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日本首相(1 / 2)

第23節:日本首相

第23節:日本首相

第23節:日本首相

“在天皇手裏,首相與內閣隻不過是一個達到預期目的工具。如果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或是他覺得這件工具不稱手,他可以隨時拋棄,另外再換一件。”——柳原振雄

“日本陸軍內部又有中央機關元老與海外駐軍少壯派的矛盾。陸軍省中各中央機關元老大多出身於長州藩,結成了長州藩派係,多為高級將官,功成名就,凡事從長計議,不肯輕言征戰。少壯派以關東軍為大本營,大多出身於農民,對社會貧富不平、急躁浮動,急欲建功立業,改變命運。

軍國主義是什麼?就是為了對他國進行侵略而竭力擴軍備戰,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製之下的黷武思想、政策和製度。日本現在就是一個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而且其軍國主義的起源、發展與侵華戰爭緊密相關。

對外擴張、侵略,日本國內上至天皇,下至百姓,並無不同,隻是緩急之間涇渭分明。軍部比內閣急迫,陸軍比海軍急迫,少壯派比元老派急迫,而少壯派中又以阪垣、土肥原、石原3人最為急迫。”

“說說看,日本都發動了那些戰爭?”布瓊尼元帥要求道。

“第1次侵略台灣,得白銀50萬兩。第2次霸占琉球,改為衝繩縣。第3次1894年甲午戰爭,奪得台灣、澎湖,得白銀3億3千萬兩。”

“這麼多哇!”布瓊尼元帥吃驚地瞪大眼睛“難怪日本人那麼喜歡發動戰爭了。”

“第4次1900年,日本出兵2.2萬人參加八國聯軍,殘酷鎮壓義和團運動,強迫清政府簽訂《辛醜條約》,攫取3479萬兩白銀的賠款,這是全部戰爭賠款的半數,並獲得從山海關到北京鐵路沿線12個要地的駐兵權利。第5次……”

“這一次一定是1904年的日俄戰爭了,”伏羅希洛夫元帥插話“日本人奪得了南滿鐵路、旅順口與遼東半島管轄權。”

“元帥同誌說得對。第6次出兵山東,從德國人手中奪取青島、濟南。

第7次出兵山東。第8次出兵山東。第9次1931年9.18事變,占領整個東北。

第10次1932年1.28淞滬會戰。

第11次1933年1至3月長城會戰——即榆關、熱河、長城三大戰役。

第12次1933年5月平津之戰,簽訂《塘沽協定》。

第13次1933年6.21察哈爾之戰。

第14次1936年綏遠之戰。”

“日本真是個黔兵贖武的國家,玩火者最終必自焚!”

朱可夫憤憤然地說。

“日本有一個舉國一致的主張:即日本一定要擴張,但是向那一個方向擴張則分為兩派。一派是大陸派,主張向中國和蘇聯擴張,因此也被稱為北進派;一派是海洋派,主張向南太平洋擴張,也被稱為南進派。目前,大陸派明顯地占據上風,而且在相當一段時間裏主導著日本的戰略方向。但是這一派如果遭到阻礙或是挫折,那情況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比如說1931年就是如此。”

柳原振雄的推斷是很正確的,後來1937年、1941年,日本對外發動的一係列侵略戰爭,就印證了這一點。

“那麼,目前日本政府有什麼考慮?”伏羅希洛夫問。

“諸位,《倫敦條約》已經在1936年12月31日期滿失效了,可以說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無條約的時代。日本內閣和軍部對此非常關注,因為日本雖然霸占了中國的滿洲,但是統治很不穩固,日本急需要一個不短的時間,來加強對它的統治,用日本政府的話來說,就是要‘建設一個全新的滿洲’。”

“你估計需要多長的時間?”伏羅希洛夫接著問。

“日本內閣認為至少要5年的時間。因此,日本政府希望在這5年的時間裏,能有一個相對穩定和安全的環境,來消化龐大的滿洲。日本內閣和軍部分析這是完全可能的。”

“這一結論的依據是什麼?”布瓊尼元帥問。

“日美之間海軍力量的差距並不懸殊。蘇聯更不用說了。而英國呢?遠在大西洋,它在亞洲能保住新加坡和香港就不錯了。因此,日本內閣並不擔心在中國的軍事行動會受到這3國的幹預。日本內閣擔心的是軍部不能予以全麵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