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會談是從歐洲一體化問題開始的。希思首先告訴毛澤東,英國在經過全民公決之後,決定繼續留在共同市場之內。強調為這次公決,他作了40多次演說,並向英國人民強調,毛澤東主席和中國人民都很重視歐洲一體化。
毛澤東用中文解釋,說Unity即一體化,亦作聯合、團結解。
希思接著把話題引向歐洲安全問題,強調歐洲的聯合十分重要,特別是在蘇聯繼續奉行擴張主義政策時。
毛澤東問:(你們)不是開了赫爾辛基會議嗎?
希思回答說:這次會議實際上更有利於蘇聯,而不是西方。而且蘇聯是否會履行其義務,我們還要看。
毛澤東詢問希思,如何看待當今的國際局勢?
希思認為:美國從東南亞退出後,其地位更加鞏固了。
歐洲人同時也更加懂得蘇聯的目的了。我們看到蘇聯在不斷地擴充軍力。我們曾擔心會爆發另一場中東戰爭。強調西方的問題主要在經濟方麵,由於通貨膨脹和石油漲價,由於失業,導致了西方社會的動蕩不安。
而毛澤東則更關注軍事上的安全。他對希思說,要打仗,我勸歐洲人挖洞。
希思承認:我們在這方麵做得不如中國人好。
毛澤東隨後向客人介紹曾對中國革命戰爭行之有效的遊擊戰爭的經驗,並向希思表示:如果還有什麼人要來,我們還是這個辦法,讓它來。毛澤東的話實際上是向西方也間接向蘇聯暗示,中國已經做好了打仗的準備。這時期毛主席根據國際局勢的變化,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
毛澤東還是有所擔心地向希思表示,有人說赫爾辛基就是慕尼黑。意思是說,西方可能會對蘇聯妥協,犧牲中國利益。
希思強調說:不是。
毛澤東指出:現在全世界都怕蘇聯。認為俄國人惹不得。它既威脅你們,也威脅我們。
確實,從60年代末以來,蘇聯在全球采取一種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在中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還在東北珍寶島和新疆鐵列克提地區挑起軍事衝突,所有這些都引起毛澤東的警惕和深思,從而對當時的蘇聯產生一種極大的不信任感。也正是由於當時的國際環境,中國的領導人也就把蘇聯視為中國的主要威脅。
希思評論說,蘇聯的擴張政策是製度上的因素,再加上俄國人性格上的因素。
毛澤東對此也一針見血地說:凶,不講道理。這也是它的弱點。凡是有真本領的,都不會表現那麼凶。並進一步指出,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都是守勢。而蘇聯是攻勢。它采取攻勢,就埋伏著失敗。
應當講,毛澤東的確是一位偉大的戰略預言家,蘇聯在90年代解體,確實不是一日之“禍”,不是偶然的,它包括自赫魯曉夫以來蘇聯領導層在戰略上的失策這一重要因素。
毛澤東在關注蘇聯的動向的同時,也十分關注美國的戰略走向,關注歐美同盟關係的發展。特別關心一旦發動世界戰爭,美國會采取什麼戰略。雙方還饒有興趣地為此進行了一番討論。
毛澤東詢問希思,一旦在歐洲爆發戰爭,美國會保護歐洲嗎?
希思強調:會的。美國對於保護歐洲這一點是堅決的。
毛澤東則表示,我是懷疑。真要打起來,它會要跑,跑回去,不幹涉,然後再回來。
希思認為:如果那樣的話,回來也沒有東西了。
毛澤東指出,(美國)會保護英國。並補充說,美國會收縮到英國。
希思還是認為,如果美國走了,那對歐洲會很不好,對中國也會很不好。
毛澤東還特別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慘痛教訓。
希思表示:我們不想讓敦刻爾克重演。希思還希望毛澤東能夠說服基辛格博士認識歐洲的重要性。
會見結束,當希思再次向主人誇讚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時,毛澤東則不以為然地說:吹牛皮,你不要相信!並十分認真地表示,中國現在還很窮。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很成功的
希思先生是英國和歐洲卓越的政治家。曾於1965—1975年期間擔任英國保守黨領袖、於1970—1974年任英國首相的希思爵士,是迄今為止在英國下院擔任議員時間最長的人,被尊稱為“議會之父”,是英國政壇的“長青樹”。自1974年57歲首次訪華後,他同中國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1974—2000年間,希思25次訪華,曾同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副總理和江澤民主席等中國許多領導人親切會見,走訪過中國的很多地方。在希思先生擔任首相期間,中英兩國交換了大使,建立了完全的外交關係,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兩國關係在各方麵的發展,在野後多年來一直致力於中英友好工作。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名見證人,希思高度評價中國20多年來所取得的巨大變化。他強調說:“我對中國的印象既來自同中國領導人的談話,也來自我在訪問中親眼看到的事實。”在與中國駐英國記者的談話時,他又深情地回憶起1974年同已故毛澤東主席的第一次會麵,當時在座的有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副總理。談話的內容很廣泛,主要是毛主席講,周總理偶爾插上一兩句話。希思說,毛主席希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他感到毛主席當時在這方麵非常信任和倚重周恩來總理。18個月後1975年9月希思再次訪華,又一次會見了毛澤東主席,這是在毛澤東逝世前不久。他同毛澤東談及他在訪問期間看到中國經濟形勢的改善。毛澤東對他說,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時間太少了。“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久,鄧小平曾會見希思。希思回憶道,鄧小平所關心的是發展。他的首要目標是實現工業的現代化,振興中國的教育事業。並且,他們還討論了香港的未來。希思說,從那時起的20年來中國發生了顯著的、驚人的變化,中國的改革是很成功的。它為中國帶來了很多投資,以及現代工業、技術和機械。在訪問中,他對中國工、農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我最近訪問北京時看到了高速公路、賓館和寫字樓,還有很多公寓和住宅。人們穿著自己喜歡的衣服,這使他們顯得更通人情。北京看上去是一個可愛的城市,與1974年首次訪華時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最近的這次中國之行中,希思還訪問了香港,會見了很多老朋友。他說,香港的回歸在政治上很平穩。它雖然麵臨東南亞金融危機引起的問題,但是香港特區政府決心堅持港幣不貶值,香港經濟沒有被金融投機搞垮。希思對此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希思強調:我們希望英中兩國之間有著良好的關係。香港問題的解決為這一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良好的英中關係將使雙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