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16日淩晨三時,葉舉突然率部“圍剿”總統府衛隊。孫中山迅速離府抵海軍司令部登上楚豫艦,並擬電報命令各軍討伐陳逆,令北伐軍立即回師廣州救援。葉舉率部連克烏湧、虎門、魚珠、沙角、威遠各炮台,並以粵軍總指揮名義在廣州街頭張貼布告:“國令恢複,護法告終。粵軍北上,一致讚同。請孫下野,以示大眾。商民人等,幸勿驚恐。”為保護孫中山的安全,6月17日廣州各界人士代表到艦上勸孫下野離穗。孫認為現在反攻廣州無望,於8月12日赴港轉滬。8月15日陳炯明從惠州回到廣州,恢複總司令職務。孫中山一到上海即調遣聯絡各軍組成討陳聯軍,12日張開儒奉孫中山之令就任粵、桂、湘、滇聯軍總司令,率沈鴻英、楊希閔、劉震寰部由廣西分兵攻入廣東北江、西江。1923年1月15日,陳炯明兵敗撤出廣州退守石龍,並通電解除粵軍總司令之職,聯軍占領廣州,陳炯明再度退回惠州。
從1923年開始,省內外各界人士對孫、陳關係做了大量的調解工作,最終無法調和。孫中山堅持要陳炯明公開認錯,懲辦軍官葉舉,並服從大局調遣,率師北上。而陳炯明則堅持保境息民,實行聯省自治,由廣東客軍出師北伐。由於孫、陳主張不一,分歧太大,兩年來在惠、潮、汕、梅等地不斷激戰,東江地區飽受戰火,損失巨大。1923—1924年,孫中山曾兩次親自到惠州督戰,終因惠州城高牆厚,而陳炯明、楊坤如憑借鵝城天險負隅頑抗,東征聯軍久攻不下,惠州城曾出現過長達半年之久的“困城”,鵝城居民逼於戰火食不果腹,餓殍遍野,慘不忍睹。
東征聯軍撤兵之後,陳炯明再次組織拚湊軍事力量,意欲反攻廣州,推翻國民政府。孫中山一直憂心忡忡,在幾年的拉鋸戰爭中,耗去了粵省財政十年收入的總和。他深深地意識到,不徹底打垮陳炯明,廣州政府永無寧日,北伐遙遙無期。而依靠滇、桂軍閥永遠無法打垮陳炯明,更別說統一中國。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孫中山決心改組國民黨,依靠蘇聯和共產黨人來實現中國的統一大業。
1924年春,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綱,這是國共兩黨的首次合作。同年6月,在蘇聯和共產黨人的幫助下,黃埔軍校在廣州長洲島誕生,成為培養為主義而戰的革命軍官搖籃,1925年第一次東征正是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之後的首次並肩作戰,黃埔軍校學生軍最終成為擊敗陳炯明粵軍的中堅力量。
陳炯明失敗後退出軍政隱居香港,曾著《中國統一芻議》等文。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逝。彌留之際,不忘囑咐後人把他的遺體移葬惠州鱷湖邊上的紫薇山。1934年4月,陳炯明遺骸移葬惠州紫薇山,前來拜祭的國民黨軍政要員及民國先賢三百餘眾,各方挽聯近兩百副。蔣介石送賻金三千元、汪精衛五百元、陳濟棠一千五百元作為陳氏修墓費用。時任廣東省省長的陳濟棠特允每月津貼陳的子女教育費用一百五十元。陳友雲挽陳炯明聯:“禁了賭博,禁了鴉片煙,一生冒萬難而不辭,敢作敢為,卻算得是個英雄本領;做過總督,做過總司令,到死連半文也沒有,真廉真潔,怎能容在這貪劣人間!”居正挽陳炯明聯:“民族病沉淪,憶昔年同舉義旗,久欣壯士吞胡虜;奇丈歎潦倒,看此日遄歸淨土,空剩殊勳表嶺南!”如此規模排場的風光大葬也算是對陳炯明前期致力辛亥革命所作貢獻的充分肯定了。
我特地驅車從飛鵝嶺來到紫薇山,在陳炯明的墓前久久地徘徊思索,看到那橢圓的墳塋被雜草和灌木遮掩,從水泥裂縫裏橫生出許多雜草,輕風吹拂,飄零的落葉堆積在墳塋的一角,散發出一種腐朽的氣息。頹敗的墓園,冷落的景況令人感慨良多。1934年4月,當陳炯明的遺骸移葬惠州時,陳立夫曾送挽聯一副:“勝地卜西湖,供過客千秋憑吊;英靈耀南粵,騰紫薇萬丈光芒。”吳敬恒也曾書挽聯:“一身外竟能無長物,青史流傳,足見英雄有價;十年前所索悔過書,黃泉送達,定邀師弟如初!”他們是在安慰死者,還是在激勵後人?陳炯明——這個生前手握廣東軍政大權,跺一腳嶺南大地都會發抖的一代梟雄,一直靜臥在紫薇山一隅的雜草叢中,陪他長眠的隻是這抔黃土和風淒雨寒的頹敗景象,既沒有“過客千秋憑吊”,也沒有“騰紫薇萬丈光芒”,既沒有“英靈耀南粵”,更沒有“足見英雄有價”。我在想,一個橫刀躍馬、一言九鼎的人物,在生的時候如此輝煌,死後卻如此落魄。這種反差是否太大了?在他死後的半個多世紀裏,孤零零地守望著這個路口,守望著紫薇山,守望著那片碧綠的湖水和蔥蘢的青山,他想起了什麼?他一定在忿忿不平地想,掃墓拜祭自己的香火怎麼竟比不上900年前隨蘇東坡貶惠的錢塘歌女王朝雲?他還在想,一個叱吒風雲、身經百戰的粵軍總司令為什麼會敗在黃埔學生軍手中?敗在蔣介石、周恩來那些當年的學生頭手中?曆史要和他開玩笑,曆史注定要捉弄陳炯明,這是否也有些楚霸王飲泣烏江的悲壯和無奈?
如果不反對北伐,如果不發生“6·16”兵變炮擊總統府,如果答應吳敬恒給孫中山寫份悔過書,如果……中國的曆史、陳炯明的命運又將如何改寫?他的墓前又將是一番怎樣的景況呢?我陷入了綿綿的遐想之中……
陳炯明對惠州這塊土地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和心血。他在惠州起義,也在惠州發跡,與孫中山鬧翻之後一直把惠州作為據點與之抗衡,最終又在惠州失敗。當他淪為一個一無所有的流浪軍閥漂泊香港的時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後事。他諄諄叮囑生前故舊一定要在他死後將靈柩運回惠州紫薇山安葬。紫薇山位於惠州的鱷湖邊。陳炯明早就熟知這塊地方,他選擇這個地方作為自己永息的墓園,墓碑遙對東征軍攻克惠州的炮台和碉堡,也遙對他當年指揮作戰的百花洲司令部,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塞。生前跟隨陳炯明橫刀躍馬的惠城守將楊坤如也葬在一側的山腰處,他們是要在九泉之下繼續與孫中山抗衡,還是對那段曆史、那場曠日持久的東江之戰進行反思和懺悔?
但願這部紀實,能給讀者一個粗淺的回答。
是為序。本書人物表本書人物表
孫中山,廣州海陸軍大元帥。
廖仲愷,黃埔陸軍學校黨代表。
胡漢民,孫中山逝世後為代帥。
汪精衛,廣州國民政府主席。
許崇智,建國粵軍總司令兼東征聯軍副總指揮,廣州人,在粵軍中和陳炯明曾是多年的老搭檔。1911年參加福州起義任前敵總指揮,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時任陸軍第十四師師長和福建北伐軍總司令,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長,後隨孫中山轉戰南北,1917年南下廣州組建援閩粵軍時任副總司令。
楊希閔,滇軍總司令兼東征聯軍總指揮,1880年出生於雲南省賓川縣,先後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和江西講武堂,由於作戰驍勇,很快被提拔為贛軍第三旅參謀,滇軍第一團團長、旅長。1913年參加湖口反袁起義。1915年參加雲南護國戰爭。1922年應孫中山之邀入廣州參加驅逐陳炯明,並任滇軍總指揮。
劉震寰,桂軍總司令,原名劉瑞廷,1890年出生於廣西柳江,曾在劉古香辦的馬邑兩等小學讀書,後考入廣西優級師範學堂。1909年在廣州由劉古香介紹加入同盟會,次年奉派回柳州組織民軍,武昌起義後組織民軍包圍柳州城,強迫清吏交印離境。1912年任桂軍第五軍幫統。1913年響應“二次革命”,自任柳州護國討袁軍司令。1917年被陳炳昆收用,任廣西巡防營副司令。1921年粵、桂戰爭倒戈策應粵軍,被陳炯明委為廣西陸軍一師師長。1922年被孫中山委為廣西綏靖處督辦,同年被孫中山命為西路討賊軍桂軍司令。
蔣介石,黃埔陸軍學校校長,東征右路軍參謀長,二次東征時為總指揮,名中正,1887年生於浙江奉化溪口,1907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並加入同盟會,1910年於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十九聯隊士官,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討袁活動,1918年被孫中山安排任援閩粵軍作戰科主任,1922年“6·16”兵變之後,從浙江回廣州上“永豐艦”護衛孫中山,並撰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而深得孫中山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