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七章:老兵不朽(五)中
蘇聯的解體所深受影響的並非隻有俄羅斯人,雖然從戈爾巴喬夫上台伊始,在所謂的新思維之下,蘇聯與古巴的關係已經進入了冰點了。 1985年3月11日,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上台執政,開始民主改革。1986年2月,卡斯特羅應邀出訪蘇聯,盡管蘇聯《真理報》大篇幅刊登蘇古領導人的“親密戰鬥友誼”,然而戈爾巴喬夫根本沒有對卡斯特羅做出多少實質性的援助許諾,倒是一再敦促古巴進行他所推崇的“新思維”政治改革,並暗示將這種改革的進程與蘇聯援古項目聯係起來。卡斯特羅對此感到氣憤,盡管沒有當麵頂撞,但內心已經非常清楚,戈爾巴喬夫絕不是同一條戰壕的兄弟。1988年7月26日,心直口快的卡斯特羅直接在古共機關報《格拉瑪報》上不點名地批評“新思維”改革“是極端危險的”,“是與社會主義原則相違背的”。
1989年,卡斯特羅從多個渠道得知蘇聯正向印度出口最先進的米格-29殲擊機,憑借著社會主義陣營前哨的特殊身份,古巴的引進資格總該比印度高。於是,古巴國防部興衝衝地向蘇聯駐古軍事顧問團谘詢采購申請事項,沒想到對方的回答是“什麼米格-29?你們聽誰說的,蘇聯還沒有這種殲擊機呢!”
卡斯特羅起初不明就裏,決定直接向莫斯科提出購買要求。事實上,戈爾巴喬夫當時正努力與美國改善關係,他私下要求蘇聯國防工業部和航空工業局不要理會古巴人。經過數月的沉默,戈爾巴喬夫通過蘇聯駐古巴大使卡普托通知卡斯特羅說無法向他們提供這種飛機,理由還是“蘇聯沒有生產米格-29”。
卡斯特羅真的被惹火了,1989年4月3日,戈爾巴喬夫率團訪問古巴,卡斯特羅邀請他到有蘇古空軍聯合駐紮的聖克拉拉基地觀看紀錄片,早有準備的古巴空軍司令安排播映了一段美國電視轉播,內容是蘇聯空軍“雨燕”表演隊駕駛米格-29殲擊機到芬蘭訪問。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蘇聯的米格-29殲擊機正大規模生產並被出口到很多國家,戈爾巴喬夫當然明白卡斯特羅的暗示。等到他回到莫斯科後,勉強放行米格-29對古巴出口,古巴希望購買35-45架米格-29以組成一個團,然而由於蘇聯所強調的“經濟原因”,古巴空軍最後隻拿了14架。據俄羅斯檔案記載,這是蘇聯解體前所完成的最後一項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兄弟援助”,可是它沒有挽回蘇聯與古巴已經破裂的關係。
而在一片與美國緩和的氣氛之中,長期在蘇聯的波羅地海沿岸受訓隨時準備“登陸美國本土”的包括喬萊特上校在內的古巴海軍陸戰隊精英們自然也成為了冷戰時代的“遺孤”了。莫斯科不在需要他們在最終決戰中“負弩前驅”了。莫斯科有一種特殊的方式下達了“逐客令”。1987年蘇聯政府突然向全世界公開報道了古巴海軍陸戰隊在波羅地海沿岸的海軍基地內在克格勃第一總局的領導之下從事水下滲透和敵後活動的相關資料。
如此匪夷所思的舉動事實在蘇聯解體前的最後歲月裏並不顯得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所著東歐的巨變,克格勃已無法保住自己的秘密了。東歐的民主革命就像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一樣,來勢凶猛,這樣,通過蘇聯集團以前的盟國公布的一些秘密就使克格勃陷於尷尬的境地。而幼稚的戈爾巴喬夫對於這一切所采取的對策竟然坦然的接受和自我公開。1990年4 月。戈爾巴喬夫總統甚至親手把一些證明內務人民委員部在這次卡廷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文件交給了波蘭的新任領導人雅魯澤爾斯基。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輿論壓力”之下,克格勃方麵不得不將所有古巴海軍陸戰隊的士兵遣送回國。這不僅意味著蘇聯將無法再擁有一支戰時可以登陸美國的奇兵。而令卡斯特羅惱羞成怒。1987年克格勃駐哈瓦那的代表團開始抱怨說,古巴對外情報部根本不允許沾它的邊。當時的克格勃負責人—切布裏科夫甚至親自前往古巴,試圖恢複正在破裂的情報合作關係。但他的這次古巴之行大概沒有什麼有價值的結果。
或許對於作為一個常年駐守在海外軍人而言沒有比回到自己故鄉更能振奮人心的了,但是對於喬萊特上校和他的同僚而言,當他們再一次看到自己國家的海岸線之時,他們卻根本沒有任何愉悅的心情。他們都曾經是古巴海軍之中最為忠誠的戰士,在蘇聯他們不僅經受過最為嚴苛的體能訓練,而莫斯科更在靈魂上對他們施以重重的武裝。畢竟在“末日決戰”最終到來之時,他們大多將孤獨的潛入美國,開始漫長的遊擊作戰。任何一星半點的動搖都可能讓他們選擇放棄,向資本主義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