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戰略防禦-第十五節 轉守為攻
第十五節 轉守為攻
“我們在正當的途徑下,陷入了敵人式的戰爭,而這種戰爭往往在敵人選擇的時間和地點進行。”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
隨著中國軍隊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的逐漸形成,並輔以狙擊行動和小分隊活動,中國軍隊被動的防禦態勢逐漸改善,並開始反守為攻。
1952年8月5日,12軍第104團4連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向盤踞在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的韓軍首都師一個加強排陣地發起突然進攻,全殲守敵,並與反撲之敵反複爭奪五晝夜,打退敵三十多次反撲,斃傷俘敵六百餘人。
9月6日,在12軍35師師長李德生指揮下,101團和104團同時出擊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690﹒1高地和618高地,與韓軍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機甲團和韓3師第10團反複爭奪五十三個晝夜,與韓軍約十五個連的兵力激戰一百九十七次,殲敵三千九百五十四人。
1951年12月至1952年8月,在整個鞏固陣地作戰期間,中朝軍隊共進行各種類型的大小戰鬥一千八百餘次,以傷亡三萬六千餘人的代價,殲滅“聯合國軍”官兵十一萬七千九百餘人(含朝鮮人民軍殲敵三萬餘人),占領了外穀南山、159高地、庫藏洞東山、116﹒9高地、榆峴北山、新村南山、官岱裏西山等陣地,把鬥爭焦點推向敵人的陣地,極大地改善了中朝軍隊的防禦態勢,使我軍陣地獲得了空前的鞏固。
至1952年9月止,誌願軍全軍各類火炮已增至三千八百零七門,中國軍隊的裝備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而“聯合國軍”兵力不足,士氣低落,進攻也屢屢受挫。雖然仍保持著技術裝備上的優勢,但其炮兵及航空兵火力,在中朝軍隊堅固的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係麵前,其作用已被大大降低。“聯合國軍”整個戰線上的態勢日趨被動。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回憶道:
“我們在正當的途徑下,陷入了敵人式的戰爭,而這種戰爭往往在敵人選擇的時間和地點進行。”
範佛裏特煩躁極了,空軍方麵,由於“中國龍鑽進了洞窟和地下壕中不出來,所以美國鷹為了切斷其補給而進行巡回狩獵”的絞殺戰已經顯露敗象;而美國陸軍在地麵戰場上更是無計可施,一籌莫展。幾個前日本侵華軍官在其所著的充滿偏見的《朝鮮戰爭》一書中也承認:
“聯合國方麵在國際政治方麵、戰略方麵、戰術方麵以及談判方麵陷入了進退維穀的困局。”
他們隨後又不忘愚蠢地加上了一句:“但中朝方麵好像也是如此。”
美國國防部的一位年輕官員湯森﹒胡普斯這樣說道:
“由於朝鮮戰爭的打法同較為簡單的美國往昔的作戰風格是如此嚴重的相抵觸,因此它產生了緊張、焦慮和信任問題,這些變成了新的孤立主義和邪惡煽動滋長的沃土。”
就在這樣黯淡的氣氛下,美國迎來了它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
1952年6月,美國開始了第三十四屆總統選舉。選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不是國內的經濟形勢,而是如何盡快解決這場“令人討厭的朝鮮戰爭”,眾多的納稅人對杜魯門政府越來越感到失望,人們普遍認為美國不應“繼續浪費她的鮮血,揮霍她的資源和犧牲她的世界領導地位 ——如此而已,別無選擇”。
共和黨人乘機攻擊民主黨人從雅爾塔到中國的一連串外交失敗,並攻訐朝鮮戰爭道:“我們指控他們未經我國公民通過國會中的全權代表來表示同意,就把我們推入朝鮮戰爭,而且還在並無決勝意誌的情況下繼續進入這場戰爭。”
朝鮮戰爭的僵持局麵,給共和黨候選人、二戰名將艾森豪威爾帶來了絕佳機會。在競選中,他向選民承諾:“一旦我當選總統,將親自前往朝鮮,結束這場戰爭。”
但有一個人卻不識時務,那就是李承晚。他一再表示“大韓民國”將決不在“不光彩的情況下”簽訂任何停戰協定,並指責杜魯門與共產黨談判是“錯誤的”,“大韓民國”將絕不接受停火,否則南韓軍隊將會退出“聯合國軍”,單獨完成“統一全朝鮮”的目標。1952年4月24日,李承晚在一項公開聲明中說:“我仍然反對任何使我的國家處於分裂的停火,無論別人有什麼論點,我們決心用自己的雙手來統一祖國。”
陷入困境的美國人一邊要把戰爭進行下去,一邊還要對李承晚進行安撫。6月2日,克拉克和範弗裏特親自麵見李承晚,向他指出存在共產黨軍隊有可能趁亂發動一場重大攻勢的危險性。
李承晚仍然指手畫腳地聲稱,自己完全可以控製住任何局麵,他將“遵從人民的意誌”。
於是,氣急敗壞的美國人準備了兩手。克拉克甚至與韓國陸軍參謀長李鍾讚將軍探討過一旦解決李承晚之後如何控製南朝鮮局麵的問題,克拉克明確表示,任何被取消其戰鬥任務的韓軍部隊都將失去“聯合國軍”的後勤支援,而如果李承晚利用軍隊來反對他的內部敵人,第8集團軍將阻止他們開往南韓議會所在地釜山。屆時,繼續置於第8集團軍指揮下的韓國軍隊仍然可以得到“聯合國軍”的支持。克拉克向白宮建議,如果李承晚用“非法而凶惡的行動”製造軍事上無法容忍的局勢時,“聯合國軍”將在南韓實行軍事管製或在必要時建立軍政府,並根據美國政府的指示采取“任何步驟”來扭轉局勢……
1952年年中,李承晚的總統任期將滿。根據南朝鮮憲法,總統要由國民大會選舉產生。由於李承晚獨斷專行,引起了強烈反對,所以連他自己也深知,如果國民大會選舉的話,他決不會再當選連任。
為此,李承晚決定修憲實行全民選舉,以便自己暗中做手腳。但國會中許多議員反對修憲。於是,李承晚在他的臨時首都釜山宣布實行戒嚴。1952年7月2日,他以叛國罪及與共產黨勾結為名逮捕了大批反對他的國會議員,並把他們押送到了議會大廈。
7月4日,在冷冷的刺刀尖的逼迫下,議會以163票對0票,3票棄權的“絕對高票”修改了憲法。8月,李承晚以壓倒多數票再次“當選總統”……。
再說誌願軍這邊。
1951年8月下旬,腿部剛剛消腫的陳賡趕到了朝鮮前線,此時他已被任命為誌願軍第二副司令員,仍兼第三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但由於連年征戰,滿身痼疾,陳賡將軍又不得不於1952年2月下旬回國治療,周恩來總理指示他,一定要安心住下來,把病治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