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共產黨的抗日力量還很弱小,小日本針對的當然是國民政府。此時戰爭才剛剛開打,日本就整了這麼一手,為什麼呀?
其實,作為近代的曆史人物,無論國民黨的還是共產黨的,在國弱民貧外強虎視的民族生存環境下,都不乏有大思維、大手段、大視界的上乘表現。
1933年,蔣介石下令國民政府軍政部、教育部、訓練總監部嚴厲督導和執行:凡高中以上學校軍訓不合格者,不得補考、報考大學,這就將軍訓作為完成學業和升學的必要條件。
而抗戰爆發後,1937年7月31日,中國童子軍總部立即頒布《童子軍戰時服務大綱》,加強對童子軍的組織和訓練。11月,教育部頒布《中國童子軍戰時後方服務訓練辦法大綱》,強調童子軍活動是為戰時需要服務。
作為由大量的目不識丁的農民組成的作戰部隊,國民黨當然希望能夠補充到好的兵源,而學生出身並受過一定軍訓的童子軍無疑是當時最好的後備役兵源。抗戰中,大量童子軍出身的青年人懷著抗日救國的滿腔熱血,加入了國軍部隊,經曆了戰火的洗禮,成為國軍隊伍裏基層指揮力量和作戰力量的中流砥柱。
蔣介石、何應欽、張治中等人能看明白的事,小日本也不傻。論兵役製度,日本優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但其小國的兵源有限。而人口資源龐大的中國,如果還有那麼多的童子軍作為後備役,那這仗打到最後,日本人算來算去是必敗無疑。因此,小日本急急的發布了取締令,這還不解恨,攻克南京首都後,就將中國童子軍總部所在地改為日軍的神社,想以此鎮住中國童子軍的天脈。隨著戰爭的持續,童子軍出身的優秀兵源源源不斷的補充到一線作戰部隊,廣受國軍將領的歡迎。而日軍在占領一塊新地方時,仍不忘走到哪取締到哪。
沒法精準的統計有多少童子軍出身的基層廣大官兵在抗日戰場上浴血奮戰,拚勇廝殺,也沒法精準的統計有多少讀書識字的童子軍血灑疆場,忠骨沉埋。
但童子軍一係,確確實實為抗戰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應該說抗日戰爭的確打的是一場中華民族少有的人民戰爭,雖然主導這場全民戰爭的國民政府在領導力、領導行為藝術上遜色於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但在這場抵禦外侮的民族戰爭中,童子軍作為一個獨特的係統,還是很好的完成了這個組織群體的光榮使命。要知道,抗戰中,不光有出身黃埔、陸大、講武堂等中高級將領的功勞,仗最終還是基層官兵一槍一炮打出來的。
1950年,退居台灣閑賦的何應欽接到了童子軍國際辦事處的通告:中國童子軍訓練15年來,具備軍事預備訓練之濃厚特質,已有一年餘與本會失去聯絡,現在因不敢斷定其訓練之宗旨、原則、製度及方法,是否繼續維持,故決定暫行停止承認其會員之資格,以至情況明了後,再行考慮恢複其承認。
在此紀念抗戰勝利65周年之際,所有的中國人應不分黨派,不分地域,隻要是中國人,都應該一起緬懷那些為民族獨立自由抵抗外寇侵略的英烈們,對那些在抗戰中出過力、流過血、甚至犧牲的先輩們致敬。
曆史應該記住那些冒著炮火硝煙勇敢的衝向戰場慰問一線作戰部隊的童子軍,也應該記住出身童子軍一係的國軍基層官兵的壯烈和犧牲。
那些早已埋骨青山的童子軍先烈們應該泉下有知。那些泉下有知的童子軍先輩們會因為出身的澄清和公正認可而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