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折長征路-四十九、 不屈的名將(1)
張國燾企圖用武力危害黨中央的陰謀破產後,強令紅四方麵軍第9、30、31、33軍和中央紅軍第5、32軍於9月中旬,分別從阿壩、包座地區南下,向馬塘、鬆崗、黨壩一帶集結,準備南下。南下部隊編製序列及領導人為:
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總參謀長劉伯承;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紅四方麵軍政治委員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倪誌亮,副參謀長李特,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共約10萬人,下轄7個軍。
第4軍:軍長許世友,政治委員王建安,副軍長陳再道,參謀長張宗遜,政治部主任洪學智。轄:第10師,師長餘家壽,政治委員葉道誌,政治部主任彭瑞珍。編有第28、29、30團。第11師:師長周世元,政治委員陳錫聯,政治部主任袁光焱。編有第31、33團。第12師:師長張才千。編有第34、35、36團。
第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李卓然,參謀長曹裏懷,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編有第37、39團。
第9軍:軍長孫玉請,政治委員陳海鬆,參謀長陳伯均,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轄:第25師,師長韓東山,政治委員楊朝禮,政治部主任徐世貴。編有第73、74、75團。第27師,師長陳家柱,政治委員李德明。編有第79、80、81團。軍直屬第76團。
第30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李天佑,政治部主任李天煥。轄:第88師,師長熊厚發,政治委員鄭維山。編有第262、263、264團。第89師,師長邵烈坤,政治委員張文徳。編有第265、266、267團。第90師,師長王乃貴,政治委員何重之。編有第268、269團。
第31軍:軍長餘天雲,政治委員詹才芳,參謀長王維舟,副參謀長李聚奎,政治部主任張成台。轄:第91師,師長韓家鬆,政治委員桂幹生。編有第271、272、273團。第93師,師長柴洪儒,政治委員葉成煥,政治部主任張世謙。編有274、276、279團。軍直屬第277團。
第32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所屬第7團。
第33軍:軍長羅南輝,政治委員張廣才,參謀長李榮,政治部主任李百選。轄:第98師,師長吳世安,政治委員吳誠忠。編有第294、295團。第99師,編有第296、297團。
方麵軍直屬炮兵團、特務團、婦女第1、2團。
部隊南下後,張國燾接著便在部隊中公開散布對中央的不滿,惡意挑撥兩個方麵軍之間的關係,並加強了軍閥主義的專橫統治。總司令朱德和總參謀長劉伯承對張國燾率軍南下的分裂行徑極力反對,並拒絕製定南下軍事計劃,同時不斷地對幹部做工作,宣傳北上抗日的意義。這使張國燾大為惱火。中央紅軍不辭而別後,留下的一、四方麵軍中不少幹部認為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執行的是逃跑路線,完全是由於誇大敵人力量,在敵人的進攻麵前張惶失措,對戰勝敵人失掉信心,不相信在西北有創造革命根據地的可能。一時間,埋怨之聲鵲起。張國燾抓住機會於9月15日在阿壩召開了有三千人參加的幹部大會,對北上的中央進行了批判。四方麵軍的幹部對中央和一方麵軍言辭激烈,大泄怨氣。
隨後,張國燾在阿壩的一個喇嘛廟裏召開了川康省委擴大會議。大殿裏掛著一幅“反對毛、周、張、博向北逃跑”的大橫幅。38歲的張國燾身材魁梧,臉色紅潤白胖,穿著一身油膩發亮的軍裝,繃著滿是胡須的臉主持會議,首先作了反對中央和毛澤東的動員報告,攻擊中央的北上方針是“退卻逃跑路線”。 張國燾在《我的回憶》中說:會上“第5軍團和12軍團(注:這裏應為紅9軍團)的同誌們也紛紛指斥毛澤東的行為不當。他們指出第5軍團和12軍團同屬一方麵軍,以往遇有重要軍事行動,都曾事先獲得通知,但這次毛澤東私率一、三軍團北上,卻並未通知他們,發言人對於這一點一致表示憤概。董振堂鄭重表示,過去中央老把他當作投降過來的將領,似乎不把他當自己人。”會上,紅5軍團政委曾日三講了話。朱總司令從容鎮定地坐在那裏聽著發言,時而翻翻放在麵前的一本書,時而扭轉頭去看看坐在他旁邊的張國燾。張國燾在眾目睽睽之下,一個勁地喝水。當人們發言不積極的時候,他就裝腔作勢地說:“同誌們,還有什麼意見呀?有意見就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