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日本首相(2 / 2)

“這是為什麼?”布瓊尼元帥詫異地問。

“這是因為日本的政治製度使然。諸位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剛才說了,在日本,軍部就是打手,而天皇絕不是傀儡,真正的傀儡是首相和內閣。”

“請詳盡解說一下。”布瓊尼元帥要求道。

“日本開始實施內閣製度是在明治18年,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時,45年間共有17屆內閣。如果說明治、大正時代首相還能左右政局的話,到了昭和,情形就完全不一樣了。

裕仁天皇即位後,不僅在名義上是日本的陸海軍大元帥,而且在實際上也是日本的最高統帥。裕仁天皇可以說是一個戰爭天皇。但是他與希特勒的做法不同,希特勒對軍事總是每事必鞠親,而裕仁天皇卻聰明得多,他總是躲藏在幕後,暗中操縱,也好留有轉寰的餘地。萬一形勢不利時,他可以將戰爭責任轉嫁到內閣和軍人頭上,自己則推個一幹二淨,扮成一副令人可憐的、同情的傀儡的模樣。然而裕仁天皇在任免國務大臣的問題上,向來是說一不二的,具有絕對的權威。這又與明治、大正時代形成本質上的差別和最大的不同,隻不過他做的十分隱秘,蒙騙了世人。

在他手裏,首相與內閣隻不過是一個達到預期目的工具。如果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或是他覺得這件工具不稱手,他可以隨時拋棄,另外再換一件。”

“這太玄乎了,我還是不大明白這裏麵有什麼奧妙?”

布瓊尼元帥嘟嘟囔囔地說。

“元帥同誌,讓我來分析一下裕仁上台至今的各屆內閣吧,這樣會直觀一些,有助於看清事物的真實麵目。”

“好,請說。”

“自1868年明治登基為天皇後,日本天皇已曆3代。明治在位44年,於1912年逝世。第2代天皇大正於1912年登基,在位14年,於1926年逝世。第3代天皇裕仁於1926年12月25日登基,年號昭和。裕仁是大正天皇的長子,號迪宮,生於1901年4月29日。他執政時的首任內閣首相是田中義一大將,執政時間是1927年4月20日——1929年7月2日。田中出身於長州藩,此前是大正天皇若槻內閣的陸軍大臣。此人是一個狂熱的軍國主義者。上任不久便於5月28日出兵中國山東省,因激起歐美國家的反對,裕仁馬上叫他下台,換上濱口雄幸當首相。

濱口執政時間是1929年7月2日——1930年11月14日。濱口立即改變了強硬的外交政策,而采取較為穩健的外交政策,簽署了《倫敦裁軍條約》,然而卻被軍方大佬指責為太過於軟弱,便策劃謀殺他。

1930年11月14日,濱口雄幸帶領內閣成員動身前往岡山縣視察陸軍大演習時,在東京火車站第4站台遭到狙擊,身受重傷。後因傷口惡化,濱口雄幸於1931年4月14日死去。

刺殺濱口雄幸的凶手是右翼的所謂‘愛國青年’佐鄉屋留雄,時年18歲。刺殺首相的原因是濱口簽訂了賣國的倫敦條約。作案用的手槍原主人是川島芳子的弟弟金憲開,他在日本別府被軍閥張宗昌派人暗殺後,川島芳子將此槍作為遺物送與極右翼團體‘愛國社’的幹部岩田愛之助,後經岩田交給了行動者。佐鄉屋後被判處死刑,但後來遇到大赦而減刑。刺殺首相濱口雄幸是此後昭和時代一係列大動亂的開始。

濱口死後,強硬派田中義一得以複任首相。但是田中在1931年9月18日發生的事變中,表現卻不能令裕仁滿意。”

“為什麼呢?”布瓊尼元帥問。

“事變後,田中曾兩次麵見裕仁,一開始他向裕仁報告皇姑屯事件的經過時,如實說是日本軍人幹的,並拍著胸脯保證嚴懲河本大作等日本軍隊的凶手;可是第二次田中卻因為受到日本陸軍的壓力,改變說法,說是中國的南方革命軍幹的。

由於他前後的說法不一致,自相矛盾,使裕仁頓時產生惡感。不過,裕仁對著田中的時候什麼都沒說,也沒有表態,但是在田中離開後,他對自己的侍衛長鈴木貫太郎隨口說了一句,‘田中前言不搭後語,見著就煩。’鈴木把天皇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了田中,田中一下子就被嚇傻了,立即宣布內閣總辭職。不久,田中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