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載镔不該將網絡家所言奉為真理,卻不是沒有道理,E國人與強國作戰時,如果未到亡國前的危亡時刻,確實不是一個舍生忘死的民族.不管其最高領袖怎麼剛愎自用,與中華軍隊實實在在進行過生死較量的軍隊明白對手是那樣強大.
就如第四和第七集團軍逼迫E中路軍隊向塔什幹一帶移動時,北疆戰役也不疼不癢的打響了.做為主攻部隊統帥的米哈依維奇上將手下有二十二萬人馬,正好是中華軍隊的一倍,但進攻過一次的米哈依維奇上將毫無擊潰中華軍隊的信心.那時,自己以七萬兵力進攻對手三萬人,結果中華軍隊苦戰終日,楞是支撐到援軍趕至.而且,戰前就得到的情報上說的很清楚,對手的二十二師是第六集團軍序列裏戰鬥力最弱的新編部隊.而現在,不但兵力對比朝著有利對手的方向略有變化,那個二十二師還經曆了血火鍛煉,而其它各師則全是從衛國戰爭中走出來的老部隊.
中華帝國犯了輕敵的錯誤,幸好及時改正了.E軍在戰爭之初對中華軍隊的戰鬥力估計不足,打過之後也不再自以為是了.米哈依維奇既不覺得有為了荒涼的中亞靠近中華帝國部隊而拚死戰鬥的必要,也不覺得部下的血像鹹鹽水一樣不值錢,更不覺得自己是懼怕戰爭.
隻要能力足夠,狠狠教訓一下中華帝國自然很好.可是對手出人意料的厲害,E國想取得勝利難上加難.倒不是這位E軍將領想到了失敗,他承認中華軍隊的戰鬥力毫不弱於E軍,裝備質量更在E軍之上,所以才不願進行沒把握的進攻,但這與失去信心完全不同.事實上,米哈依維奇的思想和載镔差不多,勞民傷財死傷累累的打生打死後,卻一點好處落不著,這種仗不如不打.反正總司令部也不讚成與中華軍隊硬拚,一切有深受沙皇信任的哈圖切夫元帥頂著.當然,他不知道中亞的戰略價值比他想象的更重要.
所以,西域戰場上,因為E軍中有了頭腦冷靜的謝羅廖夫中將,有了吃了虧後及時改正而不失優秀的米哈依維奇上將,有了能聽進下屬意見的哈圖切夫元帥,華E戰爭的西域主戰場總體上並沒有旁觀者認為的那般慘烈.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西線戰役不是沒有慘烈之處.如果戰爭完全由軍人說了算,E軍主要將領不願血戰不休,中華帝國習慣上不會欺人太甚,那麼西線戰役肯定能打個心照不宣,雙方將互有得失,不過是將勢力範圍的分界線變更一下,最多誰進半步誰退半步而已.中亞的最終結果還是各占一半,各自培植各自的代言人就是了.
可勝利與否是靠軍人努力,但戰爭本身的確不是軍人說了算.除了伊犁河之戰的前半段是兩支大規模正規軍初遇而打出了真火外,整個西線戰役的中間段完全是兩軍炮擊與偷襲不斷的不安份對峙.隻是後半段戰爭中的E軍在上層的逼迫下不情不願的與中華軍隊真打真槍打了幾個大的戰役,中華帝國不得不認真應對.
中華帝國改正了輕敵態度明心正意的回顧了這十幾年打的仗後發現,一次次的勝利其實都有著必勝的基礎.衛國戰爭是依托國土,以大量的軍人傷亡和財產損失換來了勝利.誌願軍參與的普法戰爭是一場D國必勝的戰爭.印支戰爭中的YF軍隊兵力明顯不足,此次戰爭的北線戰役也是如此.北太平洋海戰的勝利是領先世界的先進武器突然襲擊,再打一場的結果就很難說了.而目前的戰爭有中華帝國必勝的基礎嗎?戰略決策委員會仔細分析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沒有!
所以說,中華帝國的打算是:在國力軍力取得壓倒性優勢之前,不把E國逼的狗急跳牆.西線戰役的目標是占領裏海沿岸.為此,中華帝國可以睜隻眼閉 隻眼的將原有勢力範圍讓出一部分使E國感到心理平衡.
但E國最高層剛愎自用習慣了,這個國家總是不斷的湧現出剛愎自用的領袖人物,其顛鋒代表人物當然是斯大林,明明沒足夠的軍事素養,偏偏熱愛否決前線將領的決策而越級指揮,拿士兵的生命開玩笑.論打仗,E國的二戰名將個個能輕易將斯大林打的滿地找牙,可誰讓他是淫威驚天的最高領袖呢?
這一代沙皇也是這樣,他和斯大林都不能用昏庸來形容,斯大林並沒埋沒朱可夫~崔可夫等將領的才華,這位沙皇也是一位比較精明強幹的領袖,否則也不會任用幾位真正有軍事才華的將領為主將.戰爭不是兒戲,既是弄臣又是良臣的人物永遠很少很少.所謂亂世出英雄,和平時期永遠出不了頭的人在戰爭中能少年成名,就像霍去病這樣的千古名將,戰爭使其二十歲成為無往不勝的冠軍侯.如果他生於和平年代呢?
戰場不是庸才的舞台,那是拿國家命運開玩笑.在這一點上,沙皇做的很好,可惜,他也是那樣好大喜功.並不是說沙皇陛下一點不了解中華帝國,沒有好高務遠至極,沒怎麼想一定把中華帝國打倒在地然後踏上一千隻腳,但起碼要打敗在中亞的中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