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時間應如何分配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7 常青藤鼓勵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遊戲。無論是旅遊或者閑談都是教育、培養孩子的大好時機。 如何分配孩子的學習時間和遊戲時間,是父母十分關心的問題。常青藤教育專家要告訴你的第一點是,學習時間與遊戲時間不分。 我們生活之中有一些人,他們的童年在忙碌中度過,絲毫沒有快樂而言。由於父母對他的期望過高,使他喪失了學習任何東西的熱情。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親給他安排了許多學習內容。這個孩子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幾乎天天都被關在房間中啃那些無趣的書本,他的父親不許他與別的孩子接觸,也很少帶他到外麵玩。讀書、學習,幾乎是他惟一能做的事,這位愚蠢的父親以為這樣便能培養出一個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興趣的學習才會有良好的效果,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熱情才怪呢!在美國的教育中,同樣,孩子們都需要學許多不同的知識門類,但對他們來說這些知識能讓自己充滿激情和興趣。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們的教育始終是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的,無論是數學、生理學還是物理學,他都在那種近似於玩耍的狀態中逐漸掌握。這一點不難理解,孩子的教育糅合在遊戲中,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在衣食住行中積累關於天文、地理、生物、文學、藝術、自然的知識與興趣。 旅遊時間,也可以成為學習時間。遊曆,是學習的一部分。老卡爾為了讓兒子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在他兩歲以後,帶他走親訪友、買東西、參加音樂會、看歌劇,讓他從小就與身份各異的各階層人士交往、談話。這樣做的結果是,小威特具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從小到大從不怯生、不怯場,越是人多或越重要的場合,他就發揮得越好。後來小威特成名後必須出入一些正式場合,與貴族、王公大臣,甚至國王打交道,他都表現得非常得體,給別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除了見人,還要見物。隻要有空,老卡爾就帶兒子去參觀所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動物園、植物園、工廠、礦山、醫院和保育院等,以開闊眼界,增加見識。 將旅遊時間轉換為學習時間的關鍵在於事先的知識準備和事後的口頭報告。老卡爾在參觀前,都要讓孩子先閱讀大量有關的書籍,有一個大體的了解,然後再通過自己的眼睛實地接觸這些事物,獲得大量與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與知識。這時,小威特的腦子總是轉動得特別快,心裏充滿著尋根究底的疑問。麵對兒子源源不斷的問題,老卡爾總是盡他所能給他說明和解釋,並做到深入淺出,決不隨便敷衍。光參觀還隻是這類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參觀歸來,他還讓兒子詳細敘述見到的一切,或者讓他向母親彙報。由於有這一功課要完成,兒子在參觀中總是用心觀察,認真聽取老卡爾或者導遊的介紹與講解。這樣一來效果就更為顯著,兒子能記住更多的東西。 第二,常青藤教育專家認為,閑談,是父母對孩子最容易也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有一次旅行中,小塞德爾茲就毫不費力地掌握了一個物理學原理。 坐在火車車廂裏的小塞德爾茲指著窗外說道:“那些樹木在飛快地向後麵跑,爸爸。” “不,那不是樹木在向後跑,而是我們坐的火車在向前跑。”塞德爾茲笑著對兒子說。 “不,我認為我們坐的火車並沒有動,而是窗外的樹木在動。”兒子天真地說,“因為我在這兒坐了很久了,但並沒有發現火車有什麼變化,反而發現外麵的東西都變了。這不是說明窗外的東西在動還能說明什麼?” “那麼,假如現在你不在火車上而是在窗外的話,你會怎麼想呢?” “這個嘛……”小塞德爾茲想了想說,“一定是我也會向後跑,就像那些樹木一樣。” “你能夠跑那麼快嗎?” “是呀,我能跑那麼快嗎?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爾茲充滿疑問地說。“雖然你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賀。” “什麼?祝賀我什麼?” “你今天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當然應該祝賀啦!” “我發現了一個物理現象?”兒子不解。 “你剛才發現的,正是一個參照物的問題。”於是,塞德爾茲耐心給他講解,“你之所以說窗外的樹木在向後跑,是因為你把火車當成了參照物,也就是說相對於火車來說,樹木的確是向後移動了。反過來,如果把樹木當成參照物,火車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會認為火車沒有動呢!這是因為我把自己當成了參照物,火車帶著我向前行駛,我們一起在運動,當然就不會感到它也在動!”小塞德爾茲說道。 “那麼,把你放在窗外會有什麼效果呢?”塞德爾茲問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麵上並以我自己作為參照物的話,火車就是運動的了,”小塞德爾茲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車作為參照物的話,我就是和樹木一樣在向後飛跑了。” “那麼,你能跑那麼快嗎?”父親又一次問道。 “當然能,因為這是相對的,火車能跑多快我就會有多快。” 正是這種看似閑談般的討論,使小塞德爾茲在輕鬆和有趣之中學到了那些在書本上顯得極為晦澀的知識。我們需要在這裏留意的是,父親對孩子的態度:首先是耐心(對孩子幼稚的問題千萬不可喪失耐心),其次是鼓勵(甚至是刻意使用諸如“祝賀”這類誇張的褒獎詞彙)。 常青藤教育專家要告訴你的第三點,就是效率第一。在小卡爾學習功課時,老卡爾絕不允許有任何人或任何事去幹擾他。起初,小卡爾平均每天有15分鍾的“專職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裏,小卡爾如果不專心致誌地學習,就會受到父親的批評。在學習時,妻子和仆人有事找小卡爾,他就會拒絕說:“現在不行,威特正在學習。”有客人來訪,他也不讓小卡爾離開座位,他會說:“請稍等片刻。”這樣做當然是為了使小卡爾養成認真對待學習的習慣,同時讓小卡爾從小就知道——學習的事比天大! 效率,是第一位的。作為典型的德國人,老卡爾很重視培養兒子做事果斷迅捷的習慣。如果小卡爾做某件事磨磨蹭蹭,即使做得再好他也不滿意。這對培養小卡爾雷厲風行的作風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卡爾嚴禁兒子在學習語言和數學等知識上敷衍了事,而要他養成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教育方法就像砌磚頭一樣一絲不苟,他認為不這樣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有些所謂的學者,在說話或寫文章時喜歡用一些裝腔作勢的語言,令人費解。老卡爾認為,這是由於這些人在學習時代對詞義領會不深、學得不透的緣故。他說這些學者都是冒牌貨,並恥笑那些把這種人奉為偉大學者的人。精益求精,是老卡爾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老卡爾像砌磚頭一樣的學習態度,小卡爾學會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直到晚年他依然在感激他父親的教誨。 或許,有人要擔憂地說,老卡爾這陳舊的教育方法一定消耗了大量的時間。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每天隻花費一兩個小時教育孩子。作為一個牧師,他的工作非常忙,即使想抽出更多的時間也不可能。他在書中寫道:“通過對小卡爾的教育,我第一次領悟到兒童的發展潛力是多麼大。”小卡爾到八九歲的時候,某些學科的水平已超過了父親。
8、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8 常青藤教育不鼓勵家長直接回答孩子們的問題,而是側重於讓家長在耐心和對孩子的尊重的前提下,誘導孩子自己思索問題的答案,並將之引申開來。 這一部分,講的是“問問題”。許多父母都討厭孩子“問問題”,殊不知,聰明孩子的口頭禪是“為什麼”,當他追問為什麼的時候,他將自己的心智完全打開,而這時一個難逢的教育良機就擺在你的麵前。 讓我們看看教育先驅塞德爾茲是怎麼對待愛提問題的兒子的。 一天,塞德爾茲正在與哈塞先生就孩子愛提問題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哈塞先生說:“小孩子有時真的很煩,他那張嘴整天都沒有停過,嘰嘰喳喳不停地問這問那,我的頭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時,小塞德爾茲走了過來。他手裏拿了一本關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少兒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調描述了生物進化的過程,並且配有極為有趣的插圖。“爸爸,進化論中說人是由猴子變來的,這是對的嗎?”兒子問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對,但達爾文的理論是有道理的。”(塞德爾茲故意不置可否、含糊其辭,其實是對兒子獨立思考的鼓勵和誘導。)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變的,那麼為什麼現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兒子問。 “你沒有看見書是這樣寫的嗎?猴子之中的一群進化成了人類,而另一群卻沒有進化,所以它們仍然是猴子。”塞德爾茲說道。 “這恐怕有問題,”兒子懷疑地說。 “什麼問題?” “既然是進化論,那麼猴子們都應該進化,而不光是隻有一群進化。” “為什麼這樣說?” “我覺得另一群猴子也應該得到進化,變成一群能夠上樹的人。” 這時,哈塞先生的臉上流露出極不以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說:“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事實上是猴子當中的一部分沒有得到進化……”塞德爾茲說。 “為什麼?”兒子仍然不放過這個問題。 於是,塞德爾茲隻能盡自己所知向他講明其中的原因:“據我所知,一群猴子由於某種原因不得不在地麵上生存,它們的攀緣能力逐漸退化、而又學會了直立行走,經過漫長的進化變成了人類;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樹上,所以沒有得到進化。” “我明白了。可是為什麼要進化呢?如果人能夠像猴子那樣靈活不是更好嗎?”兒子又開始了另一個問題。 “雖然在身體和四肢上猴子比人靈活,但人的大腦是最靈活的。”塞德爾茲說道。 “大腦靈活有什麼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樣可以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樹上。”兒子說道。 “身體靈活固然好,但隻有身體上的優勢是遠遠不夠的,大腦的靈活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文明。” “為什麼要創造文明?”兒子問道。 “因為文明代表著人類的進步。”塞德爾茲說道。 就這樣,兒子的問題一個又一個地如潮水般湧來,他的很多問題在成年人看來非常可笑而且毫無根據,但即使這樣,塞德爾茲也盡力不讓他失望。 “塞德爾茲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說道。 塞德爾茲說:“其實也並非我的耐心比其它人好,隻不過我認識到認真回答孩子問題的重要性,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培養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將這寶貴的品質抹煞掉。” 在上麵這個案例裏麵,我們要尋找出對待孩子提問的幾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耐心 不懷好意的人或許要說,塞德爾茲是在炫耀自己的耐心。確實,他的耐心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任由自己的孩子潮水般的提問,我自巋然不動,這份功力讓人歎服。 輪到我們的時候,又該怎麼做呢? 孩子的問題永遠是幼稚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被叫做孩子的原因。你或許會忍無可忍,但是不要發火、更不要隨便把孩子趕開。請別忘了,“幼稚”的同義詞叫“天真”。當你忍無可忍了,請這麼想:這是一個多麼天真的問題啊。如果實在煩不勝煩,至少你可以進行如下的自我安慰:“有些傻問題,現在問了,總比長大了再問要好一點吧!” 第二個原則是誘導 當你達到耐心的時候,你並不知道自己隻是剛剛開始。孩子的問題不僅僅是自己“想出來”的,許多時候,是被大人誘導出來的。塞德爾茲不大願意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是誘導的一部分。永遠不要輕易給孩子答案,這樣他們將會依賴父母的知識,而不會形成自己的判斷。 “假裝不知道”是一個好辦法。孩子是很容易被誘導的,一句“那這個問題,你自己是怎麼理解的呢”就可以鼓勵孩子滔滔不絕。切記,不要誘導完了就後悔——我們時常發現,孩子打開了話匣子還真是惹人討厭。然而,耐心,還是要記住耐心。 第三個原則是地位平等 家長當然要有尊嚴、要有威權。孩子當然要尊敬長輩。然而,品德教育不是本章考慮的範圍。本章要告訴你的是,當孩子與你進行互動問答的時候,你們的地位是平等的。 孩子不敢問問題,或者假裝聽懂,這都是常見的。一個過分強大的家長,會使孩子養成討好家長的習慣,從而無法達到獨立思考。絕對不要讓你的孩子討好你! 裝輸,是一個辦法。對於沒自信的孩子,我們或者需要讓他多贏。孩子一旦贏得一次辯論,就會獲得自信,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尋找問題,渴望與你立即進行下一次討論。 不要過分顧及尊嚴,塞德爾茲在被自己孩子追問時,即使回答不上來,不也還在繼續鼓勵孩子提問嗎? 第四個原則是談話總結 每次談話之後,最好對問答情況有個簡短的總結。 利弊分析,是一個好辦法。一個平等卻有威望的家長,應該可以對孩子的論點進行利弊分析。在同一個問題進行討論之後,你可以自己對討論的觀點進行總結,然後告訴他,他哪裏說得有道理,哪裏有所偏頗。 但是,讓孩子自己進行利弊分析,才是最好的辦法。這個方法可以使孩子真正在討論時與家長平等,養成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鍛煉“聽”話的能力、提高總結概括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盡管,這一綜合能力的培養,往往需要等到孩子已經具備邏輯思維之後再進行,然而在孩子小時候有意識地培養,可使他的智力盡早得到開發。
9、將記憶力與想象力融合培養
常青藤潛能教育法則9 死記硬背是常青藤最為排斥的學習方法。記憶力隨年齡遞減,所以應該在孩子幼時讓他們記憶盡可能多的東西。但記憶不能變成負擔,必須盡可能使之轉化成孩子想象力的基礎。 記憶力是孩子得天獨厚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將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喪失。這並不奇怪,剛開始孩子們的腦子是空的,是饑餓的,所以見什麼裝什麼;後來到了成年人,腦子漸漸裝滿,就再也裝不下什麼了。因此,趁孩子歲數還小,應當盡可能地讓他們在充滿興趣的前提下,記憶盡可能多的東西。 同時,記憶不能變成負擔,它必須轉變成“想象力”的基礎。想象力好比圖紙,而記憶則是磚瓦。如果沒有想象力,磚瓦始終變不成樓房。因此,記憶力和想象力的培養,不能機械地割裂開。 一位科學家說過:一切智慧的根源在於記憶。根據“用進廢退”的原理,早期教育可以使記憶力發展的時間大大提前。尤其是嬰兒時期,每天重複輸入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裏的詞彙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同時,采用一些富有趣味的方法,孩子的想象力也會隨之得到提高。 卡片法: 為了使兒子牢記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卡爾·威特常常把有關內容編寫在紙牌上。後來教他各國的曆史時,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這一方法概括起來就是,起初用講故事的方法教,而後把它們編成紙牌,采用遊戲的方式教。有時他們還一起讀一本有趣的書,並在卡片上寫出要點。 韻文記憶法: 小卡爾從很小時就把各種事情寫成韻文來記憶,因為韻文比散文容易記。8歲時,父親曾用骸骨教他生理學。一次,他乘父親外出旅行之機,就用韻文寫下了已記住的骨骼、肌肉和內髒的名稱。 對於中國孩子來說,編造一定的順口溜還稍顯困難,尤其是在詞彙量有限的情況下。但是,這恰恰是體現孩子想象力的地方。多多鼓勵,或者孩子從小就能夠在語言方麵嶄露頭角。 戲劇表演法: 對曆史事件的教育,老卡爾多在兒子讀過之後用戲劇形式演出,這樣就容易記住了。而學校教的曆史課,完全是照搬年代表,味同嚼蠟,毫無趣味,學生厭惡它,從而根本記不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玩玩具: 對玩具的創造性玩法的自我發明,是孩子需要得到鼓勵的地方。老卡爾透露,在兒子一歲多時,如果拿著某種材料或玩具聚精會神地玩,而不是拿起來就扔掉,父母就及時誇獎他,並和他一起,啟發他盡興地玩。如果兒子用了一種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父母不光誇獎他,還要鼓勵他多想出幾種方法來。 聽故事與講故事: 小卡爾兩歲時,他母親每天像上課一樣講故事給他聽。母親還有一套吸引他不斷聽下去的辦法,就像報紙上連載小說那樣,他母親每天講到“且聽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下麵的故事情節則讓兒子自己去想象創造。兒子不得不為此而挖空心思,並對可能的情節作出各種猜想。第二天,母親在講故事前,先讓兒子說他是怎麼想的,然後才接著講。如果兒子自己猜中了,他們就高興地歡呼,如果兒子沒猜中,他母親就誇獎說:“哎呀,我兒子編得比故事本身還好呢!”孩子的想象力就在這種訓練中不斷培養起來。 中國教育有一個誤區——重記憶不重想象。有些人會說,小孩子懂什麼創造,先學知識,然後才允許有限地展開想象。按照這種思路,小孩子隻知道背誦,長大了之後,這些記憶由於沒有創造性使用的鞏固,將灰飛煙滅。中國幾乎幾代兒童都在童年背誦過唐詩若幹首,由於無法在生活中自如地創造性地使用韻文,導致這種記憶無法和創造行為結合起來。最終,當我們成年之後,幾乎不再記得小時候背過的唐詩,而我們日常的語言,也還是那麼索然無味。缺乏想象力的孩子是可悲的,缺乏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民族,也是可悲的。 如果一個人在小時候想象力得不到發展,那麼他非但不能成為詩人、小說家、雕刻家、畫家,而且也成不了建築家、科學家、法學家。盡管有人認為當數學家和科學家用不著創造性,但這也是不符合事實的。想象力,是人人都需要的。開發一個人的想象力與記憶力,最終還是要從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