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開發孩子的潛能(1 / 3)

第二章開發孩子的潛能

1、星星之火點燃孩子的潛能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1  每個孩子都有潛能,但是家長們在慣性的撫養方式下忽略了這一點。常青藤潛能教育重在對孩子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開發並培養他們的內在潛能。  美國人類潛能開發專家葛蘭·道門說:“每一個正常的嬰兒在其出生的時候都具有莎士比亞、莫紮特、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天才的潛能,關鍵是後天能否把這種種潛能開發出來。聰明和愚笨同是環境的產物。”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講,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巨大的潛能,在生命成長過程中,由於某些方麵的不足,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自卑情結。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他在念書時,認為自己完全缺乏數學才能,毫無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考試經常不及格。後來偶爾發生的一件事,讓他的潛能迸發出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連老師也不會做的數學難題,這次成功改變了他對數學的態度,找到了數學天才的感覺。結果他成了學校裏的數學尖子。  愛迪生曾被一個小學教師判定為“最愚蠢的學生”,可是他的母親卻認為他是一個“天才”,最後他成了世界著名的發明大王。  孩子的潛能需要星星之火的點燃。  給孩子足夠的麵子,孩子就會自信,推掉壓在無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讓孩子的潛能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這樣一來,所有學習障礙在孩子巨大的潛能麵前,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一個人的智能和品格,基本上在5歲左右開始定型,換言之,幼齡階段的兒童,得到的教育或啟迪與成年後的智慧和行為有很大關係。很多事實都能夠證明,一個人的本領是從小培養起來的。  因此,鼓勵孩子前進,一定要有目的性,並伴隨著親情,正是基於如此的關懷和好意,才會有如此的期盼。如果孩子能體會到家長的愛與關懷,不但有助於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更能發揮鼓勵的最大效用。  鼓勵孩子要善於抓住時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很多時候,機會都是轉瞬即逝的,所以,千萬不要當馬後炮,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及時抓住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乘勝前進!  研究表明,鼓勵給孩子所帶來的喜悅程度,往往因為層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下麵就是一些可以使鼓勵發揮最佳效果的大好時機。注意:父母不能毫無理由憑空地鼓勵孩子。  1.在孩子說話的過程中進行鼓勵  這是非常重要的時機,也是非常容易抓住的機會。孩子說話往往會出現錯誤或鬧笑話,而不少的家長對孩子往往采取嘲笑和尋開心的態度。  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思考過程或語言的使用出現錯誤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能嘲笑。  調查發現,遇到這種情況,不少家長經常會說這樣的話:“怎麼啦?怎麼連這個都不懂?”“簡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腦好不好!”作為父母,希望你千萬不要隨口說出這樣的話,對成人來說,這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可是對孩子來說,所引起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  如果家長按照成人的思維習慣和知識水平去否定孩子的想法,那麼,由於否定而產生的挫折感往往會使孩子再也不肯繼續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發言和回答問題。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截斷了孩子繼續學習的道路,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應該采用比較婉轉的方法,比如說:“你的想法,我還不太明白。你是否再想一想,想清楚一點再告訴我,好嗎?”並且還可以為孩子提供思考的角度。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對“什麼是對的”還模糊不清的時候,家長要避免馬上使用嘉許和激勵的詞語,應該先仔細傾聽孩子的發言內容,這樣才有助於了解孩子的想法。因為隨意的表態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  2.鼓勵孩子的愛好  對孩子進行鼓勵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他們知識或行為上的良好表現可以獲得鼓勵之外,家長還可利用孩子在休息、遊戲或出神發呆的時候,走到他們旁邊,用手拍拍他們,以表達一種關愛的意思,這也是對孩子的鼓勵。  每個人都有過因為勝任某事而愉快的心理感受,也都有因為遇到困難而不知所措的經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是一樣。一般來說,一個人在某個方麵有所專長就不錯了,不要希望孩子是全才。事實證明,這種想法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在活動方麵的強項,對孩子的強項加以鼓勵。  如果孩子對自己喜歡的運動,不但表現好,而且很投入,那麼家長應當把握機會,以一種明確清晰的方式給以鼓勵。同時,如果能對孩子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予以正麵的肯定,其效果往往是很好的。這種鼓勵往往會使孩子在練習過程中更加努力,從而激發孩子前進的動力。  3.在孩子勞動中鼓勵  一般來說,孩子都有幫家長做家務的想法。隻要他們賣力、認真,就應該得到父母的鼓勵。比如說,當父母走過正在掃地的孩子身旁,盡管慷慨地說:“這麼幹淨,走起來真舒服。”“辛苦你啦。”  研究發現,鼓勵的詞語不管多麼簡短,孩子們都會感到無比的快樂。特別值得提醒的是,在這種場合,父母的鼓勵一定要保持某種程度的理性,千萬不要把話說得抑揚頓挫,過於感情化,隻要出自內心,孩子就會感覺到。  4.在別人麵前多鼓勵孩子  單獨鼓勵和在很多人麵前鼓勵,在一般人麵前或在孩子敬仰的人麵前鼓勵,對孩子所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孩子獲得的喜悅是隨著激勵層麵的擴展而擴大的。家長要善於利用這一點,在別人麵前多多鼓勵孩子。  當然我們要特別提醒的是:在當眾鼓勵孩子時,家長的情緒不要過於激動,語氣也不要太激昂,更不要嘮叨個沒完或反複重敘。也就是說,要特別避免內容貧乏而誇張的言辭,這樣孩子不但不會感到喜悅,反而產生厭煩,產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記住一句話:鼓勵需要真誠,真誠是一種很大的力量!

2、發現孩子的潛能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2  開發孩子的潛能第一步重在鑒別。常青藤教育提供了一種便捷、實用的鑒別方式。  每個孩子從出生就攜帶遺傳基因決定的天賦潛能,如何鑒別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麵有潛能特質呢?常青藤盟校之一,美國康涅狄州耶魯大學的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致力研究一種“多方麵”的測驗,這種測驗考慮到孩子的多方麵才能,他認為如果你的孩子具有以下大部分情況,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有可能具有某一方麵的天賦。  (1)善於記憶詩歌和富有情趣的電視中的台詞;  (2)很少迷路——尤其是女孩;  (3)能注意到別人情緒的各種變化;  (4)經常問像“這件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之類的話;  (5)動作協調優雅;  (6)能很好地按調子唱歌;  (7)經常問雷鳴、閃電、下雨等宇宙間的問題;  (8)你改用了講述故事時常用的一個詞時,他會糾正你;  (9)學習係鞋帶、穿襪、騎自行車很快,且不費力;  (10)喜歡扮演角色、編故事,且演得、編得蠻像樣;  (11)乘車的時候會說,“去年冬天奶奶帶我來過這地方”;  (12)愛聽不同的樂器演奏,並能根據音色講出樂器名稱;  (13)擅長畫地圖、繪物體;  (14)好模仿各種表情和各種體育動作;  (15)按規格、顏色收藏玩具;  (16)善於表達做某件事的感受,如“這樣做我很高興”;  (17)很會講故事;  (18)喜歡評論各種聲音;  (19)與某生人見麵時會說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明爸爸的樣子”之類的話;  (20)能準確地說出他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如上情形的話,他可能已顯露出出色的潛能和才華。反映其能力和才華的具體對應如下:  語言潛能——1、8、17;  邏輯思維潛能——4、7、15;  創造想象潛能——2、11、13;  運動潛能——5、9、14;  自省領悟潛能——10、16、20;  觀察領悟潛能——3、10、19。  當然以上隻是通過直觀的方法觀察孩子的部分天賦潛能,也僅僅能給你起到參考作用。

3、天才的失敗來自父母的極度催逼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3  開發孩子的潛能不能急功近利,通過苛刻的方式逼迫孩子,隻能適得其反。  常青藤精英教育認為:對孩子的過度催逼,往往耽誤了孩子的良性發展。許多知名人士在成年後都說過,他們年幼時曾受到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終生的創傷。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的父親在他少兒時期就無情地催逼穆勒,不允許他有假日,唯恐打破他天天刻苦學習的習慣,也不給他絲毫的自由,事無巨細都對他嚴加管束,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終生都感到有心理障礙。在自傳裏,他痛心疾首地回憶了受父親壓製的情景:  一有錯誤就得立即糾正。開始討論時,父親往往采用輕鬆愉快的交談式口吻,一旦出現數學錯誤,這種口吻便會戛然而止。繼而這位和藹可親的慈父就一下子變成了血腥的複仇者。  卡爾·馮·路德維希也是一個著名而悲慘的例子。卡爾是一個學業天賦極高的孩子,但因為父親不停地催逼他,一心想使他過早地功成名就,結果他半途而廢了。父親親自教兒子高等數學,強迫他在醒著的每一分鍾都得學習。父親反對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體育、遊戲以及對大自然的探索對他來說無足輕重。卡爾8歲時父親就讓他上大學水平的數學課程,9歲時他就學習微積分並嚐試寫劇本了。他不斷跳級,僅用3年時間就修完大學課程,11歲大學畢業。他主修數學,大學的教授們預言卡爾會成為一名世界級數學家。  然而,開始的輝煌瞬間轉為暗淡。卡爾上研究生院的一年後,對數學全然失去興趣,隨即轉入法律學院,但很快也對法律失去了興趣。最後他從事辦事員工作,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承擔責任。  因此說,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實施了錯誤的教育法,不要說稟賦一般的孩子了,就是擁有高超稟賦的孩子也會被扼殺掉。  中國有如此之多的“少年班”,這些孩子被認為天資聰穎、百裏挑一,結果在嚴格的訓練之後,他們並沒有真正成為舉世矚目的學術明星或科研人才。反複做題,不僅消磨了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使知識在他們麵前變成了可怕的刑罰而喪失本然的多彩麵目。在北京一流高校裏麵,目前還有許多奧賽特招的學生,許多人大學四年沉迷網絡遊戲當中,隨隨便便混個文憑。盡管他們依然擁有超人天賦,盡管他們一旦遭遇開除的危險就立刻埋頭苦讀三天去應付考試,盡管超群智力使他們能夠在考試時超出一般考生,但他們的人生,已經滑向了碌碌無為的一邊,永遠不可能攀登真正的人生高峰。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4、語言是潛能開發的基石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4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開發孩子的潛能,最基礎最有效的方式便是盡早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不過如果不能完善地教孩子語言,便會阻礙他們大腦的發展。  摒棄了對孩子的極度催逼,又想盡可能地開發孩子的潛能,這兩點是否矛盾呢?常青藤諸多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隻要找對了方法,就可以兩者兼顧。那麼,應該怎樣做才能盡早發揮孩子的能力呢?  斯特娜夫人是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畢業於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學。在著名的哲學家詹姆斯博士的影響下,她閱讀卡爾·威特的《卡爾·威特的教育》,深受影響,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她的教育思想中,要想盡早發揮孩子的能力,就應該重視兒童的語言教育。  她認為,語言教育是早期教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嬰兒天生就對聲音敏感,所以很早就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是非常容易的。斯特娜夫人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她講話,雖然女兒聽不懂,但她還是堅持把女兒當做懂事的孩子,對她說話的時候總是采用完整規範的語言。她不像大多數母親那樣喜歡對孩子說不完整的話,這與卡爾·威特父親的觀點相同。她認為對孩子說不完整的語言是害孩子,孩子現在學會了這種不完整的語言,以後為了糾正過來還得學第二套詞彙。他們長大之後甚至發音不準,這對孩子才能的發展真是太不利了。  塔夫脫大學的巴爾博士也曾經說過:“人的一生再沒有比嬰兒期更為重要的時期了。在這一時期,我們一定要千方百計地使孩子的身體得到良好的營養以利於其成長。可是,當我們提出應該努力開發孩子的大腦時,人們卻常常不知從何入手。其實所謂的‘開發孩子大腦’,就是指盡早開始對孩子進行語言教育。但很多人並沒有正確意識到這一點。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如果不盡早教孩子語言,孩子的思維就會受到限製,他們的大腦也就不能很好地發展。在孩子6歲以前的這段時間裏,我們如果能加緊教他們準確、完整的語言,這個孩子各方麵的發展就一定很快,甚至是其他孩子難以超越的。”  很多人都曾經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但他們在說話時語法和發音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問題,這其實是幼年教育遺留下來的。對此斯特娜夫人在她的書《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中寫道:  從女兒剛生下來起,我就用輕柔的聲音對她說話,雖然她不懂,但我還是堅持使用準確而優美的英語,我不會對女兒說任何不完整的語言,但這並不代表俗語教育不重要,因為有時候確實隻有俗語才能幫助表達某些內容。同時,隨著人們生活的不斷發展,新的觀念也在不斷派生,表達新概念的俗語也應運而生,誰也不希望落後於這個時代,所以俗語的學習也是必要的。但我永遠不會教給孩子不完整的語言,正如巴爾博士所言,教一歲的嬰兒拚音並不困難,所以我們沒有必要教嬰兒說些不完整的句子。維尼夫雷特未滿一歲時,我的一位朋友對她說:“維尼夫雷特,我可以逗逗你的汪汪嗎?”  我的女兒糾正他說:“不能叫汪汪,是狗。”這位朋友對此感到很驚訝。  斯特娜夫人從女兒不會說話開始,就成天抱著她在屋裏走動,給她看屋裏的東西,同時用清晰、緩慢的聲調念這些物品的名字給她聽,如椅子、書櫥等等。使用這種方法教育的結果是剛滿一周歲的維尼夫雷特很多話都會說,人們對此嘖嘖稱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看到許多小大人,感覺他們比同齡的孩子成熟聰明很多。但實際上,我們所謂的“小大人”,並不是他們從小心智就如何地成熟,而是因為使用了成人的語言,而在說話時顯得成熟。使用成人語這一點,對於孩子確立自我意識來說格外重要。從小使用標準的成人語,能夠更早地幫助孩子擺脫幼稚無知的狀態,從語言表達進而在社會身份上使自己相比同齡人更為成熟。慢慢地,孩子會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確實比同齡人更能夠清晰地、完善地表達複雜的意思。  斯特娜夫人認為,對嬰兒的語言教育將影響這個孩子一生的語言發展,所以母親非常注意發音的準確,她對女兒說話總是采用精選的詞句,並嚴格使用正確的語法。實際上在語言教學中,文法並不那麼重要(據說英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斯賓塞活到60歲時都沒有學過文法),所以斯特娜夫人在女兒8歲前從未教過她文法。  孩子都喜歡說個不休,他們常常自言自語地把某個單詞翻來覆去地講著玩,所以教孩子語言應當采用聽和說的方式。斯特娜夫人有效地利用了孩子這種特點,她用精選的詞句把孩子能理解的那些有趣故事組成短文,講給女兒聽,並讓她記住。女兒記住以後總喜歡高興地複述。然後,斯特娜夫人又把這些短文翻譯成各種外語教給女兒,女兒總是學得很快。  斯特娜夫人認為1~5歲是人一生中最有效的語言學習期。她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讓她背誦《埃涅阿斯紀》,這部拉丁文巨著奠定了女兒良好的拉丁語基礎。斯特娜夫人從不讓女兒去學很多門外語,她認為女兒應該首先學好英語,因為英語是母語,也是女兒學習其他語言的基礎。有的語言專家認為小孩子有能力同時學習兩三國語言,但斯特娜夫人擔心這樣做會讓小孩子對語言學習產生反感,以至於最後連一門語言都學不好。  在中國,英語教育已經被提上了兒童教育的日程。在中國的外語教育中,學習外語,就必須要多記單詞。但是想要多記,卻往往勞而無功,很快就忘掉了。可是,目前從小學到大學教育,更偏重於“記”而少“用”。記憶專家告訴我們,一個單詞隻有在各種語境中出現26遍,我們才能夠完全記住。可想而知,如果我們僅僅是在單詞本、字典這樣單一的語境中去記憶,而沒有在各個語境中看見單詞,是不可能徹底記住的。很簡單,要想多記單詞,還是應該多讀有趣的書,在輕鬆的閱讀中去記住書上的單詞。同樣的道理,為了豐富孩子的詞彙,一味采取填鴨式的硬塞,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適得其反。  中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域的語音語調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於是,對孩子的語言教育還存在一個方言的問題。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更好,喜歡從小讓孩子們說普通話,而扔掉方言。但實際上,方言有助於孩子與學校同學打成一片,並對家鄉、家人產生依戀感。試想在中國,一個從外地搬來的插班生,有沒有可能遭到本地孩子的取笑、圍攻乃至孤立?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許多案例:外地打工仔為了融入本地文化,反複模仿本地人說話的腔調。可見,語言隔膜,往往是社群隔膜的一個重要因素。當前的中國,許多孩子都麵臨著“交往困境”,適當使用方言或許可以緩解這種交往上的隔膜感,使他們融入社群當中。當然,方言不可作為母語,而方言的使用應當以不影響母語(官方書麵語)的準確表達為底限。

5、最早出現的音樂天賦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5  常青藤教育研究成果顯示:孩子不僅很早就能表現出極強的音樂天賦,而且音樂教育法有助於孩子理解力和表達力的提高。  多元智能理論的創始人,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他的早期著作《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曾經說過:“在個體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賦當中,音樂天賦是最早出現的。”著名音樂教育家、體態律動學的創始人達爾克羅斯更是堅信:“所有的人在音樂上都是有天賦的。”當代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同樣認為,音樂性在每個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樂才能高低取決於內在的音樂性有沒有被充分地發掘出來。我們身邊的無數事實也充分證明了人的音樂能力,尤其是早期兒童音樂能力的普遍存在。兒童對音樂的領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現能力都明顯超過成人。  約翰·費爾阿本德博士是美國早期兒童音樂舞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美柯達伊學會主席。他的音樂教學法在美國有著廣泛的影響,是美國兒童音樂教育的學術帶頭人。  博士認為,音樂能力是一種習得的能力,所以音樂教育應該盡可能早地開始。他舉例說,柯達伊曾經認為兒童應該在出生前9個月開始學習音樂。已有研究表明,在缺少音樂教育的環境下,學生記憶和辨別兩個先後出現的旋律的能力在5~6歲間大幅下降,6~9歲下降的幅度逐漸減緩,9~18歲間幾乎不再變化(即使在這期間學習音樂較多,也不會有什麼變化)。而在音樂教育條件較好的環境下,上述能力在5~6歲間會有較大的上升,以後逐年上升幅度遞減。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在兒童7歲前,將他的音樂潛能發展至最大。當然,這時的音樂教育不是傳輸知識,比如讀譜、演奏樂器、講解音樂曆史知識,這些是兒童7歲後的學習內容。這一時期,家長或教師應該將兒童存放音樂的“器皿”塑成好的形狀、盡可能地大,以裝入更多的音樂材料。這可以通過讓兒童聽、理解不同的歌、不同的音樂,了解不同的身體動作來實現,即感受在先。  無獨有偶,卡爾·威特正是用這種感受性的方式開發兒子的聽力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如此講述道:  為了使兒子形成音樂的觀念,我為兒子買來能發出樂譜上七個音的小鍾,分別拴上紅、橙、黃、綠、青、藍、紫色的發帶,給它們分別起名叫紅色鍾、橙色鍾、黃色鍾等。每當兒子在喂奶前醒來,我就敲這些鍾給他聽,並把鍾慢慢地左右移動,吸引他的注意力。兒子還不到6個月時,就能按我說的名稱——青色鍾、紫色鍾等準確地敲了。我以為,這是同時形成聲音和顏色觀念的有效方法。  一旦孩子脫離了幼兒期,老卡爾就發明了一種“音樂捉迷藏”的遊戲。這個音樂捉迷藏既可以鍛煉孩子觀察周遭世界的洞察力,還可以提高孩子對音樂的敏感。老卡爾藏起某個物件,讓孩子去找。孩子在找的過程中,老卡爾彈奏著鋼琴。音樂隨著孩子與物品之間的距離而改變。一旦孩子遠離了藏物品的正確地點,老卡爾就彈奏恐怖、緊張的音樂;一旦孩子接近了勝利,老卡爾就彈奏輕快、歡樂的音樂。將音樂教育與孩子的空間感培養結合起來,不失為既現代又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有意思的是,孩子再大一點,就對演奏樂器產生了興趣。於是老卡爾專門找了教師教小威特小提琴。小威特除了敲擊木琴之外,很快學會了提琴和吉他,從而在音樂方麵達到了相當的水準。最後,小威特甚至可以和自己的老師一起同台演出帕格尼尼的樂曲,獲得了極大的歡迎。  有意思的是,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先驅塞德爾茲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與卡爾·威特不謀而合。通常人們總以為讓孩子學習音樂僅僅是為了使他們多一種愛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時光,而在塞德爾茲看來,學習音樂正是孩子智力開發的有效手段。  小塞德爾茲之所以那麼小就能讀書寫字,並對詞彙的意義有準確的理解,這在某種程度上都歸功於音樂,塞德爾茲用一個真實的例子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爾茲學習一係列的形容詞,當她講到“快樂、興奮、幸福”這些詞時,小塞德爾茲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覺得這幾個詞都差不多,在多次講解之後仍然不能領會它們之間的區別。這時,妻子拿起了吉他。她輕鬆地彈奏了一連串音符,並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你明白了嗎?這就是快樂的感覺。快樂是一個形容詞,快樂就像在一弦上彈奏出來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後對小塞德爾茲說道。“原來是這樣,”小塞德爾茲似乎明白了一些,“那麼,興奮和幸福又是什麼樣的呢?”於是,妻子又以極快的速度演奏了幾段和弦,並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樂曲。“這個和聲就是興奮的感覺,而二弦和三弦上的這幾個音就是幸福。”妻子一邊演奏一邊對小塞德爾茲說道。這時,小塞德爾茲的眼中充滿興奮的目光:“媽媽,我明白這幾個詞的意思了。”說著,他從母親的手中搶過了吉他並有力地彈奏了幾個和聲,“我現在很興奮。”  從此以後,小塞德爾茲在對詞彙意義的把握上顯得輕鬆起來。他不僅能夠準確地掌握形容詞的意義,還能夠把它們用音樂表現出來。如果小塞德爾茲算是優秀教育的受益者,那麼音樂教育,則是他整個早期教育乃至智力開發的基石。  如果條件允許,孩子應該盡可能早地開始音樂。早於或等於5歲,是學習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等樂器的最佳時機。  另一個問題,就是入門要正。參加一個較為正規的學習班,尋找一位技術過硬而又具有幼教經驗的音樂教師,是極為關鍵的因素。督促孩子按時完成練習任務,也是家長應該做到的。當然,這並不是做好音樂教育的全部。  中國當下的兒童音樂教育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參與性。我們反觀中國語境,上麵兩個案例最大的困難之處在於可操作性。試論,誰家父母有能力教孩子彈鋼琴或者吉他?有人會說,有閑暇、又有能力的城市白領或職工,畢竟比不上這些“遊手好閑”的外國人。然而,幼兒教育畢竟茲事體大。如果我們無法做到像老卡爾、塞德爾茲這樣“教”孩子音樂,我們至少可以做到和孩子一起“學”音樂。  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音樂、欣賞音樂甚至討論音樂,不僅是音樂教育,同時也是一項加固親情紐帶的重要活動。有的成功人士回憶起童年,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和父母一同安靜地閱讀或者欣賞音樂的場景。同時,父母的參與能夠讓早期音樂教育枯燥的部分變得可以忍受。當孩子不理解教師的話時,父母在家中的指導對於理解力偏低的孩子來說,也是頗有幫助的。  常青藤教育專家認為:早期音樂教育應該符合如下原則——盡早、正規、家長參與,而以最後一點最為關鍵。  讓這些溫馨的場景烙印在孩子腦海中吧。既然智力的開發和親情的培育能夠在音樂教育中完美統一,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