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凱歌高奏(2 / 3)

小呂來到元妙觀,元妙觀仍舊香火很盛,許多來自四鄰八鄉的農人,有的戴著竹笠,有的戴著涼帽,手裏拿著線香,一副虔誠的神態,在觀門的銅鼎前焚紙、燒香。那嫋嫋的青煙把大門柱上的對聯都蒙住了,許久小呂才看清那對聯上的字:“西湖環繞三清界,羅嶠重開七洞天。”在高大的門橫上,四張紅紙剪成燕尾形貼在門頭的屋簷下,寫著“普天同慶”,大概是為了慶賀革命軍進城吧。

小呂心想:那楊坤如真敢相信惠城能守得住嗎?那位胡說的老道一定是為了取悅楊坤如,道士也該知道惠城已克,他今是跟著跑了還是仍躲在觀裏?

“賣報,賣報,特大消息,楊坤如負傷逃往香港醫治。”“東征軍三路人馬全線從惠州出擊進攻潮、梅!”一個報童揚著手裏的報紙一路叫賣。

東征軍又要出發了,想到自己不能隨軍出發,想到馬亮、劉陽他們和死去的戰友,小呂的心情沉重起來:如果葉大明能和我一起見證攻克惠州,讓孫總理的遺願實現,讓戰爭遠去,建立共和,該有多好啊!

1925年10月17日,左、中、右三路東征大軍,從惠州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東征軍挺進潮、梅、汕的消息不脛而走,讓盤踞在潮、梅、汕各地的陳軍殘部驚慌失措,手忙腳亂。

在汕頭市的街區內,各大商店紛紛把貨物搬到洋行寄存。各錢莊找換鋪,所有的西紙盡為陳軍軍官兌換找清。陳軍的軍官盡量想法把財物化成細軟,欲尋機會攜家眷逃逸。潮、梅粵軍人心惶惶。

洪兆麟、林虎、劉誌陸、李易標、黃強不得不召集各路將領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商量對付東征軍的錦囊妙計。開會的時候,洪兆麟看著林虎,林虎示意他先說說,洪兆麟轉而對著眾人提出自己的意見:“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齊心合力,兵合一處,將打一家,惠州已經落入了東征軍的手裏,我們現在麵對的情況十分危急。”林虎麵色拉了下來,他不喜歡聽洪兆麟說那些套話:“都迫在眉睫了,還說什麼好聽的,幹脆說怎麼打就行了。”洪兆麟隻好打住,李易標趕忙拿出作戰筆記,提出了具體作戰方案,他建議把揭陽、普寧、惠來、潮陽四城連成一線,集中兵力築成堅固防線,抵擋東征軍繼續東進,然後各路人馬向這一帶集結,形成第二防線。在東征軍進攻的時候,由外向內,形成兩方夾擊之勢,以拖延敵方的進攻時間。同時下發文告招募新兵,發給槍械糧餉,迅速補充兵源,擴充隊伍。與會眾人覺得李易標提出的作戰方案不失為一條計策。林虎此刻站了起來:“招募新兵刻不容緩,但我不主張下發文告到各鄉各村拉丁拉役,我要的是真正的兵,到湖南湘地招募,拿現金白銀去。”李易標不解:“司令為何要舍近求遠?”“湖南有職業兵夫待雇,湘軍且有彪悍好戰之傳統,他們能打仗敢拚殺,以一當十,足以與黃埔兵對抗。”眾將一時沉默下來,林虎見大家未置可否,接著說:“在一次次與東征軍的較量中,我已經明顯地感覺到我們的兵員素質太差。”與會人覺得林虎所言有理,自古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招募外籍職業兵勇大都是些殺人如麻的亡命之徒,可狠狠地殺下東征軍的銳氣,惟有如此才可挽回潮、梅大局。李易標說:“我同意林司令意見,陳司令去香港籌餉,大洋一到立即行動。”招兵的這一條統一意見後,又有人擔心港英政府不肯借錢。“公債不上市,商會不支持,大洋不到位,一切都是空談。”“對,對,俗話說,一日無糧不駐兵。”一說到軍餉,大家都七嘴八舌麵露難色,此時突然有人說了這樣一句:“如無錢無力在一線抵擋東征軍,幹脆退入江西、福建邊境打遊擊或與張毅合作,聯手行動。”

林虎、黃強則堅決不同意這一種被動挨打的退守戰略,黃強還說一味的退守與防範,會讓敵人氣焰更加囂張,如果反其道行之,以硬碰硬,針鋒相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他主張主動出擊,反攻惠州。隻要把惠州攻下,東征軍即會士氣瓦解,不戰自敗。他說別聽東征軍吹噓有多少個軍,其實他們三路兵馬合計不足2萬人,我們如今尚有3萬餘槍,如果能集中兵力,主動迎戰,反攻惠州,起碼還有一線希望,如果這樣節節退守,隻有死路一條。

洪兆麟認為黃強所提的意見很有見地,隻是陳炯明總司令不在潮、梅地區,三軍無主帥,難以調動各路人馬,更無法結集成強有力的戰鬥部隊。林虎此刻並不發言,他要看下去,他對這些人並沒有足夠的把握。黃強深知洪、林之間以及各部之間的矛盾和微妙關係,非競帥之令難以算數。為了陳軍的大業,他自告奮勇決定親赴香港,請陳炯明回來坐鎮指揮。軍事會上最後決定一致聯名電促陳炯明回汕指揮,並公推黃強親往香港護衛迎接陳炯明回汕。

為東江戰事奔走在香港的陳炯明日子也不好過,由於惠州失守,港英政府再度深感不安,他們一麵大罵陳炯明、楊坤如是草包、敗家子,一麵又不得不繼續支持陳炯明的東江戰事。同時對指派廣州英國領事館的代表前往廣州國民政府談判議和,表示港英政府極有誠意與工會早日商談解決罷工事宜。

事實上,港英政府並不甘心失敗,惠州失守之後,他們不得不把賭注押在汕頭守軍的洪、林身上。他們心裏清楚,倘若汕頭失守,罷工事件必將更加難以對付,因為汕頭是一個僅次於廣州的通商口岸和深水良港,一旦讓廣州國民政府全麵統治,英國的利益將更受損失。

港督經過反複權衡利弊之後,不得不將四船滿載槍械物資的艦艇從廈門運往汕頭,再次接濟陳軍。

解決了武器之後,陳炯明又在為戰事籌餉而忙得焦頭爛額,他在香港麵臨著多重壓力,除了公債的發行阻力重重外,其他集資渠道也並不順利,廣州商會陳廉伯答應的資助遲遲沒能到位,陳炯明打了幾次電話,陳廉伯都唯唯諾諾,搪塞推脫,說商會日前手頭較緊,資金一到馬上撥付,而有些早前認捐的商行老板開始反悔和幹脆說沒錢了,陳炯明無奈之下,親自到彙豐銀行找陳廉伯麵商,卻一次次無功而返,不是陳廉伯有事出去就是商會事務纏得脫不開身,讓陳炯明自感冷落。

陳炯明為了東江戰事,把所有的人脈關係都動用了,能借的借,能討的討,好不容易湊到了一筆不大的現金。他真的有些感到樹倒猢猻散的淒涼和牆倒眾人推的窘迫。

這時汕頭的洪、林各部電促他回汕頭坐鎮,與東征軍決一死戰。陳炯明考慮再三,決定回汕拚盡全力挽回敗局。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隻要他陳炯明在,有他的粵軍在,他的影響和餘威就仍然存在,廣東就無論如何有他的一席之地。

東征軍總指揮部也料定陳炯明會作一次魚死網破的掙紮。但惠州天險攻破以後,東征軍士氣大振,陳逆殘部卻節節敗退,聞風而逃,這給東征軍一個大好的殲敵時機。

蔣介石以總指揮的名義,調石龍守軍移師惠州駐守,惠州駐軍全麵東進。參加攻打惠州的工人糾察隊一部分返回廣州,協助警衛團維持廣州治安,而留守的數千名黃埔軍校學生軍迅速從廣州乘船東進,投入進攻汕頭戰鬥。在海陸豐農民協會組織下的農民軍迅速發展壯大,紛紛要求配合東征軍進攻潮、梅、汕地區,空前的大好形勢讓東征軍倍受鼓舞,也讓敵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