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鐵血之路.-205.中亞戰略[下](2 / 3)

A.失去所有.

B,依靠一個大國獲得部分自主權.

沒有中間道路可走.不管中亞有沒有戰略資源,中華帝國也不會讓E國把刺刀頂在自己腰眼上,而E國則天生有不知足的擴張特性.

不是瞧不起E國,整個中亞所有政權裏,端著放大鏡也找不出幾個真正親E的勢力,甚至一個也沒有.哪怕是E國一手組織,大多也是被逼的,E國人就這德性,它太自私了,什麼都是放進自家荷包,天生交不上朋友,古往今來都是,一百多年後還是.如果明清兩朝不是閉關鎖國,而是重視周邊戰略安全,即便不直接出兵,隻要有所表示,讓西伯利亞和中亞各勢力有些指望,E國將難以擴張成一個大國.想一想,E國為什麼始終沒有擴張到歐洲腹地?難道它不想嗎?它是怕幾個歐洲強國打的它滿地找牙啊!

現在的中華帝國不再閉關鎖國,隻是短短十年奮鬥的結果就說把E國打個滿地找牙稍有點牛皮哄哄的感覺,但獲取自身利益的同時使E國焦頭爛額還是力所能及.對於怎麼使用十二集團軍,戰略決策委員會給了聶士城充分靈活的權力.

首先,第十二集團軍並沒有明確的集團作戰命令,編製要求不高.如果有直插裏海沿岸的條件,十二集團軍的職責近似於創建抗E根據地,本是以分散作戰為主,將抗E勢力發展壯大起來.但如果西域戰場形勢吃緊,就暫時散入各集團軍先打正規戰,戰後再重新組編留在中亞,因為那裏至少隨時需要兩個集團軍應對E國.

如無意外,西域軍情分局將與十二集團軍一起行動,配合並最終接過中華帝國駐歐洲外事代表兼駐德大使洪仁軒在歐洲政治之外的具體努力結果.

在D國的幫助下,芬蘭,波蘭,立陶宛等國家均答應趁機威脅E國,而像與E國勢不兩立又輸掉對E戰爭不久的奧斯曼帝國,根本不需要去勸說,不可能不趁E國失火去打劫.克裏米亞戰爭,想想就痛苦啊!

不過,隻有永恒利益沒有永恒朋友這句話的確是西方諺語中最精辟的.除了不會像YF一樣蓄意製造華E大戰局麵外,D國的戰略根底與YF沒有大的不同,同樣不希望華E任何一方取得大勝.隻不過YF是希望E國小勝,D國希望中華帝國小勝,但最好是打平.如果打個難解難分到一定時候,三國自會做為調解人出現,那時就是五國瓜分中亞利益了.否則,均認為自己才是中亞主導者的華E兩國不會跟人分肉吃.

所以說,YFD三國基本利益一致,YF可以接受E國戰敗的可能,對D國幫助中華帝國遊說E國的歐洲臨國威脅E國的交涉並未進行阻撓.因為D國不會允許歐洲國家趁機進攻E國.其目的隻是告訴E國:不要太認真哦!

至於奧斯曼帝國可能的行動,YF海軍早有準備.向俄土邊境上增調一些部隊擺擺架勢可以,真要動手不行.所以,YF聯合艦隊正在前往博斯普魯斯海峽,以使奧斯曼帝國投鼠忌器.

就算兩個小國間打的局部戰爭,也往往充斥著強國的影子.何況是兩個大國之間的一場影響世界格局的戰爭.沒資格管的國家看熱鬧,考慮著自己將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有必要伸手的要趁亂確定自己的地位.有資格伸手的則上竄下跳,以便混水摸魚.哎,政治,一個好人沒有啊!好在現今的中華帝國也不必悶頭裝老實人了.

讓我們將思絮再返回戰場.要說載镔主動做檢索,的確因其是輕敵思想的主要責任者.他對E軍的獻身精神並非沒有印像,隻是想當然的認為E國不會在沒到危急時刻前拚命.因前世的他對軍事的興趣,閱讀過不少戰爭資料,其中自然有不少有E軍參與.從閱讀中發現,除了某些難得的好機會外,E軍的侵略擴張一向是以蠶食為主,並且不招惹那些強大國家.前文也說了,隻要明清兩朝態度強硬,有維護周邊利益的決心,E國並不一定敢於向東擴張,也許E國真就是個被夾在歐亞大陸之間的中等強國了.也就是說,E國並不是個真正有勇氣的國家,侵略擴張始終也在膽戰心驚之中,隻不過閉關鎖國的中華民族讓其得逞了而已.

那麼E國和那些強國之間進行,並很是體現了E軍戰鬥精神的戰爭是怎麼回事呢?

絕大多數竟然是因為E國自己遭到了侵略,最主要的兩次的對抗拿破侖和希特勒.而克裏米亞戰爭是爭奪一塊歸屬不明確土地.事實上,E國開始擴張之初的西伯利亞更是如此,那時候的西伯利亞的確是無主之地.這使載镔想起前世一位網絡作家的分析:E國的民族性格雖強悍,但其天性裏卻沒有成為第一強國的信心與實力.因而形成了一種不招惹強國,特別是不招惹第一強國的心態.

那時,對政治觀點純屬人雲亦雲的載镔對此言大為讚同.其實,那位作家的分析十分有道理,隻是中華帝國僅是剛剛成為強國,還算不上第一強國.何況E國人與當年不撞南牆不回頭的YF聯軍一樣,暫時還沒認清中華帝國的實力呢?雖然重興皇帝陛下頗有以第一強國自居的驕傲,可惜,因時間問題,連強國地位也沒得到廣泛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