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接著又談了在戰爭中武器和人的作用問題。他說,“在武器方麵,美國以為它有原子彈和大炮,以為它的海、空軍強大,因此它依靠這些東西。我想武器雖然有變化,但是除了殺傷的人數增多以外,沒有根本的不同。”“如果打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這一方有死傷,另一方也有死傷,因此就平衡了。最後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人,看誰拿著武器,看掌握著武器的戰士們認為什麼對他們最有利,看誰會打仗,而主要的還是前二者。”
毛澤東說:“此外,還有一條經驗。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防禦者勝利,進攻者失敗。第一次大戰中,德國軍隊在西邊打到巴黎,在東邊幾乎打到彼得格勒,但是結果進攻者還是失敗了。第二次大戰中的進攻者,德國、意大利、日本也都失敗了。而防禦的一方取得了勝利,雖然在防禦這一方麵的一些國家被戰爭削弱了,例如英國、法國。”
毛澤東結論性地說:“不應該再打大戰,應該長期和平。再打大戰的結果,是對侵略者不利的。”
尼赫魯似乎有不同意見,他認可人是戰爭勝敗的最後的決定因素,同時從另外一個角度分析戰爭的後果,那就是戰爭給人本身造成的影響。戰爭可以使人覺醒,最終獲得解放,但戰爭也可能把人類變得殘酷,變得墮落。如果戰爭消滅了有知識和有訓練的人,那麼一切都得從頭做起,人類將麵臨巨大的倒退。尼赫魯推想,第三次大戰會使全世界處於混亂時期。
毛澤東回答說,“原子彈不僅會毀滅人,而且會毀滅物質,但是,是否許多國家就會沒有政府呢?不會的。隻要有人存在,總是會有政府的。一個政府被摧毀了,另一個政府又會起來。人類總是要找出路的,剩下來的人也是會求生的。還應該估計到,現在的人比過去的人有很大的變化,他們要求解放和獨立的覺悟已經大大提高,這在無論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包括美國在內。”
尼赫魯提出自己的預測:“終有一天,世界的調整都用協議來完成。”
毛澤東機敏地回答:“在世界調整以前,(從現在起)十年之內沒有戰爭可能嗎?”
尼赫魯堅持他的看法:“終有一天,人們會承認,戰爭如果爆發,會把雙方都毀掉,誰也打不起戰爭。不過我並不能提出任何擔保。”
毛澤東回應說:“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和文化計劃都要停止。這就會使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推遲。但是把中國全都毀滅,炸到海底去,是有困難的,中國人是會永遠存在的。印度也是這樣。幾千萬年前有一種大動物叫恐龍,他在冰河時代就消滅了。但是後來又出現了別的動物,最後出現了人類。”
毛澤東最後總結說,“歸根究底,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來防止戰爭,爭取持久的和平。”
毛澤東全麵地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戰爭的看法和態度,向尼赫魯表明,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絕不害怕戰爭。如果再打大戰,隻能使美國的統治範圍縮小。用原子彈把中國全都毀滅是有困難的,中國人是會永遠存在的。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來防止戰爭,爭取世界持久和平。
會見在友好的氣氛中結束。會見後,毛澤東主席舉行盛大宴會歡迎尼赫魯,賓主又共祝友誼,企盼和平。
中國對外交往的政策是和平和合作
在尼赫魯訪華期間,周恩來總理非常繁忙。他於10月19日、20日、21日、26日同尼赫魯進行了四次會談,又陪同尼赫魯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在19日的會談中,他向尼赫魯介紹了台灣問題,他說:“國民黨在台灣海峽進行騷擾性、破壞性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提出我們的正當主張,這就是不能容許破壞我們的海上交通,切斷我們的對外貿易,不能容許‘中立化’和‘國際共管’等等。”他說:“我們是有準備的,不允許侵犯。我們對台灣采取行動是內政問題,而美國采取行動是幹涉我國內政。如果美軍從台灣撤走,問題的症結就解決了;如果把反對美國侵略的鬥爭停下來,就等於承認現狀,使美國侵占台灣合法化。在國際事務中,第一,中國對外交往的政策是和平和合作,它是不排斥任何國家的,包括美國在內,隻要這些國家也有同樣的願望。第二,我們不能容忍任何欺侮,如果有人要挑釁和欺侮,我們一定抵抗。第三,我們絕不主動挑釁,我們無意挑起世界大戰。我們一方麵要解放台灣,收複沿海島嶼,另一方麵,我們采取任何行動都會特別注意。”他還談到了聯合國問題,他說:“在聯合國中恢複中國的合法地位,這是一個無需爭論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在目前隻要美國反對,我們是進不去的,但是這個問題也可以考驗已經承認中國的國家是否敢於表示態度。如果美國願意和平共處,我們不拒絕,否則我們就孤立美國。所謂孤立,並不是侵犯和傷害美國,而是使美國戰爭政策孤立,而不是孤立美國人民。”在20日的會談中,尼赫魯談到了亞非會議問題,周恩來表示說:“我們支持印尼總理創議的亞非會議,支持尼赫魯總理對亞非會議的讚助,我們願意參加這個會議。因為這個會議是為亞非和平和世界和平努力的。”周恩來上述談話,主要是批評美國,但也向尼赫魯表明,誰都不能幹涉中國內政,誰都不能用聯合國問題對中國施加壓力;同時也表示,中國要加強同亞非國家和人民的團結,努力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
周恩來不僅同尼赫魯坦誠深入地交談,還安排尼赫魯參觀北京的名勝古跡。10月21日上午,周恩來委派中國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中國駐印度大使袁仲賢等陪同尼赫魯參觀了天壇、雍和宮、故宮。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古柏參天,殿閣錯落,莊嚴肅穆,宏闊深邃。尼赫魯父女對回音壁很感興趣,他們分別在東西方試驗回音。祈年殿高大雄偉,風格獨特,圓形白石台基,雕花白石欄杆,覆蓋深藍色琉璃瓦的圓形大殿,層層縮小,頂端是巨大的瑬金寶頂,這使他們感到新奇,尼赫魯拉著他的女兒拍照。21日晚,周恩來陪同尼赫魯觀看了有京劇大師梅蘭芳參加演出的歌舞京劇晚會。周恩來還親自陪同尼赫魯參觀,他們驅車來到了北京西南房山境內的千年古刹雲居寺。雲居寺建於隋代,以後曆代重修。隋大業年間(605-618年),靜琬法師發願在石板上刻經,其後曆代弟子相繼,直到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8年),延續達千年之久,總共刻出經板15122方,其中佛經14620方,共刻佛經1025種。這裏的石經之多,為全球之冠。雲居寺群山環抱,鬆柏蒼勁,翠竹茂密,溪水潺湲,風景秀麗。尼赫魯遊興很高,看到層層疊疊的石經,十分羨慕。他讚歎地說:“這麼多石經,少有,少見。”並半開玩笑地試探地對周恩來說:“您能不能換給我們?我們一定珍貴地保存起來!”周恩來機敏地問道:“怎麼換呀?”尼赫魯說:“您這石經有多重,我可以用等量的黃金來換呀。”周恩來笑著回答:“等量的黃金?您可真下本兒呀。我實話告訴您,黃金有價,我這石經可無價呀。”印度朋友聽後,連連稱讚:“中國的朋友了不起!了不起!”尼赫魯喜歡這裏的山水林木,讚歎這裏的古刹石經。這裏疏落的村莊,淳樸的農民,盤桓的山路,也都留在了尼赫魯的記憶裏。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在同周恩來總理會談和去東北參觀之後,10月26日下午,尼赫魯一行來到中南海勤政殿,向毛澤東和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陳雲等中國領導人辭行。這裏是尼赫魯與毛澤東首次見麵的地方,如今又成了他們分別的場所。尼赫魯感慨良多。他說:“在這裏我結識了許多朋友,也得到了很大的友情。”他深情地表示:雖然要走了,但是可以說,已經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中國了。
學識淵博的毛澤東,引用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的詩句為尼赫魯送行,他說:“大約兩千多年前,中國的一個詩人屈原曾有兩句詩:‘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尼赫魯非常欣賞毛澤東所吟誦的詩句,認為太適合中印之間的友誼了。他說:“主席剛才引用的兩句詩,不僅適用於個人,而且適用於國與國之間。我們兩國經過了很長時期以後,又相遇了,因此第二句詩特別適用。”
毛澤東說:“印度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聽袁仲賢大使說,印度南部的人民在農業方麵精耕細作,把一切可利用的土地都利用了,這有點像我們成都附近的情況。印度的每一個好消息都使我們高興。印度好了,對世界是有利的。”
毛澤東說:“我們兩國的外交是很容易辦的,不需要吵架。朋友之間有時也有分歧,有時也吵架,甚至吵到麵紅耳赤。但是這種吵架,和我們同杜勒斯的吵架,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