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笫144節:幌子
笫144節:幌子
“1938年1月,日本內閣因軍事上暫時的勝利,沾沾自喜,作出了‘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的決議,我們更不能以國民政府的名義與之接觸,煌說特務組織了。這事不能公然張揚,這點你都不懂嗎?讓周佛海去辦理這事兒,很合適嘛!你合適嗎?凡事要動動腦筋,要體會領袖的苦衷和深意,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
——蔣介石
“真是個鐵杆叛徒!”柳原振雄兩眼耵著有些拘束不安的丁默村冷冷道“說下去。”
“嗯、嗯,也就是在1923年,陳公博與周佛海——這2個曾經的中共元老,不約而同地投靠了國民黨的副總裁汪精衛。在陳公博眼裏,汪精衛不僅僅是大家公認的中國國父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國民黨內人格最高尚、最有威信的領袖,而且是自己生命中最欽佩的導師。他由衷地感激汪精衛對自己無私的資助和提攜,從此死心塌地做了汪精衛的黨羽。”
丁默村說完後,摸出手帕擦著額頭上沁出的汗液,他怕與柳原振雄相向而坐,尤其怕與柳原振雄雙目對視。
“那個梅思平,還沒有介紹呢。”中島成子卻不容他喘息。
“是、是,”丁默村趕緊補充說“北大畢業後,熱衷於玩政治的梅思平沒有能移夠順利地踏上仕途,而是應聘去了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做編輯,過起了普通文人的日子。不過,因為周佛海,他的人生軌跡被徹底改變。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作為全國書刊出版中心的上海,迅速成為社會運動與思想運動的推進地,人才濟濟的商務印書館更是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時候,商務印書館的學者文人爆發出高度的政治熱情,紛紛組織各類社團或黨派。不滿現狀,總想出人頭地的梅思平自然不會甘於人後,也加入了同事何公敢創立的孤軍社。”
“孤軍社是個什麼組織?”中島成子問。
“孤軍社的成員有2個顯著特點,一是年青,所以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二是全都是知識分子,抱負甚高,自認為是國民黨、共產黨以外的一個政治團體。他們鼓吹民族主義、民主政治和工會主義,自詡為其思想比較之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共產黨的共產主義,更適合中國社會的實際,因此頗有天降大任於斯人,舍我其誰的狂妄和驕傲。
不過也正是因為其主張符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引起國民黨高層的注意,特指令周佛海潛入調查,並設法掌控、利用。正是在孤軍社,梅思平結識了已是國民黨重臣的周佛海,這兩個人不僅都同樣具有政治野心,而且又趣味相投,因而惺惺相惜、交往甚密、遂結為好友。
1926年11月,經戴季陶推薦,周佛海投奔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旋即受命出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秘書長兼政治部主任。周佛海乘機引薦了梅思平、陶希聖和另一位商務印書館編輯吳文祺為武漢分校政治教官。梅思平從此走上了政壇。
1928年,蔣介石授意周佛海創辦《新生命》雜誌作為自己政策宣傳的陣地,梅思平和陶希聖成為骨幹成員。10月,陶希聖在《新生命》雜誌上發表《中國社會到底是甚麼社會》的論文,梅思平立即以《中國社會變遷的概略》與陶希聖呼應。隨後,郭沫若、呂振羽、翦伯讚、李季、陳邦國、王宜昌、杜畏之等相繼參加論戰,形成一場影響深遠的中國社會史大論戰。也就是在這場論戰中,他的才能獲得了蔣介石的欣賞,這為他日後的仕途經濟打下了良好基礎。
1933年2月,時任中央政治學校政治係主任的梅思平受命出任江寧實驗縣縣長。他在江寧實驗縣進行的改革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其改革經驗受到了蔣介石的充分肯定。一時間,梅恩平名聲大噪,成為全國知名的政治明星。”
丁默村終於說完了。
“好,隻要你想辦法能讓周佛海到上海來就行啦,其餘的不用你操心。”柳原振雄轉向南造雲子說“你們回去馬上擬定一個計劃。”
丁默村、李士群、唐惠民3個在南造雲子的辦公室裏商量著辦法。李士群埋怨道:“丁兄,你這口子開得太大啦,周佛海怎麼會來上海。”
“唉,我也就是這麼一說罷啦。”丁默村垂頭喪氣道。
“都別急,慢慢想,辦法總歸會有的。”唐惠民安慰著。
“對付你們支那人,無非是金錢美女、威脅利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