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南美洲-第二十八章:讓城別走(五)
噴射著致命子彈的碉堡永遠都是步兵最為危險的敵人,曾幾何時世界各國的陸軍都認為在現代戰爭之中,主戰坦克、武裝直升機、步兵戰車包括狙擊手都足以摧毀那些已被發現了的固定工事,而如果進攻者如美國般財大氣粗,完全可以用精確指導武器將目標拔除。
而如俄羅斯、中國這樣的陸軍大國則注重步兵裝備的發展,隨著單兵攻堅武器日益輕便,即便是麵對著越來越多的火箭筒、反坦克導彈、火箭噴射器以及正逐漸進入連、排級的單兵雲爆彈這樣的武器,都足以讓曾經在人類戰爭史上一度充當防禦中堅的碉堡也基本上毫無用處。
但是其實碉堡的形式很多,地麵堡、坡堡、橋堡等等,碉堡其實就是步兵掩體的一種,隻要有步兵存在,就會有步兵掩體存在,隻是修建方式不同,臨時性掩體可能用沙袋或石頭、磚塊等易於取得的材料,而永久性掩體,就是碉堡。雖然現代戰爭強調立體協同和非接觸,但最終實施占領、控製的,還是步兵,所以隻要步兵以常駐形態出現,就一定會在咽喉要道修建足夠堅固的掩體,這其中就包括碉堡。而最終去摧毀或者奪取這些工事的也往往仍需要步兵。
而對於一支火力和兵力均弱於對手的軍隊而言,碉堡工事更成為防禦者唯一可以依賴的屏障。在地形複雜的熱帶雨林之中,“切.格瓦拉”旅哥倫比亞方麵軍在自己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之內便修築了大量的隱蔽工事,當老將米哈因.洛佩斯上校提出這一計劃之時,在“切.格瓦拉”旅內部曾引來了空前的反彈,指責他勞民傷財、思想古板者有之,鄙視他不懂得遊擊戰的真諦,奉行“堡壘主義”者有之。甚至有人將他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有名的碉堡愛好者—恩維爾.霍查相提並論。
作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的領袖,恩維爾.霍查同誌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蘇,同時與意大利、希臘、南斯拉夫等鄰國也存在曆史宿怨或者領土糾紛,可說是國門之外,四望皆敵壘,令這個小小山國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當時的領導人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富有遊擊戰經驗的他們把中國的“深挖洞,廣積糧”要訣略加變通,喊出了“一手拿鎬,一手拿槍”的響亮口號,具體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動員建造碉堡。
最終一個麵積僅2.8萬平方公裏、人口不過300多萬的國家,卻密密麻麻分布著幾十萬座碉堡。在廣袤的農村田野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兩側、山頂山腰、房前屋後,甚至度假沙灘上都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碉堡。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網、多達幾十個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獨碉;有能藏兵數百、附設糧倉彈藥庫的指揮大碉,也有僅能勉強塞進一人的單兵碉。不過最常見的,還是直徑3到4米、半掩埋式的圓碉。在記者眼中,那些隱藏在草叢中的鐵灰色圓碉,就像一口口倒扣的鐵鍋,或者是一隻隻靜止不動的大烏龜,趴在那裏窺視著過往行人。
但是最終米哈因.洛佩斯上校還是說服那些反對者,而今天“切.格瓦拉”旅哥倫比亞方麵軍正是依靠著那些被認為是“鋼筋混凝土的桑拿房”的碉堡,艱難的抵擋著歐盟遠征軍的全線猛攻。而在防禦相對薄弱的南側,依托山體結構所構築的交叉火力此刻也仍在抵擋著歐洲混編第1空中機動連的進攻。
防禦者識破了瓦爾斯上尉向兩翼同時發起進攻的策略,密集的機槍火力封鎖著每一段步兵可以仰攻衝鋒的坡道。盡管歐洲混編第1空中機動連的迫擊炮分排努力試圖壓製著對方的火力,但是在硝煙彌漫的山頂之上,那幾個固定的機槍火力點依舊瘋狂的掃射。顯然60毫米的小口徑迫擊炮根本無法撼動那些堅固的掩體。即便正麵命中也至多隻是炸飛一些水泥而已。何況這些碉堡在修築時已經考慮到了山下進攻者的迫擊炮彈道,相對尷尬的角度使得迫擊炮分排根本無從尋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各步兵班組織反坦克火箭筒射手……低進射擊……。”集中所有自動步槍和機槍壓製對方火力的瓦爾斯上尉顯然還並準備放棄,他用手中的自動步槍督促著那些倦縮在散兵坑裏的部下。要求養尊處優的歐洲人象個真正的軍人那樣去戰鬥。這並不容易,如果不是士兵們注意到在自己左側的山坡之上,古利特軍士正率領著他們的同僚在對麵山體上進行著短點射的機槍火力,艱難的匍匐前行的話,或許沒有人會為了他們連長的榮譽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