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八章:讓城別走(三)(3 / 3)

最早受到媒體追捧的潛在候選人是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據說,在10月29日歐盟首腦會議召開前,歐盟幾個大國的領導人均支持布萊爾出任歐盟“總統”,以便借其國際影響力提高歐盟的聲望。英國現首相布朗公開對他表示支持,稱歐盟未來幾年需要麵臨的挑戰是經濟增長、就業、氣候變化以及對外關係,這些正是布萊爾的長項。在捷克簽署《裏斯本條約》的第二天,也有報道稱,布萊爾在周末致電法國總統薩科齊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尋求對自己擔任歐盟“總統”的支持。

然而,對於才華橫溢的布萊爾來說,不利之處也同樣明顯,尤其是他的“曆史汙點”很難服眾。作為歐洲的大國之一,英國至今尚未加入歐元區。讓一個沒有歐元區背景的前領導人出任歐盟“一把手”,如何有利於歐洲一體化進程?這成了布萊爾當選的最大阻力。此外,布萊爾在擔任英國首相期間,一向親美疏歐,作出的決策非但不利於歐洲一體化進程,還有分裂歐洲各國的嫌疑。因此,一些歐盟小國尤其反感布萊爾,深怕自己的國家利益被忽略。據悉,歐盟大約有7個國家的中左翼政府反對布萊爾出任新職。原來提名他出任此職的薩科齊最近的表態變得頗為曖昧,更不用說在這個問題上一直保持沉默的默克爾了。於是很快布萊爾突然從一個炙手可熱的人選變成了歐盟成員國內部低調議論的對象。

與歐盟“若即若離”的立場讓布萊爾失分,而盧森堡首相容克則因為堅定支持歐盟而降低了勝算。2005年,法國和荷蘭相繼否決《歐盟憲法條約》之際,容克不僅果斷決定在本國就該條約舉行公決,而且揚言如果條約遭否決,他將立即辭去首相一職。容克兼具法德雙重文化背景,是歐元集團主席,主持歐元區財長會議。更重要的是,他來自一個小國,這對歐盟成員中眾多的“小兄弟”來說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相對容易贏得他們的信任。這一切,都是容克的優勢所在。

然而,容克堅定支持歐盟的立場卻令某些“疑歐”國家心生畏懼。事實上,歐盟內部對於一體化前景始終存在爭議:有的國家主張發展成為一種鬆散的“國家聯盟”,主權仍歸各成員國;而另一些國家則主張把歐洲發展成一個“聯邦製歐洲國家”。布萊爾與容克正是這兩派的代表。

除了這兩種勢力的博弈,圍繞著“總統”一職還出現了新、老歐洲的角力。幾個月前就任歐洲議會議長的波蘭前總理布澤克曾表示,為了體現真正的公平與民主,未來的歐盟“總統”應當來自新加入歐盟不久的東歐國家,而且應當是一位女性。

而比利時媒體則廣泛報道,在10月底閉幕的歐盟首腦會議上,與會成員國領導人已就“總統”人選基本達成共識:他應當來自歐盟創始成員國,而且應該來自小國,荷蘭首相巴爾克嫩德因荷蘭曾否決過《歐盟憲法條約》而出局,盧森堡首相容克則因為過於“挺歐”而遭淘汰,唯一的合格人選便隻剩下了比利時首相範龍佩

範龍佩被視為一位“有能力協調歐盟內部不同意見的低調領導人”。範龍佩2008年12月臨危受命出任首相,顯示出高超的政治才能,成功化解了比利時曠日持久的政治危機,他也因此得到多數歐盟成員領導人的青睞。範龍佩出任歐盟首位“總統”還有一個便利條件:按照正常安排,2010年上半年他本來就應當以比利時首相的身份出任歐盟輪值主席一職。盡管當時比利時首相府沒有對這一消息發表任何評論。但誠如歐洲媒體所說“範龍佩哪怕給出一丁點暗示願意出任這一職務,他就能獲得這一職位。”

隨著歐盟特別峰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比利時首相赫爾曼.範龍佩正式走到了台前,成為了首位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一個看似“烏托邦”的夢想,在50年風雨中一步步變成現實。此時有一個聲音在整個歐洲的上空回蕩著:在歐洲不能實現的夢想,在亞洲卻如願以償,偉大的海爾梅斯後代——團結的國家,它超越了亞洲所有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