,此時卻尚未成仙,道法神通比之悟空,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那天蓬原是天界一等一的美男子,高大俊朗,風流瀟灑,處處留情,對自己的容貌極其愛惜自得。誰知……
悟空長歎一聲,轉頭見沙僧默默挑著擔子,一言不發走在後頭,複又思緒萬千。那卷簾大將原是官場老油條,既聰明又能幹,端的是八麵玲瓏左右逢源……不知為何,竟然離開天界,一念之下,從頭發願修行。不單如此,還性情大變,由精明能幹的大將軍,變為沉默不言的苦行僧。
後來悟空問及此,沙僧隻淡淡答道:“不錯,老沙那時忒聰明,卻因此而少了磨難曆練,和不管不顧的自我超越。原不覺得,可那日見大師兄與佛祖鬥法,忽然間心有感念,便發願重新修行。”
發願重新修行,便意味著放棄從前的道法、見知乃至心境,倘若再次曆天刑而得永生,也是另一個仙家了……從此以後,世間再無卷簾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