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日軍戰力(2 / 2)

再有,日軍官兵對紅軍強大的裝甲部隊,普遍存在著恐懼心理。針對紅軍裝甲部隊強的特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日軍強迫士兵躲在簡單地掩體裏,讓坦克隆隆地從頭上開過,有些膽小的士兵經受不住,從掩體裏爬出來,被坦克碾死,也有的掩體被坦克碾毀而死在裏麵,但是日軍仍舊堅持訓練,現在大多數士兵已經過了這一關,雖然還沒有什麼對付坦克的好辦法,但是在心理上已不是那麼害怕了。

在野戰訓練時見坦克開過來,知道找有利的地形掩護自已。實在找不到,或是來不及,也大膽地趴下,身子對準坦克兩側履帶的正中間,緊貼地麵讓坦克從自己身上開過去,然後從坦克背後扔燃燒瓶。其他如跳火堆、越插滿刺刀的壕溝等等,不一而足。況且,日軍經過1932年的1.28淞滬會戰和1933年長城會戰——即榆關、熱河、長城三大戰役的實戰鍛煉,士氣很高。”

“西方各國軍隊若是處在彈盡糧絕的不利境遇下,大多會選擇投降,”朱可夫問“聽說日軍在作戰中卻往往頑抗至最後一人,即使是重傷之下,官兵也是寧願自殺也不投降,是這樣嗎?”

“是的。西方各國軍隊視人的生命為第一,而日軍視軍人的榮譽為第一。”柳原振雄答道。

“日本民族的一些傳統特點,被武士道的毒素改造成邪教般的精神,要戰勝這樣的死敵談何容易啊!”朱可夫語音沉重地說。

“是這樣的,將軍同誌。我給各位講一個戰鬥實例。在長城會戰中,有3個日軍連隊向中國守軍發起攻擊。第1連隊的進攻被粉碎,第2連隊遭到阻擊,但仍在緩慢地向前運動,第3連隊則遭到伏擊,指揮官陣亡,開始撤退。請各位說一說,日軍團長會采取什麼行動?”

“救援第1連隊和第3連隊。”一位軍官答道。

“錯!日軍不會這麼做,而是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用於支援第2連隊,努力攻下陣地。”柳原振雄說。

“怎麼能見死不救?”另一位軍官感到詫異和驚奇。

“這是戰爭,同誌!”朱可夫冷冷地說“不拿下目標,傷亡會更大!”

“從這一個戰鬥實例中,也可以看出日軍的戰鬥力。

不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會是鐵板一塊,仔細研究近代日本戰爭史,便會發現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實:日本地域民風對各師團的戰鬥力產生著不小的影響。日軍不同的部隊、不同的地域兵員,他們的軍風和精神麵貌也就有著千差萬別,戰鬥力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甚至有較大的差異。因為軍人來自社會,所以日軍師團的戰鬥力高不高,除了看序號外,還要特別注意它組建的地域。

近代日本軍界為克服古代割據傳統,聯隊長以上的指揮官和參謀軍官都要頻繁輪換。但是大隊長以下的營一級官兵仍屬同一地域的同鄉。日軍最早組建的7個師團中,從第1師團至第6師團,都是按其征集地,分別稱為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師團。各地民風和對其戰鬥力有著不小的影響,其中貧困區域的師團更顯得愚頑、蠻悍。

比如1891年在東京組建的第1師團,是日軍所建的第一個師團,1894年在朝鮮成歡同清軍打響了第一槍。不過東京從江戶時代起便是商業都會,民風不強悍,所以第1師團的戰績遠遠比不上第2師團。

大阪是日本商業氣氛最濃厚的城市,商販出身的士兵精於算計而又多不肯甘心賣命。因此在大阪組建的第4師團,從日俄戰爭起便因戰績不佳而被日本軍界稱之為‘奸詐的商人師團’。最近,該部已經被調入關東軍。

在侵略中國時最逞凶的一等師團,還是第2、第3、第5、第6師團。日本東北部自然條件較差,民風強悍,在仙台組建的第2師團又較能適應嚴寒地區的氣候。因此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就依仗著這麼一個第2師團,在東北橫行無阻。現在該師團已經成為日軍3個摩托化步兵師團之一,編入關東軍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