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懇切地說,“尼赫魯總理這次來訪,一定會看出來,中國是很需要朋友的。我們是一個新中國,雖然號稱大國,但是力量還弱。在我們麵前站著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美國。美國隻要有機會,總是要整我們,因此我們需要朋友。”“我想印度也是需要朋友的。這一點可以從我們幾次會談,從過去幾年我們的合作,從周總理訪問印度時受到的歡迎和進行的懇談看得出來。”
毛澤東表示支持尼赫魯提出來的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的建議:“尼赫魯總理主張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並且表示希望讚成和平的國家日益增多。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是一個很好的口號,我們讚成。為此目的,就需要去除一些足已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因素。中印簽訂了關於西藏的協定,這是有利於消除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因素的。我們共同宣布了五項原則,這也是很好的。華僑問題也應該適當地解決,免得有些國家說我們要利用華僑搗亂。”
毛澤東還說:“凡是足以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問題,我們都要來解決,這就能達到五項原則中的平等互利。合作不能對任何一方有害,否則就不能持久,一定會破裂。不論是朋友之間、國與國之間或是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合作,都是如此。合作一定要有利,否則誰還幹呢?”
賓主談著談著不覺過了一個半小時,尼赫魯一行起身告別,他們要去南京、上海訪問。
尼赫魯一邊向主人揮手,一邊回顧幾天來的情景。當他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生活在友誼、款待和熱情中了。來京前,在廣州和武漢,中國地方領導人非常隆重地歡迎他。抵達北京,周恩來總理等黨、政、軍許多高級領導人和各民主黨派、各群眾團體負責人以及北京市各界人士組成龐大的歡迎隊伍,前往機場迎接。沿途是幾十萬人的歡迎人群,鮮花似海,彩帶如虹。幾乎所有在北京的省部級以上的領導人都在不同場合參與了尼赫魯總理訪華的接待工作。毛澤東主席四次會見尼赫魯,周恩來總理四次與尼赫魯會談,並舉行盛大的歡迎宴會。尼赫魯一行參加了首都人民歡迎尼赫魯總理訪華大會,遊覽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參觀了中國東北的工業基地和農業合作社。中國人民的熱情令人感動,中國文化的燦爛令人讚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使人羨慕,中國人民所選擇的發展道路引人思索。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就共同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的廣泛的深入的交流和探討,令尼赫魯終生難忘。中國領導人坦蕩的胸懷,獨到的見解,謙虛的態度,幽默的談吐,給尼赫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尼赫魯“感動極了”,他“認為這種熱烈歡迎另外一個國家來的訪問者的表現,是具有象征意義的”。
10月26日,尼赫魯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對各國記者說,“和平是我們想要在我們各自的國家裏取得進展的根本基礎。因此,和平不僅是我們的虔誠的願望,而且是一種絕對的必需品。”他說,“我們兩國都在從事提高千百萬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他們都成為自由和繁榮的充分享有者這樣一個偉大事業。”“在有些方麵,我們的問題是相同的,我們所必須正視的條件也是相似的。因此,我們可以互相學習很多東西。”他說,“我希望兩國之間的聯係在許多方麵發展起來。”“在今天的世界上,對任何國家來說,閉關自守都是不適宜的”。“各國之間的障礙應當消除,以便自由的交往能夠進行”。“我謹向中國人民致意,並祝福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優厚招待,我表示最深切的謝意,這個政府的、受人民愛戴的領袖毛主席是一個有著偉大成就的曆史人物。”他說,“印度當然極為渴望和平得到維持和鞏固,中國也渴望那樣,因此人們可以在許多方麵進行合作,以促其實現。”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好極了”,問題是實施這五項原則的問題。
在北京機場,飛機就要起飛了。尼赫魯神采奕奕,與到機場送行的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作最後的告別。他是那樣的激動,以致講話時聲音都有些顫抖。他說,“我現在就要離開了,我懷著良好的記憶和我對你們的謝意而離開這裏。我將牢記不忘這一切。我相信這不是一件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偉大的國家更加接近。我相信印度人民非常感激你們對於作為他們代表的我,所給予的光榮。我非常感謝中國政府和人民,我願再一次向他們表示感謝。”
飛機在跑道上滑行一段後,漸漸離開地麵,直衝雲天,飛向古老的天竺。
曆史的插曲
尼赫魯這次訪華,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是唯一的一次訪華。這次訪華對尼赫魯產生了深刻影響。在訪問中,他目睹了積貧積弱的中國正在迅速發展。回國以後,他“自1947年以來第一次談到印度建立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同年11月,按照尼赫魯指示而成立的國民發展會議,根據尼赫魯的意圖,提出了一個“完全不是教條主義意義上的社會主義藍圖”。同年12月,人民院據此通過了有關經濟發展政策的決議:“我們的經濟政策的目標應是建立一個‘社會主義類型的社會’。”1955年1月,國大黨第七十屆年會也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決議”。
通過尼赫魯這次訪華,中印關係進入了最佳時期。然而好景不長,事隔幾年中印就兵戎相見了。
尼赫魯出身於印度的婆羅門種姓,是印度的名門望族。他自幼受到婆羅門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熏陶,同印度大資產階級有著密切的聯係。他一方麵有反抗帝國主義的思想,另一方麵又有進行擴張的霸權主義野心。早在30年代,他便在其《自傳》中提出了建立大印度聯邦的設想:“我個人對於未來遠景的看法是這樣: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邦,其中包括中國和印度、緬甸和錫蘭、阿富汗和其他國家。”印度獨立後,他想繼承英國在南亞和西藏的衣缽,對中國領土懷有野心。
新中國成立初期,印度對中國采取兩麵政策。一方麵對中國表示友好,一方麵又企圖策動“西藏獨立”、侵吞中國領土。50年代初,印度企圖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1950年10-11月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政府連續三次照會中國政府,對中國進軍西藏表示“驚異與遺憾”,並認為“這是可悲歎的”,誣蔑我“侵略”西藏,稱中國的行動將影響聯合國對中國席位問題的討論,將引起國際緊張局勢,導向世界大戰,希望中國政府和平談判以調整“西藏在中國宗主權範圍內的自治的合法要求”,並威脅說:“除非中國命令其軍隊停止向西藏推進,印度政府不再勸告西藏代表團前去北京。”印度政府竟然支援藏軍軍火,幫助調動藏軍前往昌都前線阻止解放軍進藏,又派人在前線設立電台收集情報,阻止西藏代表進北京與中國中央政府談判。印度政府長期慫恿、支持達賴集團的分裂、叛亂活動,西藏叛亂的指揮中心就在印度的噶倫堡,尼赫魯親自到穆索裏會見逃亡的達賴。印度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了約12.5萬平方公裏的領土要求,其麵積相當於中國福建省的大小。從50年代起,印度就逐步蠶食中國領土,1954年在中印邊界東段地區,“麥克馬洪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約9萬平方公裏的中國領土上,建立“東北邊境特區”,並且越過邊界線,在中國境內設立很多哨所。中國一再忍讓,它卻在美國和蘇聯的慫恿、支持下步步進逼。1962年,尼赫魯認為對中國使用武力的“適宜時機”到了,印度在中印邊界部署大批兵力,10月20日向中國軍隊發動全麵進攻。中國忍無可忍,終於在1962年10月、11月被迫進行了自衛反擊,印度軍隊一敗塗地。中國在全部收複失地的情況下,將軍隊悉數撤回至1959年實際控製線後20公裏。在尼赫魯大肆反華的時候,毛澤東仍然強調“尼赫魯是朋友,不是敵人”,中國政府多次提出通過和平談判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建議,但均被尼赫魯斷然拒絕。印軍敗北,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使尼赫魯的地位發生動搖,“目空一切、脾氣暴躁、高傲自負”的尼赫魯在巨大的壓力下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1964年5月27日撒手人寰。同日,周恩來總理致電印度總統薩瓦帕利·拉達克裏希南吊唁,並且說:“盡管我們兩國之間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但這種不幸的情況終究隻是暫時的。我深信,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必將在和平共處立項原則的基礎上得到恢複和發展。”第二天,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前往印度駐華使館,吊唁尼赫魯逝世,並向尼赫魯遺像獻了花圈。
中印兩國之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中印邊境戰爭這隻是曆史長河中一個短短的插曲。曆史總是會向前發展的,道路雖然曲折,但前景總是光明的。這正如中國宋朝詩人陸遊所說:“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