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詩意地棲息在煥然一新的“老昆明”(1 / 3)

31詩意地棲息在煥然一新的“老昆明”

19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確鑿無疑地讓昆明產生了“飛”的快感,一座精美的曆史文化古城在不到3年的時間裏被徹底改寫了,魔幻般地生長出一幢幢高樓大廈、一片片整齊劃一的新區、一條條寬廣筆直的大道,昆明與其它省市的許多“花園城市”或“園林城市”,差距越來越小了,昆明已儼然一座新興城市。我們生活在“新昆明”裏,原先那個由木頭、石塊和泥土組成的古樸和溫暖的生活空間,那些由青石板鋪就的永遠顯現著淡泊與隨意的自然之光的街道,似乎已成了我們的夢中之物,我們對現代化的“新昆明”,竟難以置信地出現了諸多不適。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新昆明”所帶來的“快感”迅速消失之後,開始在“痛”中苦苦尋覓“老昆明”的蹤影。幸運的是在昆明市的中心部位——文明街一帶,竟然出人意料地留下了一片老街區,它們低矮的身軀在一座高於一座的現代建築森林裏偷偷躲藏著,它們唯恐被那些像魔鬼一樣的開發商看見,它們在不斷開放的“新昆明”裏不敢發出任何聲音,它們超現實的容貌像達利手中的一幅幅荒誕畫。

人們“欣喜”地麵對著這片老城,麵對著這一幅幅荒誕畫,突然窺視到了昆明的獨特個性和獨特魅力,也好像找到了讓那些古老的事物繼續在新時代生存下去的理由,也就是說,我們現時的新生活,其實是離不開那些貌似陳舊的東西的,因為那是我們生命的“根”,是我們的“文化基因”。

這片老城區位於昆明的“心髒”——古代那條著名的城市中軸線一側,即今天的華山南路以南,正義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東,由6個街坊組成,麵積大約21公頃,占老昆明總麵積的3%。這片老城區的曆史,可明確地追溯到元代,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在這一帶附近修建文廟,推廣漢學,讓雲南的“華夏之風”,從此“燦然可觀”。明代,這裏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官衙府邸、寺廟宗祠,幾乎沒有民宅。當時全省的最高統治機關——布政使司署,也在這一帶,並圍繞著這個巨大的司署,在這裏形成了一片井然有序的城中城。清代,雲貴總督蔡毓榮把舊有的雲南府改建為總督署,並相應建起了巡撫、警署、糧道署、鹽道署等衙門,重新修建了文廟、三牌坊、雲瑞公園等等。這一帶的街道從此以總督衙門為中心,形成了“工”字形格局,主要有甬道及其兩邊的東卷洞巷和西卷洞巷、轅門口、文廟街、文廟直街、東院街、西院街、糧道街、西箭道、南大街、福照街、興隆街等等。康熙年間,總督府的某位主人意識到自己的“蠻昧”,就設法在西院街和文廟直街交叉口,建造了一座富有象征意味的牌坊——“南國文明”,以此表明總督衙門與文廟之間的道路打通了,由此而產生了一條文明街。民國年間,越來越多的達官貴人和醫儒工商者,聚居到這一帶,修建了大量的豪門私宅、商鋪和會館。這些建築幾乎囊括了昆明地區傳統建築的各種樣式,如當街的條式、院式、轉角式商鋪,躲在大街小巷裏的“一顆印”四合院、“三房一照壁”、“一字型獨房坊”、“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三間六耳下花廳”和“四馬推車”的等多種民居。這些建築以清末民初的居多,主要保留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建築風采,當然其中也混雜著一些磚木結構的西式老洋房。這一帶城區曾與許多曆史文化名人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係,如清代林則徐以雲貴總督的身份,在兩年多時間裏,日日夜夜出入於這裏的總督衙門。近代昆明市第一任市長馬鉁的府邸和雲南第一富商王熾的豪宅,都建在這裏。1921年朱德任雲南省警察廳廳長的時候,也曾在這裏生活,這裏成了朱德心目中最難忘的第二故鄉。最讓我們感到興奮並引以為豪的是,我國偉大的音樂家聶耳於1912年2月15日出生在這裏,現存的甬道街73-74號就是他們當年一家人賴以生存的藥鋪“成春堂”。

1911年10月重九起義之後,封建帝製徹底消亡,隨著雲貴總督、巡警和糧道衙門被新的政權取締,這裏的街道名稱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轅門口和東院街改為光華街,糧道街改為景星街,南大街改為正義路。

在這個老城區,從清代以來,一直是昆明的鬧市。書店、醫藥、皮件、鞋帽、瓷器、金箔、象牙製品、食品餐飲等行業,在此經營得有聲有色,許多店鋪還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全國著名的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都在這裏開店設館,編輯和發行各種書籍,從而帶動了一個個、一排排新舊書店的出現,光華街幾乎成了書市一條街。醫藥方麵,不僅有清代的福林堂、楊大安堂、體德堂、王運通膏藥店、黃良臣醫館等老字號,到了民國時期,王承才療所、萬子美診療所、黃農山醫館、明法醫院等一批新藥房、新醫館,在此興盛起來。特別是福林堂,是雲南著名的老牌藥店,他們製作的中成藥達84種,每一種都能精心配製,重質重量,不帶雜質。不僅如此,他們還能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製作出售藥品,如春季推銷銀翹散和平胃散,夏季賣理中丸,秋冬時節則重點出售溫補藥物。所以不但當時的民眾常常光顧此店,而且雲南省主席龍雲、盧漢兩家及許多官員都喜歡到這裏買藥。此外,這一帶還是滇味飲食的聚集地。由於各路官僚、富商、大賈在此大吃大喝,滿漢酒樓隨之興盛起來,不僅有老字號的海棠春、仁和園、共和春、華豐茶樓等高檔餐館,各種風味小吃也雲集於此,如小胖子燒鴨、清湯羊肉、破酥包子、過橋米線、燒耳塊等等。這裏還先後開辦了雲南省兩級師範學堂、省立昆華小學、同濟大學醫學院、昆華商校、省立英語專科學校、中華職業教育社等各種聲名顯赫的院校。另外,在這一帶的光華劇院、大逸樂電影院、轎行、燈籠店、蠟燭店等等,也曾風行多時。1944年11月,當時的省政府請來上海著名的建築設計師和建築商,在原總督府舊址內,籌建“誌公堂”,後改為“中山紀念堂”。這是一座嶄新的宮殿式建築,飛簷鬥拱,氣勢不凡,同時又融合了西式建築的許多元素,所以更具魅力。當這座中西合璧的經典建築佳作問世的時候,正逢抗日戰爭勝利,雲南省主席盧漢靈機一動,立即把它定名為“抗戰勝利紀念堂”。新中國建立後,昆明人在勝利堂前,奠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基石。時至今日,雲南省眾多的重要政治會議仍在這座修葺一新的勝利堂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