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學會自我消解,即通過自我勸慰、自我開導、自我調適,使自己冷靜下來,把問題想通、想透,這是克服抱怨心理最好的辦法。女人之所以會產生抱怨,固然與身邊的不公正現象有關,但也與一個人的思想修養和認知方式有關。想一想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是否對頭,是否隻從個人意願出發;想一想自己考慮問題是否全麵,有沒有偏激;想一想還有沒有比抱怨更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被生活中的瑣事侵擾。有些女性朋友的抱怨常常來自生活中的瑣碎之事,凡事過於較真兒,斤斤計較,常常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對於這些瑣碎之事,女人還是置之不理為佳。一位哲人說得好:如果你被瘋狗咬了,難道非要把侵犯你的瘋狗也反咬一口麼?所以,女人遇事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這樣才能生活得更加理智,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抱怨和牢騷。
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失之已,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會選擇生活的道路,時刻把握命運的主動權。
麵對現實生活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女人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我們不能像裁判員、檢察官那樣居高臨下地評判、抨擊和指責別人,而應當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幹的精神和勇氣來。
6.學會感恩,懂得關愛
如果每個女人都能夠懷著一顆感恩之心麵對生活,那麼即使處於最困厄的環境裏,我們也能看到沙漠中的綠洲,從而懷著更美好的希望去迎接未來。
如果世界是一間小屋,關愛就是屋裏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關愛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盞航燈。享受關愛是一種心靈的愉悅,關心別人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有了關愛,生活將變得豐富多彩。關心他人,善於理解他人的處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用我們坦誠的心,真心的愛去理解、支持別人,用實際行動去關心幫助別人。
每個女人都渴望幸福、真愛,那就應該首先學會去關愛他人。得到他人的關心是一種幸福,關心他人更是一種福報。關心他人,必須出於真誠。不僅付出關心的人應該如此,接受關心的人也理應如此。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關愛是一條雙向道,當事人雙方都會受益。
現實中,常常有些女人麵對幸福的生活迷失了自己,總覺得自己付出的太多,獲得的太少,甚至對生活充滿怨恨,這是不對的。
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有時甚至要遭遇失敗和挫折。在危難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巔峰……最終,你戰勝了苦難,到達了幸福的彼岸。對此,你難道不心存感激嗎?
生活中,值得我們感恩的人和事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真的應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這個世界,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一天清晨,在一個平凡而貧困的家庭裏,早晨的陽光如利箭般穿透了薄薄的窗紗,射到了牆上。家裏的小男孩早就醒了,但他沒有做聲——他不願意驚醒疲倦的父母,因為他們還在沉沉地酣睡。
其實,父母也早就醒了,隻不過他們不願麵對兒子那雙失望的眼睛。因為那天是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感恩節。可是,他們沒有能力準備任何節日的禮物與膳食。
丈夫想:如果能放下臉皮,去當地慈善團體聯係一下,或許能分到一隻火雞過節。但他做不到這一點。唉,怎麼辦呢?
幾個小時後,夫妻倆終於硬著頭皮起床了。丈夫沒有好心情,妻子當然也是唉聲歎氣的。生活太貧困了,他們又覺得去行乞很可憐。感恩節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
就在一家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時,突然響起了一陣敲門聲。男孩跑去開門。門外站著一個高大的男子,他滿臉笑容,手裏提著齊全的節日膳食,火雞、罐頭,應有盡有。一家人驚訝地看著他。那人說:“這些東西是一位知道你們有需要的人要我送來的,他希望你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關懷並深愛著你們。”
丈夫極力推辭這份禮物,但來人卻說:“不要推辭了,我隻不過是個送貨的而已。”他麵帶微笑,將籃子挎在了小男孩的臂彎裏,並輕輕地說:“祝你們感恩節快樂!”然後轉身走了。
刹那間,小男孩的心裏油然升起了一種莫可名狀的神奇感受。這件發生在他童年時的“小事”,後來竟然影響了他的一生,並注定使他成了一個樂於助人的人。
轉眼他18歲了。盡管他收入微薄,但他仍然堅持在感恩節那天買很多食物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又一個感恩節來了,扮成送貨員的大男孩出現在了一戶人家的門口。開門的是一位西班牙籍的婦女,她有6個孩子,然而丈夫卻拋棄了他們。眼下,她和孩子們正在遭受著斷炊之苦。
男孩說:“我是來送貨的,女士。”之後,他拿出了豐盛的節日大餐和禮物。女人驚呆了,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而她身後的孩子們則頓時爆發出了歡快的喊聲……
女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用蹩腳的英語感動地說:“哦,你一定是上帝派來的……”年輕人靦腆地說:“不,我隻是個送貨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來這些東西的。他讓我告訴你們,希望你們一家人都過個快樂的感恩節,也希望你們知道,有人在默默地愛著你們。今後你們若是有能力,就請同樣將這樣的禮物轉送給其他需要的人。”
回想自己年少時的種種經曆,沒想到它們竟成為自己走向坦途的導引,指引他用一生的時間去幫助別人。童年時的那個送貨人,深刻地改變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他覺得,傳播愛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幾年後,這個年輕人終於成為美國總統的特別顧問。他就是全球著名的心理勵誌專家、成功學權威——安東尼·羅賓。
人生就如同一個容器,當這個容器被注滿水時,它就會流淌。也許你會說,可惜我的容器從來沒人來注入一點水。沒錯,羅賓有幸在童年時親身感受到了這種神奇的力量,他由此具有了完備的人格,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幸運,遇到過那個“敲門的男子”,但是,難道我們生命中就真的沒有可以感恩的人嗎?比如賜予你生命的那兩個重要的人,難道不值得你去感恩嗎?那個曾和你產生美麗愛情的人,不值得你去感恩嗎?那個與你牽手走完人生的人不值得你去感恩嗎?那些在你有困難時幫助你的朋友,難道也不值得你去感恩嗎?世上有太多的人,他們對你的付出,遠比“敲門的男子”多得多,你難道不能感受到嗎?
感恩,有時候就像一場永遠也不會間斷的接力賽。接棒的人是幸福的,而遞棒的人更是樂在其中。一種行為,多人受益!唯有每個人都願意成為遞棒的下一個人,那麼每個人都能成為心中充滿愛的人,這個世界也將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感謝生活中有那麼多的美好,值得我們感恩地活著。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獲得過別人的幫助,接受過他人的恩惠。可是,我們是否用心記住了這些,並因此多了一份感恩之情呢?其實,如果每個女人都能夠懷著一顆感恩之心麵對生活,那麼即使處於最困厄的環境裏,我們也能看到沙漠中的綠洲,從而懷著更美好的希望去迎接未來。感恩之心,也是一粒美好的種子,如果我們不僅懂得收藏,還懂得適時播種,那麼就能給他人帶來愛和快樂,並因此挽救或是改變他們的情感世界。
一天,修道院的大門被叫開了,看門人巴拉甘驚喜地看到,旁邊果園的一個果農為他送來了一大串晶瑩剔透的葡萄。
果農對他說:“兄弟,我送給你這串葡萄,感謝你在我每次來修道院時對我的關照。”看門人對如此情意濃厚的禮物表示非常感謝,並表示,修道院的人會很高興地享用這串葡萄的。果農高興地離開了修道院。
看門人把葡萄洗淨,得意地望著它。忽然,他想起修道院裏的一個人最近生病了,什麼也不想吃,就決定把這串看起來非常漂亮的葡萄送給他,讓他開開胃:“他多麼需要營養啊!”
於是,看門人就把這串葡萄送到虛弱的病人床前。病人睜開雙眼驚喜地看著葡萄,看門人對他說:“馬蒂亞斯,有人給我送來了這串葡萄,但是我知道你什麼都不想吃,也許它能給你帶來食欲。”馬蒂亞斯從心裏感激他,對他說,他將永遠記住他,即使有一天死了,也會在天堂裏感謝他。
看門人拿來一個大盤子,把葡萄放在上麵,讓病人享用。然後,他又回去繼續工作了。病人拿起葡萄,又想起應該把它送給對自己傾注了大量心血、整日整夜照顧自己的護士,以慰藉自己的靈魂。
病人喊來護士,護士以為病人出了什麼問題,迅速趕到他的床前。但是病人對護士說:“埃斯特萬,看門人惦記著我的病,給我送來了這串葡萄,讓我品嚐。但是現在我吃了它可能會傷胃,我想還是送給你吃吧,你對我一直很不錯。”護士堅持讓病人吃,但是越堅持,病人越是拒絕。護士不得已隻好把葡萄帶走了,並感謝病人送給他如此誘人的禮物。護士邊走邊想,這串葡萄應該送給兢兢業業為大家服務的廚師。於是,護士來到廚房,找到了廚師埃納文圖拉,對他說:“你的心靈像這串葡萄一樣晶瑩剔透,那麼這串美麗的葡萄就送給你吧。”廚師接受了護士的好意,然後又把葡萄送給了為大家操勞的修道院院長。
就這樣,這串葡萄在整個修道院裏傳來傳去,最後又重新回到了看門人手中。看門人驚奇得不知所措,他覺得不能再讓葡萄兜圈子了。於是他不再遲疑,開始吃起葡萄來,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吃過如此甜美的葡萄。
其實,人們傳遞的豈止是一串甜美的葡萄呢?應該更是一顆感恩的心,一份人與人之間心靈的嗬護與關愛吧!有了這份關愛與感恩之心,不論風雨,也不論幹戈,你都會從中收獲到快樂、感動與不可戰勝的勇氣!也正因為有了這份愛與感恩之心,我們的社會才顯得更有溫情。
如果女人時時能以一顆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界,你會發現世界其實很精彩!好人終有好報,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試著做個懂得感恩之人吧,用感恩的目光去尋找你生活中的溫情,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你將收獲完美的人生。
7.不求回報,但問付出
忘記感恩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得到別人的感恩,那麼多半是自尋煩惱。女人尋求快樂的重要途徑是不要奢求他人感恩,並在付出過程中享受施予的快樂。
感恩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道德。然而,女人常常為來自一個陌路人的點滴幫助而感激不盡,卻無視朝夕相處的老板的種種恩惠和工作中的種種機遇。這種心態總是讓她們輕視工作,並把公司、同事對自己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還時常牢騷滿腹、抱怨不止,也就更談不上恪守職責了。
每一份工作或每一個工作環境都無法盡善盡美,但每一份工作中都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資源,如失敗的沮喪、自我成長的喜悅、溫馨的工作夥伴、值得感謝的客戶等等,這些都是獲得成功必須學習的感受和必須具備的財富。如果女人能每天懷著感恩的心情去工作,在工作中始終牢記“擁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的道理,你一定會收獲很多。
感恩的心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當女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無任何權利要求別人時,就會對周圍的點滴關懷或任何工作機遇都懷抱強烈的感恩之情。為了竭力回報這個美好的世界,她們會竭盡全力做好手中的工作,努力與周圍的人快樂相處。感恩既是一種良好的心態,又是一種奉獻精神,當你以一種感恩不圖報的心情工作時,你會工作得更愉快,更出色。
真正的感恩應該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感激,而不是為了某種目的、迎合他人而表現出的虛情假意。與溜須拍馬不同,感恩是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不求回報的。時常懷有感恩的心情,你會變得更謙和、可敬且高尚。每天都用幾分鍾時間,為自己能有幸擁有眼前的這份工作而感恩,為自己能進這樣一家公司而感恩。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對的,不論你遭遇多麼惡劣的情況,都要心懷感激之情。
對工作心懷感激並不僅僅有利於公司和老板。“感激能帶來更多值得感激的事情”,這是宇宙中的一條永恒的法則。請相信,努力工作一定會帶來更多更好的工作機會和成功機會。除此之外,對於個人來說,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種深刻的感受,能夠增強個人的魅力,開啟神奇的力量之門,發掘出無窮的智能。感恩也像其他受人歡迎的特質一樣,是一種習慣和態度。
坦然接受別人的恩賜是人類的天性,因而女人不必奢求他人的感激。誠心誠意地為他人付出,並不計回報,如此,你才能收獲快樂幸福的人生。
忘記感恩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得到別人的感恩,那麼多半是自尋煩惱。
一位獨居在紐約的婦人總是一天到晚地抱怨自己孤獨,沒有一個親戚願意接近她,而這也不能全怪他們。每當有人去看望她時,她會花幾個鍾頭喋喋不休地告訴你,她侄兒小的時候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好的。她跟他們在一起住了許多年,甚至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商學院。直到她結婚前,他們一直住在她家。
這些侄子回來看望她了嗎?噢!有的!有時候!完全是出於禮貌,或者說是義務性的。那些侄子都非常害怕回去看她,因為一想到要坐幾個小時聽她的那些陳詞濫調、無休無止的埋怨與自憐,他們就覺得很頭疼。當這位婦人發現威逼利誘也無法叫她的侄子們回來看她時,她就使出了最後一個絕招——心髒病發作。
這心髒病是裝出來的嗎?當然不是,醫生也說她的心髒相當神經質,常常心悸。可是醫生也束手無策,因為她的問題是情緒性的。
這位婦人需要的是關愛與注意,但是她更需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遠也得不到感激或尊敬,因為她認為這是應得的,她要求別人毫無條件地給她這些。
有多少女人像她一樣,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因為害怕孤獨,因為被人疏忽而生病。她們渴望被愛,但是,世界上真正能得到愛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求,相反,還要不求回報地付出。
女人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是否會感恩的念頭,隻享受付出的快樂。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士比亞劇中的主人翁李爾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痛噬人心。”
可是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為人子女者又怎麼會知道感恩呢?忘記感恩本是人的天性,它像隨地生長的雜草。感恩則有如玫瑰,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
如果子女們不知感恩,應該怪誰?也許該怪的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不教導他們向別人表示感謝,又怎麼能期望他們來謝我們?
一位住在芝加哥的男士,在一家紙盒工廠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過40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婦,她說服他向別人借錢送她前夫的兩個兒子上大學。他的周薪得用來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繳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樣拚命幹了四年,而且從不抱怨。
但是,對於他的辛勤付出,有人感謝他嗎?沒有,他太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那兩個兒子更是一樣。他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點兒也不覺得自己對繼父有任何的虧欠,甚至連一聲感謝的話都沒有。
這能怪誰呢?怪這兩個兒子嗎?也許!可是這位母親不是更不應該嗎?她認為這兩個年輕的生命不應該有這種義務的負擔,她不要自己的兒子由“負債”開始他們的人生。因此她從沒想到過要說:“繼父資助你們念大學,多好的人啊!”相反,她的態度卻是,“噢!那是他起碼該做到的。”
她以為沒有加給兩個兒子任何負擔,可是實際上,她讓他們產生了一種危險的想法,認為這個世界有義務讓他們活下去。後來果然其中一位男孩想向老板“借”點錢,結果身陷囹圄。
女人要想有感恩的子女,必須先讓自己成為感恩的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在孩子麵前,千萬不要詆毀別人的善意,千萬別說:“看看表妹送的聖誕禮物,都是她自己做的,連一毛錢也舍不得花!”這種反應對我們可能是件小事,但是孩子們卻聽進去了。因此,我們最好這麼說:“表妹準備這份聖誕禮物,一定花費了不少時間!她真好!我們得寫信謝謝她。”這樣,我們的子女在無意中也會養成讚賞和感激的習慣了。
施舍圖報就失去施恩的意義和價值。給別人一點好處,就天天惦念著別人的回報,這種施恩就是別有用心。施別人一點恩,就覺得自己了不起,是活菩薩大救星,以一種救世主的心態對受施者居高臨下、盛氣淩人。這種傲氣與嗟來之食又有何異,一味要挾他人報恩與綁架他人又有何不同?施恩者有強烈的要求和目的,這種恩就淡如水、輕如毛,那將是受恩者的苦難和魔咒。
所以,女人尋求快樂的唯一途徑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並在付出過程中享受施予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