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四十八、兩軍分裂(1)
8月15日,朱德、張國燾率左路軍北上,執行夏洮戰役計劃。同日,中央領導人決定改變左路軍主力的北上路線,與右路軍主力一起經班佑到夏河,致電張國燾:“不論從地形、氣候、敵情、糧食任何方麵計算,均須即以主力從班佑向夏河急進。”18日,徐向前、陳昌浩也致電朱德、張國燾,指出:左路軍大部不應深入阿壩,應從速靠緊右路,速齊並進。但張國燾沒有放棄西進阿壩的計劃,仍於15日率左路軍從草地邊緣向阿壩開進。左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王樹聲率9個團由馬爾康北上,19日攻占查理寺,21日占領阿壩,之後又派兵向班佑方向偵查。右路軍於18日向班佑開進,準備過草地。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為確定今後發展方向,在隻有三四百戶人家的毛爾蓋召開擴大會議,朱德、張國燾、劉伯承因隨左路軍行動,未參加會議。毛澤東在會上首先作了關於夏洮戰役計劃的報告,主張向東發展,以洮河流域作為開創川陝甘根據地的基礎。王樹聲支隊應向黃河以西去破壞敵人的封鎖計劃。他強調指出,洮河作戰步驟,極大關係於將來的行動。王稼祥、博古、凱豐等也在發言中認為,向東是轉入反攻,轉入新的形勢,是創造蘇維埃新中國;向西不僅是軍事上的退卻,而且是政治上的退卻,是縮小蘇維埃運動,而變為少數民族革命運動,是創造新疆人民共和國。因此,應克服一切困難,堅決向東發展。與會者還一致認為,要實現這一戰略目的,左路軍一定要向右路軍靠攏。會議否決了張國燾西去阿壩,北占夏河,向青甘邊緣地區發展的意見,決定由毛澤東起草中央政治局《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
中央北進方針確定後,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詳細了解了草地地形和敵情,製定了切實可行的行軍計劃。毛澤東召集前指會議,研究右路軍北上的具體路線。會上,陳昌浩情緒低落地說:“從毛爾蓋向北,就是茫茫草地,一無人,二無路,大軍難以通行!行軍路線不明,大軍貿然進發,若遇敵人堵截,那時何以自拔?”葉劍英彙報了草地的情況後說:“我們走草地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敵人萬萬不會料到我們會選擇這一著棋。為了更有把握,如果我們預先派遣精銳部隊偵查開路,可以化險為夷。”陳昌浩問葉劍英:“你能為全軍開路嗎?”葉劍英毫不遲疑地回答:“能擔任這項任務,不勝光榮,我願做開路先鋒!”(遲生秀《“板蕩識誠臣”—葉劍英長征建奇功》,載1987年2月《黨史文彙》第27—28頁。)
張國燾到達阿壩後,重提“西進”說,要全部紅軍出洮河以西,過黃河向青海、甘肅、新疆發展。8月24日,中央在草地行軍中致電張國燾,再次闡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指出:我軍如果走向洮河、黃河以西,敵人將在東岸封鎖我們,對我極為不利。因為這一地區,人煙稀少,少數民族居多,較之黃河以東,條件大為懸殊。左路軍應速出墨窪、班佑與右路軍一起打向洮河以東。徐向前、陳昌浩也連電張國燾,力請左路軍立即與右路軍靠攏,走班佑,向夏河以東洮河、岷州前進,共同北上。強調:“主力合而後分,兵家大忌。前途所關,盼立決複示,遲疑則誤盡中國革命大事。”朱德麵對張國燾的倒行逆施,一麵叫參謀長劉伯承盡快製定盡可能完善的行動計劃,一麵耐心勸說張國燾,再三說明敵我態勢,強調指出形勢對我不利,必須迅速北進,跟上右路軍,否則,左路軍將會遇到非常困難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張國燾才勉強同意了劉伯承製定的行動計劃。8月30日,朱德、張國燾率左路軍第1縱隊離開阿壩,由羅炳輝率32軍殿後,向東進入若爾蓋大草原。
8月26日,右路軍戰勝水草地困難,到達巴西、班佑地區。此時,胡宗南已發現紅軍過草地北上,急令駐鬆潘的第49師星夜向草地北端的包座增援,企圖會同包座守軍1個團在上、下包座至阿西一線堵截剛走出草地疲憊不堪的紅軍。
由巴西北上甘南,必須經過包座。包座位於鬆潘北部,群山環抱,山險林密,易守難攻。包座距巴西、班佑紅軍最近距離約30裏左右。守軍是胡宗南的補充1旅第2團,其中1個營守包座,團部和主力2個營駐求吉寺,築有集群式碉堡,增援包座的第49師先頭部隊距包座隻有40餘裏。徐向前從前指駐地巴西急忙趕到中央領導機關駐地阿西,向毛澤東報告了敵情。毛澤東果斷決定奪取包座,打開北上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