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武士道
第24節:武士道
第24節:武士道
“日本軍國主義將對外擴張作為基本國策,而其主要目標便是隔海相望的中國大陸。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野心由來已久。早在16世紀,統一日本的武將豐臣秀吉就曾露骨地說:‘誓將唐之領土納入我版圖,滅亡中國,……遷都於中國,天皇居北京’。”
——柳原振雄
“看來,田中是被裕仁的一句話嚇死的!”
布瓊尼元帥開玩笑地說,頓時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
柳原振雄也笑著說:“日本人就是這麼認為的,民間曆來都有這個說法,田中是被裕仁天皇嚇死的。”
眾人又是一場哄堂大笑。
伏羅希洛夫元帥擺擺手,讓大家安靜下來:“伊凡同誌,請接著說。”
“田中死後,較為聽話的若槻再次內閣,執政時間是1931年10月——1931年12月11日。後來,天皇又不滿意了,換了犬養毅。執政時間是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16日。可是犬養毅卻在5.16事件中被刺殺,因為海軍不接受他。接著海軍大將齋藤實上台。執政時間是1932年5月16日——1934年7月3日。爾後海軍大將岡田接著組閣,執政時間是1934年7月8日——1936年2月26日。
海軍兩大將連續組閣,又引起陸軍的不滿,皇道派的核心力量發動了2.26事件,齋藤實大將被殺死,岡田大將幸免於難。天皇下令鎮壓了皇道派後,廣田弘毅上台。執政時間是1936年3月9日——1937年1月23日。這家夥雖然是一個文官,但卻是一個瘋狂的軍國主義者。連天皇都覺得他太過張揚,讓林銑十郎大將接替了他。執政時間是1937年2月2日——1937年5月31日。而軍方認為林銑是一個沒有勇氣的軍人,把他轟下了台。他的繼任者近衛文麿,1937年6月4日組閣。近衛是貴族出身,表麵上溫文爾雅,但骨子裏卻充溢著軍國主義者的罪惡。我十分擔心他上台後會對中國不利。
從以上對曆屆首相人事的分析我們得出了什麼結論呢?”
布瓊尼元帥叫道:“誠如斯言。日本的首相和內閣真的不過是傀儡,幕後的牽線人是天皇,而天皇又是通過軍方來左右政局。當他需要戰爭時,就扶持強硬派上台;需要和平煙幕時,就換上‘天使’。 天皇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真是左右逢源哪!”
“元帥同誌說得一針見血。很多人其實是被天皇玩弄的伎倆蒙蔽了。其實,絕大多數的戰爭命令和罪惡指令都是在他首肯(有時是參與製定)、用璽後,以天皇詔書、天皇訓令的形式發往占領區和前線的,再由那幫不齒於人類的、喊著天皇萬歲的獸兵們去具體執行的!”
“你認為,日本會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嗎?”伏羅希洛夫元帥神情專注地看著柳原振雄說:“伊凡同誌,這一點對紅軍來說,十分重要!”
“元帥同誌,曆史上,日本曾經曆了很長的戰國時期,大名領國群雄割據,混戰不已,並逐漸形成了專事戰爭殺伐的武士階級。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個武士政權——鐮倉幕府。此後,武士對日本的統治長達800年之久。其武家習氣、弓矢之道與中國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忠君、節義、廉恥、武勇、堅韌等一整套封建倫理規範,統稱‘武士道’。在武士統治的幾百年裏,武士道一直被作為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支柱而加以宣揚。武士階級的統治地位與武士的廣泛傳播,為日本的文化傳統打上了鮮明的尚武烙印。
明治維新使日本從閉關鎖國和封建製下擺脫出來,盡管還不充分,但畢竟受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的思想的影響,使其生產發展迅速,人口增長飛快。這些因素同民政性內在的向外發展的欲望相結合,便企圖向海外,特別是向亞洲大陸尋求民族發展的出路。日本的老師英國不在歐洲大陸上謀求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而是專門依靠大陸上列強間的勢力均衡,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地掠奪殖民地,剝削文化落後的弱小民族。與此相反,苦於土地狹窄、物質貧乏、人口增多的日本,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和亞洲大陸保持緊密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