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執手

趙佶五月時已將蔡卞貶知江寧府,章惇任山陵使期間,台諫數次在朝堂上請求罷其相位。禦史中丞豐稷道:“章惇當國七年,竊持威柄,禍及天下,勇於害賢,敢於殺人,且包藏陰謀,發為異議。陛下為何尚待他優容至此?祖宗怒章惇久矣,今付陛下震之;上帝怒章惇久矣,今命陛下誅之,陛下為何還忌憚他而不果斷施行?”

侍禦史陳師錫說得更明白:“章惇包藏陰謀,發為異議,欲策立他人。若非皇太後聖謀前定,則陛下清明之躬,置之何地?章惇之罪惡,莫大於此。”

趙佶聽了這些話都沉吟不語。倒是左正言陳瓘看出了他為難之處,將章惇之罪從策立他人的話題上引開,進言道:“章惇獨掌政柄,首尾七年,隨其喜怒,恣作威福,薄神宗,累宣仁。又樂於用兵,以致陝西民怨四起;好大喜功,大興土木,耗竭內府之財。不顧人之怨怒,不懼天之譴戒,稱之為流俗。還曾將鄒浩等言官入獄以絕言路,天下震駭,人多自危。賴宗廟之靈庇佑,朝廷國家才未生變亂。哲宗信任章惇,章惇卻將國家敗壞至此,累及哲宗。當年那些陰謀密計雖多由蔡卞主謀,卻是章惇在果斷力行。蔡卞雖已貶放於外,但章惇若在朝廷,如何能除禍國之根?”

趙佶微微瞬目,卻仍引而不發,對章惇未宣布任何處罰。

八月末,元祐皇後從永泰陵歸來,對太後、太妃及趙佶哭訴:“靈駕發引至鞏縣時,遇上大雨,山陵使章惇竟然先去幕次蓬帳避雨,護送哲宗大升輿的臣僚侍從也相繼跟隨,讓大升輿陷於泥淖中,一直到夜間都無人料理,竟露宿於野。”

太後太妃聽後尚未表態,趙佶已拍案大怒,道:“章惇原是哲宗重用之臣,才讓他做山陵使,豈料他竟奉使無狀,忘恩至此。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嫂但請寬心,我必妥善處置,以慰皇兄在天之靈。”

章惇先行避雨,以致哲宗皇帝大升輿陷濘不前,露宿於野之事迅速遍傳朝廷,陳瓘與侍禦史陳次升連續彈劾章惇奉使無狀,乞請趙佶速降指揮,先罷章惇職事,免其朝見,別與差遣,再追究此前章疏中論及之罪,“別議典刑”。

九月一日,章惇上表乞請罷政,趙佶卻下詔回答“不允”。章惇隨即出居僧舍,以示決心。翌日章惇又上表辭職,乞知越州,趙佶又答不允。隨後趙佶召集輔臣,將此事告之,問眾輔臣:“朕待章惇如此,於禮貌不為不至罷?”

輔臣紛紛道:“陛下給予章惇恩禮委實過厚,他既然乞知越州,就讓他去罷。”

曾布也說:“唐代宰相李玨事政,與章惇相似,皇帝先將他罷為太常卿,再貶浙西及昭州。陛下若貶章惇,也有前例可循。”

“是這樣。”趙佶頷首,終於露出笑容,“朕不欲用定策之事貶章惇,就以扈從靈駕失職之罪來處罰他罷。”

眾輔臣皆稱如此處置極為妥當。

九月八日,章惇罷相,知越州。

趙佶諸兄弟的王府建在同一片區域,賜名為“懿親宅”。九月三日,蔡王似遷外第,趙佶親送至宮城門外,執手諄諄囑咐他得閑常回宮探望母親兄弟。

數日後,趙佶循例偕太後、太妃、皇後及元祐、元符臨幸蔡王府,留宴終日。

午後趙似與眾親眷在王府軒廳飲茶敘談,獨元符皇後稱王府花園中菊花正盛,暫離片刻去賞花。她走後,趙佶稍待須臾,也如閑庭信步狀,慢慢走到了花園中。

菊花圃邊的劉清菁見他走近毫不驚訝,作勢看看他身後,問:“官家今日侍從甚多,卻為何不見典飾娘子?”

“她如今忙著臨帖,無暇來此。”趙佶答道。

劉清菁笑道:“官家是怕她見到蔡王,讓你輸了賭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