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劍舞的主角趙佶與趙似了。但二人穿著相同服裝,又戴有麵具,遠遠看去,一時倒也辨不出誰是誰。

此時趙令穰橫抱四弦琵琶,彈指一挑,琵琶聲起,寒光閃過,廣袖一旋,兩位親王開始引劍相對。

趙令穰雙目微闔,長指飛動,彈、挑、摙、點、撻等指法流暢呈現,引出一串如珠落玉盤般的清亮樂音。二親王隨樂舞動,廣袖飄飄,劍身含勁,劍尖藏功,相觸時若龍蛇蜿蜒,流光飛舞。而王詵的簫聲於其中若隱若現,曲綿起伏,交織出一層深沉嫻靜的背景,劍器與幽揚樂聲相融,氣韻協和,既悅耳也悅目。

舞了一段,樂聲稍止,再起時琵琶節奏陡然加快,音色高亢,趙令穰指法繁複,錯疊相彈,看得觀者眼光繚亂。而劍舞動作亦由起初的舒緩單一轉入急促繁雜。二位年輕的親王手握青蛇,袖翻紫電,劍器渾脫。這段曲風自由而澎湃,本來是劍舞中的華彩段落,但其中一位明顯力有不支,運劍動作開始減慢,蕙羅也由此看出了那是趙似。

趙似舉劍艱難,而趙佶仿佛也無意援手,仍以正常的速度與之對舞,最後挽劍直直刺去,眼見就要刺中他胸口,殿中頓時響起一片低呼聲,趙似也怔住了,幾乎垂劍不動,而趙佶微微一笑,劍尖上挑,幹淨利落而又準確地挑落了趙似的麵具。

樂音於此時戛然而止,使那麵具顛仆於地上的幾聲餘音顯得尤為清晰。朱太妃不由惱火,在簾後麵朝趙煦道:“十哥這劍怎麼舞得這樣狠?隻差一點就傷到十二哥了。”

趙煦尚未答,向太後便已開口為趙佶辯解:“不妨事,那劍尖並未開鋒。何況十哥一向懂事,知道點到為止。他們之前演練我曾看過,今日這段比以前短了一半。”

朱太妃慍色不減,但也未反駁,又側首看向了殿中。

這時趙佶也摘下了自己的麵具,與趙似雙雙向趙煦長揖。然後琵琶與簫聲再起,這回奏的是一曲《霜天曉角》,節奏不快,二位親王也不再如起初那樣對抗,而是引劍展袖,聯翩曼舞。

趙佶先應著樂聲唱道:“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

半闋唱罷,他住口不再唱,隻是繼續著舞蹈動作,在等趙似相和。而直待下半闋樂聲奏了數節,趙似都未開口,許多殿中人不由竊竊私語,都在猜他是否忘了該唱的詞。

趙似沉默著,若有所思,而與趙佶對舞的動作倒一直未停。待一曲奏畢,他回視王詵與趙令穰,示意再奏一遍。第二遍樂聲響起,趙似揚聲唱,而唱的詞卻與趙佶的全然不同了:“熒熒巨闕,左右凝霜雪。且向玉階掀舞,終當有、用時節……”

所有看過他們此前演練的人多少都露出了些詫異神色,不知他為何臨時換詞,趙佶也微微皺起了眉。

而趙似振劍一揮,舞蹈的動作多了些剛勁意韻,又清晰響亮地唱出了下半閱”唱徹,人盡說,寶此剛無折。內使奸雄落膽,外須遣、豺狼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