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7年英國軍官貝登堡在英國南部多塞特郡勃朗海島上建立第一支童子軍,並於1920年在倫敦成立國際童子軍總會後,截至1934年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會,童子軍人數幾達220多萬人。
我國自湖北嚴加麟先生於1912年首建第一支童子軍後,各地迅速傳播開來,經曆了從“西化”到“本土化”的演變,開啟了民國教育現代化的先河。直至1926年“收歸黨辦”,成為國民黨下屬的青少年組織,主辦單位主要有初中、高中、高小或其他學校,國民黨各級黨部,工、商、農、教育等各種社會團體,軍事訓練成為其教學重點。
1929年,設中國童子軍司令部,何應欽任總司令。
1932年,通過《中國童子軍總會組織案》、《中國童子軍總章》,明確中國童子軍是三民主義的少年軍。
1934年,中國童子軍總會在南京正式成立,蔣介石親任總會長。何應欽任副會長兼總司令,負責主持全國的童子軍訓練。從此中國童子軍正式走上了近代中國的舞台,開始了這個社會群體組織波瀾壯闊的戰爭生涯。
當然,本文所指和討論的不是後期的國內戰爭時期,因為那早已有史書定論,是反動的。其反動的原罪應該是1944年10月21日,蔣介石在知識青年從軍大會上發出的令抗日激情燃燒的青年們熱血沸騰的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誰成想編成的9個青年師,抗戰後成了國共內戰的急先鋒。要知道這些知識青年大都是童子軍出身,其中大部分的人後來成了反共的三青團的走卒和幫凶。內戰期間又有不少童子軍出身的青年學生參加了國民黨軍隊,尤其是後期,兵力枯竭的蔣介石硬拉了不少受過軍事訓練的童子軍上了戰場,這就注定了中國童子軍最後的曆史定位。
1949年10月13日新中國成立中國少年兒童隊,後改為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正式取締了童子軍這個組織,童子軍便在大陸結束了不光彩的幫凶命運而被塵封。
既然已經貼上了定論的標簽,當然就不能再提起它了。可是近幾年又有不少文章重提童子軍的舊事,當然是指它抗戰時期的事,隻提它在抗日戰場上救護傷員,慰問前線士兵,冒著炮火送慰問品等等。筆者以為與其這樣小裏小氣,不如在抗日勝利65周年之際,大大方方的扯去蒙頭蓋臉61年的麵紗,好好曬一曬抗日戰爭時期童子軍的真實麵目。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童子軍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是小知識分子。那時的讀書人可不像現在這麼普遍,連碩士生、博士生都用一麻袋一麻袋計量的。那時的讀書人可金貴著呐。全國按人口比例,大部分孩子都上不起學。隻有上得起學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童子軍。而這意味著識文斷字的小書生們,一旦他們當了兵後,掌握武器裝備、戰術要領、在戰爭中學習成長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其次,童子軍不光是喊喊口號、募捐、慰問、站崗放哨等兒童類行為,他們是要長大的,那麼長大了的童子軍都幹什麼去了?我們以前看電影、讀,一些進步青年學生上街遊行,抗日示威,然後到敵後參加八路軍,可是剩下的大部分青年學生呢?他們不具有抗日激情嗎?他們大都幹什麼去了?敵後有人去了,敵前的正麵戰場誰去了?
1937年9月,剛剛占領北平的日軍立刻發布緊急告示,並通過報紙廣泛警告占領區的民眾,取消中國童子軍組織,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