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宅院,我這才留意這裏的巷道,徜徉其中,我好像找到了回家的感覺。我原以為這樣曲折幽深、花木扶疏的小巷,在昆明城中早已絕跡多年,沒想到在這裏竟然留下了這麼多。我粗略記錄了一下,主要有東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銀櫃巷、小銀櫃巷、宏昌巷、幸福巷、居仁巷、通城巷、沙朗巷、文定巷、直道巷、孝子坊巷、邱家巷、郭家巷、曙光巷、知止巷、海天閣巷等等,而且每一條巷道都原生態地保留了它的名稱和故事。比如說,東卷洞巷、西卷洞巷和海天閣巷都與總督府有關,因為在清代,雖然有一條正對著總督府大門的甬道,但那是官員們進行禮儀活動、進出總督衙門的正式通道,一般身份地位較低的官員及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通過的,隻能走側麵較為狹窄的小巷,這就形成了甬道兩側呈“L”形的東卷洞巷和西卷洞巷。海天閣巷則是因為總督府裏有一個著名的建築——海天閣,而在總督府附近的一條巷道裏就能看見那個閣,所以就被借名到了這條巷道裏。沙朗巷是清代製台衙門的西箭道邊沿,過去曾住著一個姓沙的官吏,有人就把這條小巷叫做沙郎巷,慢慢的,“郎”就演變成了“朗”字。文定巷裏原有一座白衣庵,所以一直被稱為白衣庵巷,後來有一位姓文的富商,在這條巷裏建造花園,租賃結婚用品,此巷就被改稱為文定巷。知止巷裏原有一家從事製作草紙的作坊,所以被稱作草紙巷,但那種草紙不用於書寫,而是用來擦拭與人體有關的汙物,大家覺得此名粗俗不雅,就根據《論語》裏“知其所止”之句,把巷名改為知止巷。大銀櫃巷和小銀櫃巷,都是因為民國年間這裏有官辦銀號而得名。這些用各種不規則的石板鋪就的巷道,有的窄,有的寬,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彎,有的直,還常常在某個角落裏赫然出現了光滑雅潔的石井欄,出現了綠蔭如蓋的老樹,出現古拙的拴馬石,出現一塊塊精美的磚雕……每一條巷道都明顯散發著與我們的肉體和心靈有關的氣韻,這是我們極其需要的東西,是我們在其它時空裏無法捕捉和體驗的信息,它與山野、森林、田間、雪地裏所產生的意境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它在車馬喧囂和滾滾紅塵中,出人意料地為我們營造出如此純真、祥和、靜穆的氣象和意境,讓我們平日的勞頓、思慮、苦楚在瞬間煙消雲散。我想象,如果是在暮色蒼茫或秋雨綿綿的時節來到這裏,我們將獲得怎樣美妙的感覺和心境?
我再次來到這片老城區的中心——人民勝利堂。此時,我對於這個從戰亂中走來,與“勝利”一詞緊密相關的近代建築傑作,不僅讚美它那氣勢恢宏的主體建築,更驚歎於它“中式酒杯”似的外形設計。因為勝利堂不隻是那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而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包括它左右的弧形建築、“L”形道路、雲瑞公園、甬道和景星街。我們現在即使不能從高空鳥瞰整個勝利堂的布局,隻要從它的兩側路過,就可發現“宮殿”的兩旁有兩座具有西式風格的類似照壁一樣的弧形樓房,左右相對,與“L”形的雲瑞東路和雲瑞西路組合成“中式酒杯”的杯壁,而它們的收尾處則是杯底,北麵的雲瑞北路為杯口,南麵橢圓形的雲瑞公園即是杯座,主體建築“宮殿”則穩居杯中。更為絕妙的是,這個建築群繼續順坡而下,又讓雲瑞公園、甬道街和景星街組合成了一個西式的“高腳酒杯”,即雲瑞公園是杯身,甬道街是杯腳,景星街是杯座。這樣一來,在勝利堂建築群的中軸線上,就出現了兩個酒杯,一中一西,一上一下,渾然天成,妙趣橫生。這的確是一個天才般的外形設計,表達了雲南人民在抗戰勝利時刻,高舉雙杯,同歡共慶的喜悅之情。有人說,它不僅是昆明近代建築藝術的代表,而且是20世紀初世界建築史上關於類型建築學的一個重要典範。
在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多次來到這裏,又離開這裏。這裏的街道,宅院、商鋪和小巷,一直讓我魂牽夢縈,割舍不下。每次來到這裏,我都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昆明人更加熱愛這裏,珍視這裏,他們不停地與年輕人或外地人講述這裏曾經發生的故事,講述合香樓糕點、豆花米線、畢大蠟燭、跑馬燈、萬卷書屋和寶墨軒的書畫,講述英語專科學校外籍教師的浪漫傳奇經曆,講述雲瑞公園裏的龍竹,講述馬家大院如何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文化遺產保護獎的秘密。每當那時,我的心靈裏都會出現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一句話,“有詩人,才有本真的安居”。而眼前的事實已證明,我們的祖先在數百年前就能把有關街道和房屋的一切,都處理得像詩一樣的美妙,他們既是詩人,又得到了安居。如今,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生活已煥然一新,在“新昆明”裏還有這麼一片“老昆明”,人們似乎可以永久地守護著它,詩意地棲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