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不懂這些酒俗你可就慘了(1 / 3)

第六章不懂這些酒俗你可就慘了

1.婚宴上的習俗與規矩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酒,尤其是在各種風俗和人情中。在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出生、結婚、死亡都是每個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情。而在這三件事情中,酒的作用和意義也是任何事情都無法代替的。

首先,一個小孩出生後父母要辦三朝酒、七日酒、滿月酒等;若家裏有人亡故,在舉行完喪禮後,吃喪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對生前幫助過死者的人的一種感激。結婚的時候就更要擺上幾大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大喝喜酒。如果沒有酒的存在,就不會顯現喜慶與禮儀來。生活中我們所說的“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雖然有人會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婚姻是圍城”,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樂於構建起這個人生的裏程碑,而婚宴便是這裏程碑的豎碑之日,這是所有喜宴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宴席。

提起喜酒,人人都會想到從前的女兒酒。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後,埋藏於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與一般的紹興酒並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坯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並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

在現代,酒宴已經成了人們結婚之時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舉起酒杯,既是對新婚夫妻之間合法關係的一種認可,又是一種誠摯的祝福。在這一刻新婚夫妻的耳邊響起的都是“祝你們白頭到老”、“祝你們永結同心”之類的祝酒話。而新郎新娘對婚宴嘉賓所敬獻的酒,則表示著雙方永遠相親相愛的承諾,以及對長輩、親友的歡迎和謝意。

婚嫁酒席和在婚禮上新郎新娘共同飲酒這種形式,早在古代就已有了較多的相關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中,就已出現了男女相愛而飲酒的記載。《禮記》中更較為詳盡地記載了周朝時代貴族士大夫階層所舉行婚禮的6個程序。這6個程序又稱“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其中,“納采”是指男方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經得女方家長同意後,男方便可派人送去禮物,並正式向女方求親,這個時候也需要置備酒席來迎接賓客;“問名”是指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問女子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此時女方家需要置備酒宴款待對方;而此後的“親迎”,也就是要真正完婚了,這是整個結婚過程中最重要也最熱烈的一個日子,新郎將新娘接進門後,要設置酒宴與所有的來客和賓朋一同慶賀。在婚禮之中,新郎和新娘還要喝交杯酒,這表示兩人要永結同心,永遠相親相愛不分離。

滿族人結婚關於酒的風俗就更多了,比如“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後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後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交杯酒可以說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儀式,在古代又稱為“合巹”(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中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一片以醑(即以酒漱口),合巹又引申為結婚的意思。”在唐代就有了交杯酒這一說,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隻酒杯相連,並綰成同心結之類的彩結,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意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讓新郎新娘喝完後,並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麵圍觀的人群爭搶。

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後還要舉辦“謝親席”。就是將烹製好的一桌酒席置於特製的禮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酒”和“出門酒”也是我們熟知的。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後,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婚禮後,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側,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婚禮結束後的第二天還有“回門酒”。即結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回到娘家探望長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隻設午餐一頓,酒後夫妻雙雙回家。

到了現代,生活中在慶賀婚禮的時候仍然沿襲了不少飲酒風俗。人們不僅要在婚宴上飲酒,還要大唱飲酒歌,有向媒人敬酒時唱的“敬媒人酒歌”,有媒人回敬新郎、新娘時唱的“媒人回敬酒歌”,還有“篩酒歌”、“賀新郎新娘酒歌”,等等。這些婚宴上的歌曲,每個都與酒息息相關。可以說,沒有歌,婚禮可能會顯得莊重和素雅;但若沒有酒,那麼婚禮就沒有了喜的味道,更難表達對新人的祝福。

2.白事酒席的種種禁忌

與紅喜事的喜慶熱鬧相比,白喜事的淒涼和哀怨與前者真是南轅北轍,完全相反的兩種境地。雖然這兩件事的氣氛上完全不同,但二者卻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都少不了酒宴。葬禮上要飲酒,入葬時要灑酒,掃墓時還要敬酒。總之,喪葬時的飲酒是民俗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有人過世後,親朋好友都要來悼念死者,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也就是葬禮期間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卻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及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吊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就是到了現在,在清明節的時候,人們還會帶上酒肉,為死者掃墓、上墳。或者在一些重要節日,如春節,在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隻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像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幹水果和菜品,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喪事可以說是離不了酒的,喪葬飲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以酒來祭奠死者

以酒祭奠死者在生活中不是一件稀罕事,古往今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對於死者的祭奠從來都要以酒來表達。如《水滸傳》中,宋江攻打農民起義不僅挫敗,還連續損失了張順、徐寧、郝思文三員大將,宋江悲痛不能自已,以澆酒祭奠三位英雄,隨即仰天向東而泣。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聽說晴雯抱屈而死,甚為傷悲,默默焚香祭酒,還寫下了令人極為感動的詩文。通常,在下葬時在墳前要澆一杯酒,既表示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哀思,又有讓死者飲酒的意思。

在我國古時候,普通百姓下葬都要陪上一兩壇酒,若是達官顯貴入葬,陪葬的酒就會更多更好。中國自古流傳有陰陽之說,人死了便要進入另一個世界,也就是要進入陰間,而且陰間的生活與陽間一樣也要吃肉,更要喝酒。這種傳統的思想觀念至今仍留存於人們的腦海中,人們認為陰陽兩個世界隻是場所不同罷了,一定要讓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裏活得更舒服。因而對於壽終正寢的老人的葬禮,要辦得像婚禮一樣隆重而喜慶,同樣要大擺酒席。

(2)借酒澆愁

通常,死去的人也許是一種解脫,遠離了這個世界的喧囂,而對於活著的人卻是無盡的悲傷。酒自古就被人們當做安撫創傷、調節心理、化解千愁的靈丹妙藥。雖說“借酒澆愁愁更愁”,但麵對親人謝世,舉杯於墳前,已經不僅僅是祭奠死者了,更是對生者內心痛苦的一種撫慰。

(3)感謝生者

通常情況下,在喪葬的儀式上,不僅在下葬時要在墳墓前祭酒,還要在下葬完畢後大擺酒席,招待所有參加喪葬典禮的人,有時候酒宴的排場比婚宴還要盛大。為什麼喪事也要舉辦得如此隆重呢?因為一方麵,這樣的做法與中國的傳統思想有很大關係,是為了祭奠死去的人,是對死者轉世的一種祝福;另一方麵,則是為了感謝前來吊唁的人,感謝他們為死者送葬,感謝他們對死者生前的幫助和照顧。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喪葬典禮的隆重與否已經和麵子文化相結合,在很多人眼裏喪禮辦得越豐盛,主人的麵子就越大、地位就越高,要是老人的葬禮辦得隆重,就說明老人的兒女孝順。雖然說喪禮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哀思,但若以講排場的目的大擺酒席,是社會所不提倡的。

3.了解各族酒俗,結交天下朋友

飲酒是我國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一年之中逢節日必有酒,遇禮也必有酒,接待賓客、婚嫁、喪葬、大小慶典,隻要有事必有酒。雖然我國各族人們都在飲酒,但在其漫長的曆史長河中,酒與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飲酒風俗。

據曆史記載,早在夏、商、周時期,酒與人們的生活習俗、禮儀風尚就已緊密相連,並且公式化、係統化。當時,曲蘖的使用,使釀酒業空前發展,社會重酒現象日甚。反映在風俗民情、農事生產中的用酒活動非常廣泛。

在夏代,鄉人於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七月(豳風)》)此詩描繪的是一幅先秦時期農村中鄉飲的風俗畫麵。在開鐮收割、清理禾場、農事既畢以後,辛苦了一年的人們屠宰羔羊,來到鄉間學堂,每人設酒兩杯,要請朋友共飲,並把牛角杯高高舉起,相互祝願吉祥如意,當然也預祝來年豐收、生活富裕等。

到了周代,風俗禮儀中就有冠、昏(婚)、喪、祭、鄉、射、聘、朝八種,大多又酒冠其中,有聲有色。例如:男子年滿二十要行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在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中國文化史》),慶賀自己走向成熟。此間無論是味輕的醴,還是味濃的酒,都成為祝福生命的聖水。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活動因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其內容、形式乃至活動情節均有變化,然而,唯有民族中的酒俗則曆經數代仍沿用不衰。

(1)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

在我國所有的民族裏,漢族是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族。而漢人在他們人生中的每個階段都與飲酒有著莫大的關聯,或是慶祝,或是祝福,或是寄托美好的願望。

漢人從一出生便要進行飲酒儀式,也就是在嬰兒出生3天的時候要舉行的“三朝禮”。所謂的三朝禮,就是母親先將幾滴黃連水抹在嬰兒嘴唇上,然後再用糕、糖、酒、魚等製鹹的湯水抹於嬰兒嘴唇上,這一禮儀象征著嬰兒的開奶和開葷。之後到了孩子滿月的時候,又要舉辦滿月酒席。首先要給嬰兒剃頭,然後家人要祭祀神祖,向親朋鄰裏分送染紅了的“紅雞蛋”。隨後,在百天、周歲的時候都還要有一些飲酒禮節和飲酒方式,以表示對孩子未來的美好祝願。到了孩子成年以後,大小宴請更是離不開酒。而且每逢10年慶生的時候。更有大辦酒席的習俗。10歲、20歲的時候一般都是長輩置辦慶生酒席;30歲、40歲的時候已經成家立業可以由自己置辦;而從50歲開始,便可稱為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八十大壽了,在壽宴上,更是少不了酒的映襯和烘托。

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因而到了七十大壽、八十大壽的時候,大辦酒席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要福祿佳釀,更要壽桃、壽麵,總之,要讓福、祿、壽一應俱全。漢人的飲酒風俗,除了與年歲相關外,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節日酒、慶祝酒等。

(2)傣族

傣族人喜歡喝酒,他們飲酒的曆史是非常悠久的,酒也早已是傣族人家日常生活的必備品了。傣族人無論是過年、結婚、祭奠神靈,還是招待賓客、軍隊出征都要飲酒,他們的酒市更是非常興盛。傣族的飲酒風俗很多,如在宴請賓客的時候,必須由年輕姑娘依次敬酒,如客人不飲,姑娘們就會抱住客人的頭灌酒,直至將客人灌醉為止,以表主人的熱情和真誠。傣族的年輕男女談戀愛也都離不開酒,他們還有許多關於酒的歌曲,如《討酒歌》、《敬酒歌》、《醉酒歌》等等。

(3)彝族

彝族同樣是個喜飲酒的民族,“有酒便是宴”這個很有意思的諺語就出自彝族人。彝人不像漢族或是蒙族,喝酒的時候還要伴著一些下酒菜,他們經常喝酒的時候隻是飲酒,不一定有菜,因而彝人各個都是海量。彝人有一種饒有意思的喝法,稱為“轉轉酒”,即不分大家是否熟悉,不分場合、地點,大家圍成圓圈隨地而坐,依次輪番喝酒。他們還有一首勸酒歌:“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喝錯了的酒。喝吧,盡情地喝吧!”他們不光在勸酒上有一套,在喝法上也有著自己民族的特色,他們有一種著名的喝法——咂酒。在每年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的時候,各個人家攜帶咂酒壇,並在酒壇中插入咂管,男女老少團坐一起邊咂邊聊,談笑風生之間,情助酒興、酒助情深,這酒成了增進同胞之間團結和感情的橋梁。

(4)壯族

壯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區。壯族人愛喝用米釀造的約在30度的低度酒“米雙”,又稱“土茅台”酒。壯族酒席中的飲酒風俗也是很有意思的,包括“交杯”、“交臂”,“轉轉酒”。“交杯”是指敬酒的雙方各飲對方手中的酒;“交杯”後,便是主客各自飲完自己手中的酒;最後便是圍桌而坐,與身旁的其他人互相敬酒的同時,各飲對方杯中的酒,這便是傳說中的“轉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