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留下來的世界名園“昆明世博園”
德國現代卓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本雅明說“世界博覽會是商品的拜物教的朝聖之地”。因此,昆明在成功舉辦了第22屆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後,也成了一座展示世界園林藝術的“聖城”。每年有數百萬人到這裏“朝聖”,最高峰時曾達到一天接待過12萬名遊客。過去,昆明很少有國家元首光臨,但在舉辦世博會期間和之後,已有52位國家元首到過昆明。
正如我們到了法國要“朝見”埃菲爾鐵塔一樣,世界各地的人們到了雲南也要“朝見”昆明的“世博園”。這一塔一園,一西一東,都是世界博覽會“遺留”下來的經典之作,隻是它們誕生的時間不同罷了,一個是在1889年,一個則在1999年。
現在,我們看到的昆明世博園,坐落在昆明東北郊的金殿風景名勝區,距昆明市區約4公裏,共有95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分別在這裏建起了自己的代表性園林或專題展示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也都在此建造了能集中反映本地區園林藝術水平的園區。這裏共有5大展館、6個專題展園、34個國內展園和33個國際展園。可以這樣說,當年那次盛會使具有“花都”之稱的昆明成了一個彙集著全世界園藝風景的超大型“博物館”、“萬國園林”或“世界花園”,為世紀末的人們打開了一道道當今世界園林藝術的種種奇境,也使昆明搖身一變,成了真正的“新昆明”,成了全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昆明在盛會前後飛速發展。
我們記得,那次博覽會是全球園藝界的“奧林匹克”盛會,是由中國政府主辦、雲南省政府承辦的世界最高級A1類的專業博覽會,是二十世紀末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園藝博覽會,也是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如此規模的盛會。各國、各方、各界、特別是雲南人民在經過了3年艱苦卓絕的籌備之後,使昆明這座古老的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來自世界和祖國各地的思想、智慧和力量,一起唱響了“人與自然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偉大主題,一同在金殿以南的山穀裏,見證了各國園藝家和科技工作者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貌和原有植被,依山就勢,層層遞進,把山、石、水、樹、花、草、路、房、橋等九大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綠軸”和“水軸”聯結了一個個園林藝術精品,在天地之間創造出了一件浪漫而神奇的巨幅畫卷。翻閱有關資料,我們知道,整個園區占地麵積218公頃,西南至東北長2?郾5公裏,南北平均寬1?郾1公裏,為曆屆同類博覽會最大的會址。園區由西向東,為縱向三段式結構,呈帶狀。前段是花園大道、中國館、中國室外展區、大溫室、人與自然館,展示的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園林藝術,以及現代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親密關係和魅力;中段分布著國際室外展區、科技館、國際館,展示的是各國的園林藝術精品和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高科技成果;後段是著名的金殿風景區,包括500多畝的昆明園林植物園,意喻人類“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美好理想和追求。
那次盛會於1999年5月1日開幕,至10月31日閉幕。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裏,共有930多萬中外嘉賓到此徜徉,迷醉在這個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能營造的詩意世界。但是,按照國際慣例,在盛會閉幕後15天內,這個浪漫而神奇的空間就要歸於沉寂,各個參展國家、國際組織和各省、市、自治區要迅速拆除展園,恢複展區原來的生態麵貌。可是昆明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城市,它有一個超越現實的夢想,那就是要把本次園藝博覽會的會址和場館完整地保存下來,讓這個世界名園在昆明永放光芒。當昆明把這個理想表達出來時,立即感動了68個參展國家、26個國際組織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他們紛紛把室外展園、室內展台和展品無條件地移交昆明,使世博園得以奇跡般地保存下來,成為世博會曆史上至今唯一保留下來的會址和場館。胡錦濤主席曾在閉幕後遊覽這個世博園,他說:“世博園能保留下來,並有經濟效益,能自負盈虧,還有一定的利潤,這是世博會曆史上的一個創舉。”
我站在鳴鳳山下的世博園門口,看到一條花園大道,兩邊山巒微微起伏,整體看上去有幾分普羅旺斯或瑞士風光的意味。這條用50餘萬盆鮮花裝飾的大道,全長800米,寬60米,其規模和用花量都是世界第一。大道的起點是“世紀花壇”——一架巨型花鍾。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贈送給世博園的珍貴禮物。當我們走進世博園後,迎麵就能看到這架奇異的花鍾,它直徑達19?郾99米,象征了1999年昆明世博會,鍾麵上開滿五顏六色的鮮花,其中有雲南八大名花之一的報春花。此鍾最奇特之處是有了秒針,而全世界戶外的計時大鍾一般都隻有時針和分針,因為表麵上增加一根普通的秒針,其工藝難度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但這架大花鍾的設計建造者們,卻在這方麵取得了技術上的突破,秒針不僅長達7?郾5米,而且是安裝在斜躺著的鍾麵上,這在世界上是沒有先例的。這裏還有一個意外的插曲,那就是在安裝調試此鍾時,一位好奇的母親,無知地把一個4歲的小孩抱起來,讓他坐在秒針上,像騎馬一樣地轉了一圈。這一舉動讓在場的工作人員大驚失色。後經檢查,大花鍾卻安然無恙,經受了一次非常意外的考驗。原來,這架花鍾的三根指針都是采用航天飛機尾翼的材料製成,輕盈而堅實。另外,這架大花鍾采用衛星校時,每24小時自動校時一次,誤差僅為百萬分之一秒。10年來,工作人員對此鍾僅維護2次,現在仍準時到秒。
沿著這條花園大道可以慢慢步入世博園的深處。此時,我看見前方有一艘寄寓著“乘風破浪、一帆風順”之意的巨型花船。據說這是仿照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而建造的,長33米,寬7?郾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花船。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贈送給世博園的禮物。花船周圍是五根巨大的花柱和四條花帶,分別象征著五大洲、四大洋和平相處,共同發展,這既是一種理想和胸懷,也表達了一種呼喚。斷崖景區出現了,這本是一座山的斷崖殘壁,高63米、寬226米,像一個巨大而可怕的傷疤,但經過園藝家的“創作”,卻把它變成了一個罕見的“藝術品”,成了一個主題山崖景觀,自然的山石,壁立森然,氣勢雄渾;潺潺的流水,錯落有致,富於變化。斷崖前麵是世博園的高潮景區——藝術廣場。這裏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並將高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給人帶來夢幻般的享受。其中水景部分由水幕電影、激光表演、音樂噴泉組成,是目前國內水景集成度最高,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水景工程。僅音樂噴泉水泵就達150多台、瀑布水泵4台,水下彩燈1200多盞。
我一直往東走,進入世博園的最深處,這裏離世博園大門約2公裏,目不暇接的異國風情園林依次出現了。在如此美麗和博大的地方,也許隻要有時間和耐心,即便在不經意的漫遊中,凡是大地上具有的代表性的事物,包括人文的、自然生長的,我們似乎都能在這裏與它們的影蹤相遇。我看到了奧地利以音樂為主題的花園,這裏有華爾茲音樂之王施特勞斯的全身塑像,與維也納國家公園的那尊幾乎一模一樣,表現的是施特勞斯正在拉小提琴的情景,我們因此好像聽到了那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的《藍色多瑙河》、《春之聲》或《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荷蘭園很吸引人,這是一個由鬱金香、大風車、小木屋和半島組成的王國,裏麵似乎還飄散著各種乳製品的芳香。俄羅斯園最突出的是它的俄式木屋,一種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築,屋子與井亭、轆轤、井繩、水桶、落木鬆和白樺樹,相互裝點,巧妙搭配,活像一幅俄羅斯油畫。美國園的主題也很鮮明,以路邊酒吧——兩三間平房、屋簷下的條椅長桌和花壇、草坪組成,顯示出美國的一種文化記憶,那就是“西部——美國牛仔的故鄉”。在這裏,與酒有關的園林,還有被譽為“葡萄酒之國”的摩爾多瓦園,裏麵的葡萄架、庭院和木井,告訴人們一個事實,他們釀造的葡萄酒和白蘭地早已享譽世界。德國園裏也有酒吧,加上噴泉、歐式涼亭和野營地,顯得清新自然,富有情調。法國園則更簡單,那是一個平淡、自然的花園,但奇怪的是我們到了這裏依然有幾分夢幻般的感覺,也許就是這樣的地方才能產生哲學家、詩人、藝術家、香水和時裝。走進以“尋找美麗”為主題的英國園,我如同迷失在一個古城堡中,在綠藤植物覆蓋著的城牆裏,四處都可發現英國人特別喜愛的植物,如他們的國花玫瑰、犬薔薇、鴿子樹、迷迭香、月桂樹、金魚草和東方的風信子等等,而這些植物有許多是他們的探險家和植物學家在很多年前從雲南帶到英國的,經過物種馴化以後,在他們的國度上生長起來,現在他們又把這些植物從他們的國度帶回到了雲南,即來自英國,源於雲南。以色列曾經為世界文明史書寫過重要的一頁,他們是貢獻過《聖經》的民族,所以他們的園區建造得簡樸、雅致而又富有象征意味,他們把《聖經》上提到的“七種植物”圖案,鑲嵌在地上,並在不規則的石牆上寫到:“那地有泉、有源,從山穀中流出水來。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無花果、石榴、橄欖和椰棗。”巴基斯坦園是一座古樸典雅的伊斯蘭建築,由穆斯林式牌坊、花池、噴泉和涼亭組成,每一個細節都耐人尋味。我對神秘事物一直充滿熱情和想象,所以當我步入秘魯園的時候,立即被這裏的拉美風光迷住了,獨特的太陽廣場、蛇皮似的路麵、納斯卡荒原圖案、浮雕石柱與園裏栽種的咖啡、橘子和櫻花,組合成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的畫麵,讓我想起了秘魯作家阿格達斯的小說《深沉的河流》和阿萊格裏亞的經典名著《廣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