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不妨放下架子,甘心從基礎幹起。
維斯卡亞公司是美國本世紀80年代最為著名的機械製造公司,其產品銷往全世界,並代表著當今重型機械製造業的最高水平。許多人畢業後到該公司求職遭拒絕,原因很簡單,該公司的高技術人員爆滿,不再需要各種高技術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誌的求職者閃爍著誘人的光環。
詹姆斯和許多人的命運一樣,在該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測試會上被拒絕申請,其實這時的用人測試會已經是徒有虛名了。詹姆斯並沒有死心,他發誓一定要進入維斯卡亞重型機械製造公司。於是他采取了一個特殊的策略——假裝自己一無所長。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為該公司無償提供勞動力,請求公司分派給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計任何報酬來完成。公司起初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但考慮到不用任何花費,也用不著操心,於是便分派他去打掃車間裏的廢鐵屑。一年來,詹姆斯勤勤懇懇地重複著這種簡單但是勞累的工作。為了糊口,下班後他還要去酒吧打工。這樣雖然得到老板及工人們的好感,但是仍然沒有一個人提到錄用他的問題。
1990年初,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回,理由均是產品質量有問題,為此公司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公司董事會為了挽救頹勢,緊急召開會議商議解決,當會議進行一大半卻尚未見眉目時,詹姆斯闖入會議室,提出要直接見總經理。在會上,詹姆斯把對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就工程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這個設計非常先進,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機械的優點,同時克服了已出現的弊病。總經理及董事會的董事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他的背景以及現狀。詹姆斯麵對公司的最高決策者們,將自己的意圖和盤托出,經董事會舉手表決,詹姆斯當即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
原來,詹姆斯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特點,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一一作了詳細記錄,發現了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搞設計,做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為最後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礎。
比別人更賣力地工作
無論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必須為實現它幹得比其他人更多——如果你把工作安排成一種樂趣,那它就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獎賞幾乎都是給那些比別人幹得多的人。你投入時間並不能保證你就會成功,但如果你不投入,結果就更可想而知。
現在一個人10年換6次工作都很常見。但1966年的華爾街完全不像現在這樣。那時的人並不跳來跳去,人們常常把自己的一生和某個公司聯係在一起。
從布隆伯格被所羅門公司錄用的那一刻起,他就認為自己是一個“所羅門”人了。許多大公司貪求與眾不同的門第、風格、語音和常春藤聯校的教育背景,而所羅門更看重業績,鼓勵實幹,容忍異議,對博士生和中學輟學生一視同仁,布隆伯格感到很適應,他覺得那正是適合他的地方。
那時的職員都接受雇主的保護,這是因為,在那時的華爾街,重要的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當時的布隆伯格認為:如果你能進入一個投資銀行公司——對不是創始家族的繼承人來說,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你會把它看成是終生的職業。你會一直幹下去,最終成為一名合夥人,然後在年紀很大時死在一次商務會議當中。
布隆伯格說:“我永遠熱愛我的工作並投入大量時間,這有助於我的成功。我真的為那些不喜歡自己工作的人感到惋惜。他們在工作中掙紮,這麼不快活,最終業績很少,這樣他們就更憎惡他們的職業。在這短短的一生中有太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去做,平日不喜歡早起就幹不過來。”
布隆伯格每天早上到班,除了老板比利·所羅門,比其他人都早。如果比利要借個火兒或是談體育比賽,因為隻有布隆伯格在交易室,所以比利就跟他聊。
布隆伯格26歲時成了高級合夥人的好朋友。除了高級主管約翰·古弗蘭德,布隆伯格常是最晚下班的。如果約翰需要有人給大客戶們打個工作電話,或是聽他抱怨那些已經回家的人,隻有布隆伯格在他身邊。布隆伯格可以不花錢搭他的車回家,他可是公司裏的二號人物。
布隆伯格認識到:“使我自己無所不在並不是個苦差事——我喜歡這麼做。當然了,跟那些掌權的人保持一種親密的工作關係也不大可能有損我的事業。我從來不理解為什麼其他人不這麼做——使公司離不開他。”
他在研究生院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間的那個夏天為馬薩諸塞州劍橋鎮哈佛廣場的一個小房地產公司工作,他就是早來晚走的。學生們到城裏來就是為了找一個9月份可以搬進去的地方。他們總是急三火四的,想盡快回去度假。
布隆伯格早晨6點30分去上班。到7點30分或8點的時候,所有來劍橋的可能租房的人已經給公司打電話,跟接電話的人訂好看房時間了。他當然就是惟一一個來這麼早接電話的人,那些給這個公司幹活的成年“專職”們(他隻是“暑期打工仔”)在9點30分才開始工作。於是,每天當一個接一個的人進辦公室找布隆伯格先生時,他們坐在那裏感到很奇怪。
伍迪·艾倫曾說過:80%的生活是僅僅在露麵而已。布隆伯格非常讚賞這句話。他說:“你永遠不可能完全控製你身在何處。你不能選擇開始事業時的優勢,你當然更不能選擇你的基因智力水平。但是你卻能控製自己工作的勤奮程度,我相信某地有某人可以不努力工作就聰明地取得成功並維持下去,但我從未遇見過他(她)。你工作得越多,你做得就越好,就是那麼簡單。我總是比其他人做得多。”
當然,布隆伯格並沒有因為工作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他說:“我不記得曾因工作太緊或我太專注工作而耽誤了晚上或周末的娛樂。我跟所有女孩們的約會、我去滑雪、跑步和參加聚會比別人都多。我隻是保證12個小時投入工作,12個小時去娛樂——每天如此。你努力得越多,你就擁有越多的生活。”
麵對一個前景暗淡的角色
即使幹著似乎是徒勞無益的事情,也應該盡力而為。這樣,你才可能不錯過每個機會,在平凡的工作中脫穎而出。
幾十年前,帕特·奧布瑞恩在紐約參加一出名叫《向上,向上》的話劇演出。其中一場是詢問某件事情的場麵。一開始,是帕特與兩個怒氣衝衝的人爭執不休的表演,他們是一個通過電話和他爭吵,一個是在他桌子邊和他爭吵。
這出劇得到了各種不同的評論。後來他們劇團移到一個小劇院去演出,削減了薪水,希望演出能夠進行下去,但是前景暗淡。
很多夜晚,帕特都為他所扮演的角色發愁。後來他決定稀裏糊塗對付了事,何苦為沒有前途的事情賣大力氣呢?
可是,不知怎麼的,上學時老師說過的一句話出現在他的腦海裏:“無論幹什麼事,都要盡力而為。”
於是,在每一次演出時,他都全力投入到這場戲中。每次演完這場戲,他都是滿身大汗。有時,自己也覺得這樣幹很愚蠢。幾個月後,有一天,帕特突然接到了自稱代表霍華德·休斯的人打來的電話說:“休斯先生打算把《扉頁》拍成電影,他想邀請你參加。”
後來,這部電影的導演把這件事的原委告訴了帕特:他和他的一夥朋友訪問紐約時,搞到了幾張轟動一時的戲劇的門票,可最後還是缺一張。於是休斯就穿過馬路,來看對麵劇院裏演出的《向上,向上》。
“有一場戲的確打動了我,”休斯說,“就是你在桌子邊和別人爭吵的那一幕。”結果他推薦帕特在《扉頁》裏相似的一場戲中扮演了一個角色。這就是帕特的電影生涯的開端。
3.不必追求每個人的滿意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人們注意的是一棵大樹還是一株小草?是一朵盛開的鮮花還是一棵小草?在茫茫人海中,你是想做鮮花、大樹,還是小草呢?
讓你的個性鮮明起來!
孔子被尊為聖人,聖人講中庸,普通人更希望講中庸。但中庸是一門極深的學問,可謂人生的最高境界。大多數人窮其一生,學到的也隻是中庸二字的皮毛。因為把握不好中庸的度,中庸都是變形的中庸。一些講中庸的人,也扭曲了自己的人格。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畫家想畫一幅人見人愛的作品。畫好後,他決定拿到市場上檢驗檢驗。於是,他把畫掛在市場,並在畫的旁邊放上一支筆,寫明“請在你認為不完美的地方做個標記”。
一天後,畫家取回了畫。天呀,畫上到處都是標記。畫家失望極了,原來自己的畫就這個水平呀!但畫家轉念一想,不至於呀,自己好歹也是個專業畫家,不會差到這個程度。
於是,畫家決定再換另一種方法試試。
第二天,畫家又描摹了同一幅畫,然後掛在市場上,並寫明“請在你認為最滿意的地方做個標記”。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看完畫,畫家笑了。原來,畫上也塗滿了標記,在原來不滿意的地方,也被人做了最滿意的標記。
畫家明白了,不論什麼事,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一人一個眼光,一人一個看法,讓一部分人滿意就足以欣慰了。在生活中,被每一個人喜愛是何等的幸福,於是有人戴上麵具,夾著尾巴做人;有人為了明哲保身少惹麻煩而做和事佬;有人害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反複,於是做人的原則是這個不能得罪,那個又不能處得太近,把中庸奉為人生處世的上策。
講中庸,人生也許少了一些磨難,但沒有性格的人是可悲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心中沒有原則,沒有信念,在自私之心的驅使下,中庸者雖然不會以勢力的強弱作為同盟的對象,但總會對勢力強的一方露出諂媚的微笑。中庸之道,卻不時背道而馳。
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的第一年,血氣方剛,敢作敢當,初生牛犢不怕虎,他給自己定的座右銘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第二年,他把座右銘改成“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第三年,他的座右銘換成了“河裏的卵石——隨波逐流”。
環境影響人,但做人必須有原則,外在的表現是一種形式,內心必須固守自己的尊嚴。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逢迎什麼。
有能力的人才有性格;
有自信的人才有性格;
有性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有性格是造就輝煌人生的前提。
不要總是對工作壓力感到憂慮
在生活中,不要總是對壓力感到憂慮。古語曾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等說法,講的就是事情往往到了壓力的關頭才有轉機,當事者才不得不冷靜下來,絞盡腦汁去思考轉危為安的方法。壓力常常激發人的靈感。人們在正確認識壓力的同時,還應該感謝壓力所賜予的其他東西——激發人的潛能的力量。
茱莉·赫爾是一個超越壓力而發揮潛能的典型。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十幾年前,她突然發現自己失業了。她已離婚,而且沒有固定收入。加之,她既未受過正式教育,又沒有謀生技能,危機降臨到茱莉的頭上。更可憐的是,在決定試著創業後,她卻選錯了從商時機,所有的努力都付諸東流,境遇山以前更悲慘。
可是她卻不因此放棄希望。在湊足旅費,帶著兩個女兒回到故鄉——夏威夷後,有一天,她去市場選購夏威夷罩袍,發現這些服裝隻有一種尺碼,同時花色非常呆板,缺少變化。這大量的服裝是由當地的染織廠製造的,樣式千篇一律,做工粗糙,一點也不適合特殊的場合穿著。
危機中的茱莉馬上意識到這一發現的價值,她決定改良這種產品,滿足人們的多樣需求。
雖然當時她的朋友對她的想法提出了警告,但她充滿自信,以僅有的100美元資金開始在家裏為別人改縫她設計的衣服。
由於她改縫的衣服美觀、實用且有特殊的風格,因而立即受到了當地的歡迎,茱莉的生意也就越做越大。
後來,茱莉的服裝賣到了美國本上,公司也不斷擴大。茱莉在壓力中產生的靈感不但從危機中挽救了她,而且還促成了她的成功。
要想永遠保住飯碗就要不斷開拓進取
事業從開創到發展到穩定,都是一個“動”的過程。即便在相對穩定的階段,也需要發展來穩定。在事業有成之時,仍不忘開拓進取,是成功的關鍵。即便事業發展壯大了,要想永遠保住飯碗,就得為自己多創造機會,就要不斷開拓進取。
孤兒托馬斯,12歲那年,瞞了真實年齡,在一家藥房的冷飲櫃當了售貨員。待經理得知托馬斯還不到16歲時,當即將他解雇了。因為店裏使用童工,是不合法的。托馬斯的養父知道後,氣得臉色發青,怒斥道:“你永遠也保不住你的飯碗!”
這段遭遇每每在托馬斯的腦海中閃現,都激勵他賣力幹活謀生。
在他35歲時,托馬斯已經完全在社會上站穩了腳,在事業上作出成就,成為一個百萬富翁。他從事的是飯店餐館業,從社會大眾口中賺取自己應得的利潤。
1969年,托馬斯開辦了自己的第一家“聞滿老式漢堡包餐館”。他選用新鮮的牛肉,每天做出新鮮的牛肉餅,出售時直接從爐子裏拿出熱騰騰香噴噴的漢堡包。當時別家餐館都是把事先烤熟的漢堡包塗上芥末和番茄沙司,包在紙裏置於熱燈下烘著保溫。因此,托馬斯的漢堡包特別受人歡迎。光顧托馬斯餐館的顧客們還可以根據自己愛好選擇各種調味品,並選購這裏獨有的專門為孩子們製作的漢堡包。
新的經營方式和食品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深受社會歡迎的“聞滿老式漢堡包餐館”適時應勢,如雨後春筍般地到處出現。據統計,其迅猛的勢頭令相當多的同行業者側目而視。平均不到3天,托馬斯就增開一家新餐館。很快,托馬斯的餐館遍布美國;走向海外。8年後他擁有了1000家餐館,而發展並沒有停滯,又3年之後,托馬斯興高采烈地為他的第2000家餐館剪了彩。
始終如一的工作態度
請記住:你分內的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必須由你做,即使到了世界末日,該你做的事你也絕不能逃脫,隻有這樣,機會才能真正屬於你。
通用公司要裁員,名單公布,有內勤部辦公室的艾麗和密娜達。公司規定一個月後離崗。那天,大夥兒看她倆都小心翼翼,更不敢和她們多說一句話。因為,她倆的眼圈都紅紅的。這事攤到誰身上都難以接受。
第二天上班,這是艾麗和密娜達在通用公司的最後一個月。艾麗的情緒仍很激動,誰跟她說話,她都“銃銃”的,像灌了一肚子的火藥,逮著誰就向誰開火。裁員名單是老總定的,跟其他人沒關係,甚至跟內勤部都沒關係。艾麗也知道,可心裏憋氣得很,又不敢找老總去發泄,隻好找杯子、文件夾、抽屜撒氣。“砰砰”、“咚咚”,大夥兒的心被她提上來又摔下去,空氣都快凝固了。
艾麗仍舊不能出氣,又去找主任訴冤,找同事哭訴:“憑什麼把我裁掉?我幹得好好的……”眼珠一轉,滾下淚來。
旁邊的人心裏酸酸的,恨不得一時衝動讓自己替下艾麗。自然,辦公室訂盒飯、傳送文件、收發信件,原來屬艾麗做的,現在都無人過問。
不久聽說,艾麗找了一些人到老總那說情,好像都是重量級的人物,艾麗著實高興了幾天。不久又聽說,這次“一刀切”誰也通融不了。艾麗再次受到打擊,氣憤憤的,異樣的目光在每個人的臉上刮來刮去。許多人開始怕她,都躲著她。
艾麗原來很討人喜歡,但後來,她人未走,大家卻有點討厭她了。
密娜達也很討人喜歡。同事們早已習慣了這樣對她:“密娜達,快把這個打一下,快點兒!”“密娜達,快把這個傳出去!”密娜達總是連聲答應,手指像她的舌頭一樣靈巧。
裁員名單公布後,密娜達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上班也無精打采,可打開電腦,拉開鍵盤,她就和以往一樣開始幹開了。密娜達見大夥兒不好意思再吩咐她做什麼,使特地跟大家打招呼,主動攬活。她說:“是福跑不了,是禍躲不過,反正是這樣了,不如幹好最後一個月,以後想幹恐怕都沒機會了。”密娜達心裏漸漸平靜了,仍然勤快地打字複印,隨叫隨到,堅守在她的崗位上。
一個月滿,艾麗如期下崗,而密娜達卻被從裁員名單中刪除,留了下來。
主任當眾傳達了老板的話:“密娜達的崗位,誰也無可替代;密娜達這樣的員工,公司永遠不會嫌多!”
4.連續加班後更要精神飽滿
我時常看到一些出入寫字樓的人,他們一臉倦容,走起路來無精打采的樣子,讓人一看就知道他是那種開夜車、連續加班的人。這樣的人盡管辛辛苦苦做了事,可能並不能贏得老板的滿意。一般來說,老板不喜歡那些提不起精神的人,不管你是出於何種原因。
在現代職場打拚,不可避免地碰到加班加點的事。加班,一直被作為一種美德受到讚揚,因為一說到某某員工工作表現好時,總是說:“某某放棄休息時間,連續加班加點地工作,不僅沒有絲毫怨言,而且還能精神飽滿地繼續工作……”
有一個姓張的秘書,因為工作多,日間常常完不成任務,所以連續加班是常有的事。但越加班,工作越是繁重,他的精神反而越來越好,幹得也越來越出色。於是,老板的讚賞也多了。
在一次會議上,老板當著大家的麵表揚了這個秘書:“小張這個人很有活力,幹起什麼事情來都有精神,我們幹工作就要有一股樂觀向上的勁頭兒……”
無疑,小張連續加班依然充滿活力贏得了老板的好感,這對他的未來發展是很有利的。員工加班後仍保持精神飽滿,讓老板看了覺得精神振奮,耳目一新,他一定會因此而對你報以樂觀的看法,對你做好工作充滿信心。
精神飽滿是一個員工的金字招牌,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一個整天提不起精神的人打交道,沒有哪一個老板願意提拔一個精神萎靡不振、牢騷滿腹的員工。
現在是崇尚隻問結果,不問過程的年代。在老板眼裏,不管你是不是加了班,他隻問結果,他要看到的是員工永遠精神飽滿,能把事情做好。
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工作,不但可以提升你的工作業績,而且還可以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良好的精神狀態是你責任心和上進心的外在表現,這正是老板期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