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大陸政策(2 / 2)

“日本統治者竭力將危機轉嫁給勞動人民,因而激化了同勞動人民的矛盾,工人罷工、農民抗租鬥爭此起彼伏。在此情況下,日本統治者決心以恐怖政治來維護其統治,用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矛盾。日本法西斯就是在這一特殊背景下應運而生,並畸形繁衍和蔓延的。

1919年,北一輝、大川周明拚湊了日本第一個法西斯組織—‘猶存社’。隨後,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組織紛紛破土而出。其中以平沼騏一郎為會長的‘國本社’擁有會員20餘萬人。

20年代初,法西斯思想開始在日本軍隊中蔓延。1921年10月,信奉法西斯主義的永田鐵山、岡村寧次、小 敏四郎三名少佐軍官,在德國南部的巴登溫泉聚首,訂立巴登密約,決心推動日本軍隊和國家的革新,為未來的新戰爭和建立總體戰體製作好準備。次日,日本駐德國武官東條英機也加入了盟約。他們回國後,糾集一批佐級幕僚軍官,於1923年成立了日軍第一個法西斯組織‘二葉會’。爾後,木會、天劍黨、五師會、一夕會、愛國社等軍人法西斯組織相繼出籠。1930年9月,日軍參謀本部少壯派軍官橋本欣五郎等又成立了日軍最大的法西斯組織——櫻會。軍團法西斯隊伍迅速壯大。”

在日本的法西斯化進程中,軍人法西斯發揮了重大作用。由北一輝、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經軍內法西斯加以補充,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法西斯體係,即:通過天皇歸一的忠君思想,樹立以天皇為絕對權威的國體意識;依靠軍隊進行國家改造,廢除政黨政治,打擊保守派統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通過實行國家總動員實行國家總動員建立總體戰體製,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奪取遠東霸權,完成昭和維新。

為實現上述目標,法西斯軍人加緊策劃侵華事件,相繼製造了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變;與此同時,在日本國內先後製造了1930年的暗殺濱口首相事件和1931年先後製造的三月政變、十月政變,法西斯氣焰極為囂張。三月、十月兩次政變雖然以失敗告終,卻給政黨政治以沉重的打擊。同年12月成立的犬養毅內閣不得不起用陸軍大將荒木真夫為陸相,以迎合法西斯勢力。

10月政變以後,圍繞建立法西斯獨裁的途徑問題,日軍法西斯陣營分裂為‘皇道派’和‘統製派’兩翼。前者以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掛帥,主張以流血政變奪權;後者以杉三元、永田鐵山、東條英機等為首,主張以合法手段實現軍部獨裁,反對流血政變。

1932年5月15日,皇道派軍官公然槍殺首相犬養毅。統製派在老財閥支持下,迫使荒木辭職,而統製派的靈魂人物永田鐵山則就任陸軍省軍務局長,著手實行壓製皇道派的肅軍措施。1935年8月,皇道軍官相澤中佐持刀闖入永田鐵山辦公室將其砍死,兩派鬥爭進一步激化。1936年1月,統製派下令將皇道派軍人大大本營第一師團調往中國東北。皇道派軍人的大本營被激怒,遂於2月26日發動大規模流血政變,殺死內大臣、藏相、陸軍教育總監等人,首相岡田啟介僥幸逃脫。統製派利用手中權力平息了這場叛亂。

二二六成為日本法西斯運動的重大轉折點。這個事件並不是一起孤立的屠殺時間,而是3月事件、10月事件、五一五事件的繼續和發展,是日本法西斯軍人侵略狂熱在日本國內的極端反映。皇道派的叛亂雖遭到鎮壓,但他們的政治目標卻由統製派實現了。統製派借叛亂要挾政府說:‘政治的主導權如不讓給軍部,就會發生第二、第三個二二六事件!’由統製派扶持的廣田弘毅內閣對軍部惟命是從,軍政大權完全落入軍部手中。至此,日本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體製正式確立。日本法西斯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新的法西斯主義與舊的軍國主義相融合,便形成了更為好戰和更富於冒險性的法西斯軍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