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清提督秦秉直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連忙將自己轄下的八營清兵重新布防守城,將四營來自湖南、驍勇善戰的部隊分布於惠州府縣二城,並在飛鵝嶺、下角塔、高榜山等高地布置炮兵陣地,以阻礙起義軍進攻惠城。除此之外,秦秉直聲言死守惠州,他把300多支槍械發給團練局,要他們組織人力協同守城,並組織人力挖掘地道、陷阱,埋上炸藥地雷,萬一起義軍攻進城內,惠城失守,秦秉直就引爆炸藥,與惠州古城和市民百姓同歸於盡。
四
惠州城麵臨著一場滅頂之災。
陳炯明目光憂鬱,久久地凝視著古老的惠州城,它在飛鵝嶺和西子湖的襯托之下,顯得那麼古樸、幽深,但又透出一種孤立無助的風雨危城跡象。
起義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總司令,快下令攻城吧,等敵人的援兵到來,就更難強攻了。”
“總司令,在城門埋上炸藥,炸開城牆衝進去活捉秦秉直。”
這是陳炯明獨立指揮的第一場戰役,他畢竟是秀才出身,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殘酷戰爭環境中,竟會產生出一種對古城留戀和百姓無辜生命憐憫的情懷,在中國曆史上,哪一個戰功顯赫的元帥的勳章不是由士兵的屍首壘成,哪一次不是“死是征人死,功是將軍功”?
“你究竟在等什麼?總司令!”黑夜中鄧鏗輕聲地問。
陳炯明在黑暗的石徑上徘徊,他踱到鄧鏗麵前:“這座古城就要在我們手裏毀於一旦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它保存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鄧鏗緩緩地背出了《孫子兵法》上的一段話。陳炯明聽後大受啟發,他不由得擊節稱是:“好,好,還是孫子說得好: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主意已定,陳炯明立即付諸行動,首先派人遊說策劃惠州清兵管帶洪兆麟,並帶上陳炯明的一封親筆信,信中的內容是說,清廷大勢已去,請洪兆麟管帶順應潮流,放棄抵抗,歡迎起義軍進城,能使惠州古城免受戰火和百姓生靈塗炭,是功德無量之事,也能保全他生命財產的安全。
陳炯明接著派人去府城聯絡團練局反正,起義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團練局紳又一拍即合,秦秉直聞訊後大怒,即下令逮捕團練局紳,師爺趕緊勸阻:“軍門已給團練發下槍械,如果派兵前往,對方勢必武力拒捕,一旦城內打響,起義軍乘虛而入,惠城不是玉石俱焚?還請軍門三思而後行。”秦秉直聽後覺得也是道理,便把逮捕的命令下達給在城外布防的洪管帶,叫他想法誘捕團練局紳,最好在城外執行,洪兆麟接到命令非但拒絕執行,還托人帶給秦秉直一封信,信中說:我已參加陳炯明的革命軍了,本想一起攻入惠城,擒拿秦軍門獻功,因素受軍門厚愛提拔重用任為管帶,實不忍下此毒手,故最好請軍門先行退卻,讓革命軍進城,我一定保護軍門毫發不損,如負隅頑抗,一再拖延,一旦開戰,我亦不能徇情了。
秦秉直看後如五雷轟頂,城內是數百名全副武裝的團練局反水,城外是洪管帶的四營清兵據險而守,城郊是陳炯明萬餘人的起義軍,他徹底地絕望了,當天晚上就撤出惠州城,移居在西湖的元妙觀,並把轄下的八營清兵全部移交給陳炯明接管。
1911年11月9日,惠城府城的北門城樓上,鑼鼓喧天,鼓樂齊鳴,陳炯明騎著一匹高頭大馬,率領著一班衣衫不整,但鬥誌昂揚的農民軍浩浩蕩蕩地進駐了惠州城。
陳炯明進城後將所屬民軍改編為七個旅,取惠州古循州之義,扯起循軍旗號,任鄧鏗為參謀長兼旅長,洪兆麟任團長,下令全體市民百姓剪掉發辮,並把歸善縣更名為惠陽。
孫中山聞知惠州起義成功,非常激動,他心裏想,陳炯明的這支民軍隊伍是廣東境內惟一一支聽命於同盟會的武裝隊伍,而且擁有東江這片廣闊的土地,循軍一定可以為同盟會在華南打出一片根據地來。
“競存,下一步我們往哪去?”鄧鏗騎在馬上問。
“廣州!”陳炯明用馬鞭指著南邊的方向,“打進廣州去,迎接孫中山!”
這支浩浩蕩蕩的循州軍便成為了若幹年後聲名顯赫、威震四方的廣東粵軍。
辛亥革命成功後,陳炯明由廣東副都督變為代理都督,1913年任都督,反袁失敗後,跟著孫中山遠走海外,1916年陳炯明回國討袁,參加護法,袁世凱死後,把粵軍部隊交給廣東省長朱慶瀾,並被授為“定威將軍”。
1917年,孫中山共商護法,陳炯明隨他南下,陳炯明一路上向孫中山建議,若要護法成功必須有一支自己的部隊,孫中山非常讚同,靠著陳炯明與朱慶瀾的老關係,終於有了點眉目,朱慶瀾說:“現在廣東天下都是廣西部隊,我自己所轄的隻有全省的警衛軍,循州軍是你創建的部隊,也是你交上來的,如果今你願意出任省長公署親軍司令,我即撥二十營兵給你,隻是有點委屈你了。”陳炯明聽罷笑笑,他心裏想:隻要國民黨能有一支軍隊,就達到目的,至於名義地位,暫時無法計較。他爽快地答應下來。
孫中山大喜,1917年組建廣州軍政府大元帥府時,其實是個空頭大元帥,總統府除了少數衛隊,沒有一兵一卒可以作戰,這回有了陳炯明的二十營,近萬人的隊伍,孫中山的底氣和膽氣一下就提了起來。
他立馬成立“援閩粵軍”,由陳炯明任總司令,許崇智任副司令,鄧鏗為參謀長。孫中山深知這支部隊的重要性,第二年又把自己特別信任的蔣介石派去援閩援軍任作戰科主任。
1918年1月2日,援閩粵軍誓師廣州東郊出發之時,孫中山在元帥府設宴為陳炯明和粵軍將領餞行。宴會上,孫中山舉起酒杯說:“軍政府成立數月,毫無發展,經陳總司令竭力經營,始得有此軍隊,即以此軍實行護法,再造共和,實所願望,幹杯!”
宴會之後,陳炯明將援閩粵軍分為左、中、右三路向福建進發,自己任中路,許崇智任左路,鄧鏗任右路,2月下旬進入福建漳州地區。
援閩粵軍的總部設在福建漳州,漳州轄地有26個縣之多,為了建立這塊革命根據地,陳炯明臥薪嚐膽,曆盡艱難,他在漳州修橋造路,美化環境,整頓治安,革除陋規,開書局,辦學校,對外選派公費留學生,資助上海國民黨的機關刊物《建設》,一時間福建漳州成了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地方,有人喻之為“社會主義的漳州模型”,把陳炯明喻為“中國小列寧”。
1920年4月29日,蘇俄代表路博將軍特來漳州訪問陳炯明,並表示願意資助陳炯明完成中國統一大業。陳炯明雖然力主改革,渴望南北統一,但不願借用外國武力幹涉中國內政,故對蘇俄的軍事援助婉言拒絕了,並托路博將軍帶親筆信致列寧,表述了他的政治觀點和對列寧的問候。
1920年8月16日,陳炯明在漳州誓師回粵,與龍濟光激戰,誓死爭奪廣州革命根據地,至1920年12月29日拿下了廣州後,孫中山大喜,當天寫信給蔣介石,表示了他對陳炯明的倚仗之殷:
競兄此番回粵,實舉全身氣力,以為黨為國,吾人亦不惜全力,以為競兄之助。同德同心,豈複尋常可擬。我望競兄為民國元年前之克強(黃興),為民國二年後之莫士(陳莫士)。我即以當時信托克強,莫士者托之。我所求者,唯期主義政策,與我一致,既我所謂服從,我三十年來共和主義,而豈若專製之君主,以言莫予達,為得意耶?兄與莫士共事最久,亦知我所以待莫士矣!兄不妨以我之意思盡告競兄也。
1920年11月1日,陳炯明當上了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躊躇滿誌,準備在廣東大地大展拳腳,實現建設廣東模範省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