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節:日本軍部(2 / 2)

“那麼,日本軍部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伏羅希洛夫又問。

“日本軍部是由參謀本部、陸軍省、海軍省3大機關構成的,陸軍省以陸軍大臣為首腦,海軍省以海軍大臣為首腦,代表軍部入閣,參與內閣決策,以此來溝通軍部與內閣的聯係。凡內政與軍方有關者,稍不如意,陸海軍兩大臣便吹胡子瞪眼睛,橫加幹涉。陸海軍兩大臣還認為:凡對外事務,便與戰爭相關,更屬軍部統帥權轄內,若無軍部首肯,更是無法決斷、辦理。因此,日本內閣非但不能統轄軍部,反而因軍部派陸海軍兩大臣入閣而時時處處、方方麵麵、大事小事都要受到軍部製約,尤以對外決策為甚。

日本軍部在國家政權中特權地位的確立,不僅保證了日本軍事力量的迅速膨脹,也使日本的國家體製實行了軍國主義化。1906年10月,陸軍首腦山縣有朋元帥未與內閣總理大臣西園寺公望商量,就擅自製定了帶有國策性的《帝國國防方針》,並直接上奏天皇。

次年2月,這份文件經日軍軍令、軍政首腦聯合禦前會議審議確認後,交內閣分期執行。這成為軍部撇開內閣,單獨製定國策的發端。1907年,日本軍部又規定:凡有關軍令的天皇詔書,隻以陸海軍大臣附署而不需要內閣總理大臣附署,即可下達執行。由此可見,軍部擅權、軍部高於內閣,就是日本軍國主義在政治體製上最大的特點。日本的政黨雖以軍人不幹政為由與軍部進行了鬥爭,但較量的結果卻是政黨的日漸式微,軍部勢力反而越發強大。

在精神教育方麵,軍國主義這不遺餘力地向軍民灌輸天皇、武國思想和封建的武士道。1878年頒布的《軍人訓誡》將忠實、勇敢、服從作為軍人的主要品德標準。1882年,明治天皇親自向陸海軍卿頒授《軍人敕諭》,強調從神武天皇以來的日本軍隊,‘世世由天皇統帥,朕為汝等軍人之大元帥,故朕賴汝等為股肱,汝等仰朕為首腦’。《敕諭》還為軍人規定了以盡忠節、正禮儀、尚武勇、重信義、行儉樸為主旨的道德標準。這顯然是封建武士道精神的翻版。軍國主義者還用棍棒、皮鞭、劍道、柔道等訓練方法培養士兵的野蠻性格,甚至將武士道精神滲透到青少年教育之中。軍國主義分子為了培養青少年的殘酷態度,自幼就叫他們看慣流血的事,常常帶他們到刑場上看殺人,不許動什麼感情,深夜打發他們到刑場帶回人頭作為勇敢的證明,還讓兒童吃酸梅汁和紅色米飯,給他們以飲血的感覺。

通過種種措施的推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已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全麵實現了軍國主義化。”

“聽說日本陸海軍之間分歧和矛盾很大,是這樣嗎?”

布瓊尼元帥問。

“是的,元帥同誌。日本軍部內部又有陸海軍之分,陸軍以參謀本部、陸軍省為其首腦機關。參謀本部最高負責人為總長、次長;陸軍省最高負責人為長官、次官。征戰大事都由三長官會議決策。”

“三長官會議,又是怎麼回事兒?”布瓊尼元帥不解地問。

“三長官會議就是:陸軍參謀總長、內閣陸相、教育總監3個巨頭說了算。”

“原來是這樣啊!”布瓊尼元帥恍然道“伊凡同誌,接著說。”

“除國內常設師團(近衛師團)、守備府軍隊外,另轄4支海外駐軍,計有台灣軍、朝鮮軍、關東軍、中國駐屯軍。其中關東軍又有權獨自帷幄上奏,直接對天皇負責。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已經15次對華用兵,皆以陸軍為主。所以陸軍在日本國內是權勢熏天、說一不二。”

“伊凡同誌,日本海軍方麵呢?”一位海軍軍官問。

“日本海軍以軍令部、海軍省為其首腦。常以陸軍分庭抗禮,兩軍經常為爭權奪利而相持不下。陸軍一向主張侵奪亞細亞大陸,占領滿蒙與中國,欲與蘇聯一決高下。海軍卻認為向太平洋尤其是南洋擴張,才是日本的前途所在,故堅持以美英為頭號敵國,對陸軍的戰略不甚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