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國策大綱
第26節:國策大綱
第26節:國策大綱
“《國策大綱》規定,日本的‘根本國策在於國防與外交相配合,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方麵發展。’這實際是一個吞並東半球的大規模擴張方針。”
——柳原振雄
“從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體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它是以軍部為主導,在醞釀準備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的過程中,通過逐步幹預政治、控製現有政權,最後建立軍部掌握實權的法西斯體製的。這與德意誌法西斯采取武裝政變顛覆憲政體製來確立法西斯主義體製的情形有所不同。但是,正如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所說的:‘不管法西斯主義戴著什麼麵具,采取什麼方式,用什麼方法上台執政,法西斯主義就是蠻不講理的沙文主義和侵略戰爭。’
從九一八事變到全部侵華曆史都表明,日本法西斯內部盡管存在著種種分歧與爭吵,但他們在推行大陸政策,滅亡中國的總目標上是一致的。隻要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不放棄滅亡中國的政策,而中國人民又不甘屈服,那麼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最終必將采取極端的手段——發動全麵侵華戰爭。
法西斯軍國主義體製確立後,日本的戰爭步伐大大加快,全麵侵華戰爭隨之進入了具體準備階段。首先,修改《國防方針》,製定《國策大綱》,加緊擴軍備戰。《國策大綱》規定:日本的‘根本國策在於國防與外交相配合,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地位的同時,向南方海洋方麵發展。’這實際是一個吞並東半球的大規模擴張方針。為適應這一擴張方針的需要,《國防方針》提出了昭和新軍製計劃,規定日本武裝力量應擴充到陸軍50個師團,空軍142個中隊,海軍主力艦12艘、航母12艘、其他艦艇194艘、海軍航空兵65隊,力求使陸海軍實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與此相應,日本的軍費開支急劇增加,直接軍費由1931年的4.55億日元、占國家總支出的30.9%,驟增至10.78億日元、占總支出的47.2%。同時,大力促進軍事工業的發展。陸軍省在《重要產業五年計劃綱要》中提出,要力爭在五年內製造飛機1萬架、汽車10萬輛,生產鋼材1000萬噸。
而環顧日本四周,隻有北方有著大量的土地,因此向大陸擴張也就是‘北進’。在日本占領朝鮮後,大陸政策與沙俄的遠東政策發生了碰撞。兩國遂在1904年於中國的東北爆發全麵的日俄戰爭,結果日本戰勝。日本借口保護其繼承沙俄在中國遼東半島的特權,向旅順派遣了4萬多日本軍隊,這便是關東軍的前身。從此中國東北落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麵占領中國東三省之後,在1932年又成立了聽命於日本的滿洲國。雖然早在一戰時日本天皇就將大洋戰略做為重點,但是陸軍省在其島國意識的影響下、日本將注意力放在了北進上。
在鞏固滿洲之後,日本軍部加緊了對蘇聯和蒙古的挑釁。日本軍方認為:若要確立在亞洲的霸權,奪取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控製權,是其中的關鍵一步。為了準備進攻蘇聯,日本加緊了侵蝕中國的速度,首先是中國華北。
華北擁有中國35%的煤礦和80%的鐵礦,還有金、硫磺、石棉、錳等戰略礦藏,以及棉花、小麥、大麥、大豆、煙草和其它農業主產物,這些物資是保證日本進行戰爭所必需的資源,並可以在亞洲大陸上建立一個重要的戰略基地,這樣日本的大陸延伸政策即北進才能得以實現。
同時日本的北進擴張得到了美、英、法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支持。英、法想利用日本作為反蘇的突擊力量。美國則在傳統的孤立主義和中立政策的幌子下,加緊向日本供應廢金屬、石油等戰略物資,大發戰爭之財。
不過所謂的‘南進’與‘北進’都隻不過是日本為獲得大陸這個目標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罷了。因此,不論是南進還是北進,侵略擴張是肯定的。
另外紅軍的情報部門應十分重視搜集、研究日本陸軍的參謀。因為日本陸軍的參謀是一種資格,隻有陸大畢業生才能當參謀。1885年至1935年,50年間約有2500名左右的畢業生,每年約有50人,人數很少。因此參謀被視為精英中的精英。在中國已經發生的戰爭,無一不是這些人策劃、挑起、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