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壯西路軍-六十、董振堂戰死高台(1)(1 / 1)

第六章 悲壯西路軍-六十、董振堂戰死高台(1)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扣留了來西安部署“剿共”的蔣介石及其要員十餘人,宣布取消西北“剿總”,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開放民眾愛國運動,立即召開救國會議等八項主張。12月15日,中共中央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15名紅軍將領的名義致電國民黨政府,要求國民黨政府接受張、楊的八項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同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17路軍公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河西走廊與馬家軍激戰的紅西路軍,獲悉“西安事變”的消息後,將士一片歡騰。立即組織敵工幹部,深入到前沿陣地向馬家軍喊話,宣傳“西安事變”張、楊的八項主張及中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馬家軍此時不知所措,雖繼續向紅軍陣地打槍,但大的進攻戰已減少了,雙方時打時停,進入對峙狀態。紅西路軍自10月下旬渡河西征以來,在無後方依托的條件下,孤軍連續作戰月餘,殲敵6000餘人,但紅軍也由渡河時的21800餘人銳減到15000人,戰鬥力大大削弱。這時,總指揮徐向前認為,馬家軍主力未被擊潰,紅軍有生力量日減,又無根據地依托,兵員、武器彈藥、糧食、醫藥、被服等難以補充,傷員無法安置醫治,軍政委員會應冷靜地分析一下形勢,以便正確決定今後行動方針。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此時頭腦正在發熱,沒有考慮徐向前這一正確建議。

此間,紅軍已和東北軍、西北軍訂立三位一體的聯盟,準備聯手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12月22日,黨中央電示紅西路軍,先在永昌地區休整,一麵爭取二馬抗日,一麵準備伺機以主力向東打,向駐蘭州的東北軍靠近,以便返回黃河以東。中央令西路軍東返,意在從西麵牽製國民黨軍,以策應西安局勢。並征詢意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開會討論,陳昌浩認為,應當無條件執行中央的指示,東進蘭州附近,取得物資補充,向河東進擊。多數人認為,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氣,西路軍缺乏補給,大軍行動非常不便。馬家軍集中在東麵,西路軍東返,勢必與之決戰;再說,對於有2000餘名傷病員的西路軍,要轉戰近千裏絕非易事。因此東進取勝把握不大,應乘虛西進,打通蘇聯。12月23日,陳昌浩按大家的意見複電中央,認為接通新疆以取得國際援助,為目前“整個抗日陣線的迫切與極大要求”,西路軍雖已付出重大代價,但完成這一任務已無問題。如果東進,路程過遠,易遭敵騎兵截擊,“傷亡掉隊必大”,即使“在20天內到達蘭州,至多隻能起鞏固蘭州的作用,策應主力行動其作用不大”。24日,中央再次致電西路軍:從整個戰略考慮,“西路軍以東進為有利,隻要20天至30天到達靜寧、隆德地區,便可與於學忠、王以哲之8個師配合作戰,至少可以鉗製胡、毛、曾、關,而利我主力在東邊放手打仗。張學良極盼你們來,答應在蘭州補充子彈,被服。”次日,西路軍指揮部複電中央:堅決執行中央決定,準備東返。

12月下旬,紅9軍和88師從永昌突圍,到達總部直屬機關駐地梅家營子,88師歸隊。紅5軍也撤離了山丹。此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全國形勢轉向團結抗日。但是,在西路軍麵前,馬家軍仍步步壓縮對紅西路軍的包圍。馬步芳、馬步青集中了全部兵力,胡宗南又補充了幾個旅趕來增援,企圖一舉消滅紅西路軍。

12月27日就正在西路軍集結時,中革軍委電令西路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前途甚佳。西路軍仍執行西進任務,占領甘、肅二州,一部占領安西,開始西進的時機及如何作戰,由你們決定。” 12月底,紅西路軍根據中革軍委的電令,撤離山丹、永昌地區,以紅5軍為前衛,紅9軍和總部直屬隊為本隊,紅30軍為後衛,冒著風雪嚴寒,忍著饑餓和傷痛,曉宿夜行,突圍,行軍,突圍,繼續向西進發。30日,紅5軍猛攻撫彝(今臨澤),守敵退去。當晚,軍政委黃超率37團、40團及軍直一部留守臨澤,籌備糧草,為西路軍總部及後續部隊西進做準備;軍長董振堂和軍政治部主任楊克明則率43團、45團、騎兵團和婦女團第三營及軍直一部,馬不停蹄地向高台進發。

高台位於甘肅省西部,是蘭新公路的咽喉要道,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城南是海拔5400餘米的祁連山脈,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城北是一望無際、荒無人煙的大沙漠。高台是西路軍西進的必經之路,勢在必得。1937年1月1日,紅5軍軍長董振堂率第39、45團和總部特務團4個連及2個騎兵連共3000餘人一舉攻占高台,守敵1400餘人向紅軍投降,其中部分人員接受了紅軍的改編。這一帶糧食較多,西路軍停下來進行短期休整。 5軍進城後,董振堂命令45團守東城牆、東關和城東南角地段,43團守西城牆、西關和城西南角地段;騎兵團部署在北城牆(此處無北城門);軍直屬隊和婦女團三營駐在城內天主教堂附近作為機動力量,軍指揮所設教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