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
1、常青藤開啟的勇氣教育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1 軟弱的性格常常導致人生的失敗,因此,常青藤生存教育格外注重對孩子勇氣的培養。勇氣正是孩子們進行自我挑戰的前提和培養做事能力的敲門磚。 有些孩子天生膽大,有些孩子天生膽小,但更多的卻是看到那些被嬌生慣養的孩子,被父母寵在手心裏,遇到一點兒委屈碰到一點兒挫折就撲到父母的懷裏哭泣,父母疼到心肝裏,替他出頭,安慰他,殊不知,越是這樣,孩子越是膽怯怕事兒,而且遇事越發沒有主見。 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深刻指出:“無論一個人多麼有才華,無論他掌握了多少豐富的知識,如果他是一個懦弱的人,如果他沒有勇敢精神,那麼他最終隻能成為一個無能的人。”他還指出:“替孩子做他們能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因為這樣會使他們失去實踐的機會,這樣就等於在對他們說‘我不相信你的能力、勇氣’。” 常青藤的教育認為:勇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動力。擔心孩子受到意外的傷害,是每一個做父母的人經常慮及的事。但是,如果僅僅擔心孩子的安危,過分地強調危險性,為防萬一而犧牲了孩子接受鍛煉的機會,這樣,孩子得不到鍛煉,勇氣就無從培養。 孩子是否具有勇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的鼓勵。時常對他說:“你能行!”這就是鼓勵他充滿自信,讓他有勇氣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 尤其在處境困難的時候,是否有勇氣往往決定事情的成敗。在孩子小時候,父母都要主動培養孩子敢於麵對挑戰的勇氣,進一步增強他獨立做事的能力。 在美國,父母們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勇氣,將一個人的勇氣看做是孩子的成長最為重要的一環。他們鼓勵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危險性運動,孩子們也樂於參與這些冒險活動。假日裏,常見美國人舉家到山區遊玩。每遇山澗需渡過時就叫孩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上山時,他們從不乘坐纜車,而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決定有無危險,是否攀登,並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更甚的是,一些年輕父母常把幾個月的嬰兒赤身裸體扔進水中,讓其學會遊泳。 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玩滑板遊戲,在街道兩旁,廣場的水泥路麵上,常常有美國孩子衝來撞去,在幾尺高的台階上躍上跌下,令人不禁為他們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國血統的孩子很少,追本溯源,在中國家庭的傳統意識中,認為這種遊戲太危險,很容易摔斷四肢,因而不鼓勵孩子玩。雖然這種遊戲對孩子的膽量是一種挑戰與訓練,但中國家長還是認為冒這種風險去讓孩子獲取膽量不值得。家長們的這種看法對孩子們有很大影響,甚至影響到了學校的體育教育,因為學校也怕孩子受傷,一旦受傷,輕者會受到家長的責怨,重者會被推上被告席。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對某種運動的畏縮情緒更被放大。這種對身體的過度保護而帶來的性格上的膽怯的缺陷,其實比一些不嚴重的外傷更具有損傷性,而且這種性格上的傷害將是終生的。因為外傷會很快痊愈,性格軟弱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 性格上的軟弱對於孩子的損傷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具有極大破壞性。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本來擁有聰明的頭腦,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或是老師某一句話對他的打擊,就變得消沉起來,學習成績下降、上課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學。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這樣的孩子就可能變得精神萎靡、消沉慵懶、做事沒勁,完全一副頹廢的模樣。這種心態如果得不到調整,他的一生就隻能是碌碌無為,不敢麵對一點困難。這樣的孩子,正是因為他們過於軟弱,缺乏勇氣,所以才會在麵對挫折時采取逃避的心態。 克萊蒙幼年喪父,母親靠替人縫衣服維持生計,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去賣報紙了。有一次,他走進一家飯館叫賣,被趕了出來。他趁餐館老板不備之際,再一次溜了進去賣報,餐館老板生氣地一腳將他踢出,可是克萊蒙並沒有害怕,隻是揉了揉屁股,手裏拿著更多的報紙,又一次溜進餐館。那些食客們見到這個孩子如此倔強和勇敢,終於說服老板不要再攆他,並紛紛買他的報紙看。克萊蒙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裏卻裝滿了錢。 克萊蒙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試著去推銷保險了。他來到一棟大樓前,當年販賣報紙時的情景又出現在他眼前,他一邊發抖,一邊鼓勵自己,一定要走進去! 走進大樓時他想,如果被趕出來,他準備像當年賣報紙被踢出餐館一樣,再試著進去。可是,他沒有被趕出來。每一間辦公室他都去了。 那天,隻有兩個人買了他的保險。就推銷數量來看,他失敗了,但他覺得自己的收獲很大,因為他重新認識了自己,也對推銷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第二天,他賣出了4份保險。第三天,6份。他的事業就此開始了。 20歲的時候,克萊蒙設立了保險經紀社,社裏隻有他一個人。開業的第一天,他就在繁華的大街上賣出了54份保險。有一天,他賣了122份保險,這是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紀錄。以一天工作8小時計算,每4分鍾就成交一份。 後來,他成為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美國的商業巨子之一。 把一個失敗的人和一個平凡的人及成功人士作比較時,就會發現,可能他們在年齡、能力、社會背景、國籍等諸多方麵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有一點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就是他們對遭遇失敗的反應。那些失敗的人跌倒時,就爬不起來了,隻會躺在那兒沒完沒了地痛哭或抱怨;平凡的人的反應往往是跪在地上,避免再次受打擊;但成功的人的反應跟他們都不一樣,他跌倒時會馬上爬起來,拍去身上的塵土,同時也會汲取這個寶貴的經驗並且立即向前衝。他們的區別正是在於他們內心的勇氣。培養孩子在生活中的勇氣,不要懼怕危險、不要懼怕挫折,敢於正視一切從不逃避,於是,孩子便有了今後人生中最大的一筆精神財富。
2、孩子的自我訓導勝過家長的言傳身教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2 自我訓導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孩子會自發地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而不是依靠紀律和責罰的約束。事實證明,具備自我訓導能力的孩子長大後也更具備自律性與自我更新能力。 老師給我爸爸打了一個電話,問為什麼沒送我上學。爸爸接了電話後,把我叫過去。我很清楚自己處境不妙,因為我爸爸剛喝了幾杯威士忌,正想找茬。他問我為什麼沒去上學。我告訴他我怕上學,怕老師會鞭打我……但馬上我就發現在家裏我的命運也好不到哪兒去,因為爸爸非常生氣地告訴我,要是我不立刻去學校,他會比老師還要厲害地無休無止地鞭打我。 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部分美國父母還都像上文中的爸爸那樣來處理孩子違反紀律的問題。而今,普通家庭的父母們會更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對孩子過於寬容或者忽視問題。但不管父母們如何給孩子們製定紀律,孩子們還是會做本來不該做的事情。而常青藤的教育旨在能夠減少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因為它能使孩子學會自我訓導,從根源上預防和修正孩子的問題行為。即使孩子犯了很嚴重的錯誤,隻要家長們能保持冷靜,花些時間對其進行認真的思考,都能想出適當的方法來幫助在那種特殊處境中的孩子,讓他們意識到這種錯誤,並主動預防這種事再次發生。我們建議父母們做到以下基本步驟: 第一步:了解事實,冷靜而理性地決定你該怎麼做; 第二步:和孩子討論整件事情,包括該施行何種懲罰以及該如何預防問題的再次發生,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做出主要的決定; 第三步:無論做出的決定是什麼,都要堅持貫徹。 父母應該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取決於父母、孩子和當時的具體情況,但上述幾個步驟總是適宜的。父母處理這種問題有一個基本原則:關注並討論孩子的壞行為,而不是關注和討論你的孩子有多壞。父母要向孩子傳達這樣的態度:你不讚成孩子的所作所為,但你仍舊愛著他。而告訴孩子你不欣賞他或者指責他是個壞孩子,會使孩子充滿羞恥感,讓他覺得自己毫無價值。人們可以逐漸改變自己的行為,但不能立刻就煥然一新,像換了個人似的。 湯米在七歲大時收到了一份禮物,是把短柄斧。他很興奮,一口氣把父母種的十幾棵小樹都砍倒了。回頭看到自己身後的這片狼藉時,他知道自己犯錯誤了,就跑到爸爸那裏說:“有個人一直跟在我身後,把咱家的樹都砍倒了!”他爸爸隻是看著他,友好、理解地微笑著。湯米想,爸爸肯定知道他是在撒謊了。但這位父親什麼都沒有說,湯米既感到羞恥,又形成了覺得撒謊和毀壞別人的東西都沒什麼大不了的觀念。 我們希望湯米長大後能夠改變,然而,實際上,他長大後很可能變成一個極具控製欲和最愛撒謊的人!他的父母認為最好不要對孩子進行訓導,並且從來不讓孩子為不良行為承擔後果。他們不去了解有關兒子不良行為的事實,他們不在乎真相、道德和誠實,而他們的兒子形成了惡劣的價值觀,長大後可能會成為一個惡劣的人。 父母基於對孩子和所發生事件的了解,隻要花些時間綜合所有的因素進行分析,就能找到最好的處理方法。關鍵是要了解所有的事實,控製自己的情緒,然後理性地決定何種談話方式最能夠幫助孩子,並避免下述兩個極端: 1.反應過於嚴厲或者激動。這會使孩子非常害怕你,害怕你對他進行懲罰。他們甚至害怕讓你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更別提和你討論這件事了。這會導致孩子撒謊、欺騙、逃避,最糟的是,會使他們形成一種拒絕模式——碰到困難就跑開。 2.過於寬容,或更糟的是,完全置之不理。這會使得孩子認為你不關心這些,以為自己所做的沒什麼不良後果,或者做錯事也沒什麼大不了。 父母的這兩種反應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有害的。父母需要花些時間認真思考,找到正確的平衡的處理方法。比如,和孩子談話,並將談話主要集中在坦承錯誤、講真話和有勇氣接受後果三方麵。 父母對孩子道德觀念的培養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不同而有變化。八歲大的孩子很少能理解“社會契約論”(我不偷你的財產,我也不想讓你偷我的財產)的理念和明白社會是如何發展演變的;然而四歲大的孩子也能學會規則——他們必須遵守的規則,比如不要讓父母失望或傷害他人。許多父母在和小孩子談論不良行為時會問孩子:“要是別人這麼對待你你會有什麼感覺?”這個問題傾向於得到孩子這樣的回答:“感覺不太好。” 和十歲以上的孩子談話語調應該更為嚴肅,傳達這樣的信息:“現在正是你的人格形成時期,所以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向你灌輸道德觀念。”即使是八歲大的孩子也能理解要是他們繼續偷盜、破壞或撒謊,他們的生活就會走向毀滅。 平靜而嚴肅的談話最後必須說到該承擔何種後果。最好讓孩子自己來決定要承擔的後果。 然而,上麵這種懲罰方式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足以讓孩子糾正錯誤並避免再犯。有時候,如果發生的事情比較嚴重,父母需要和孩子對質,並且態度要相當嚴厲和直接。 9歲的安迪和一個性格野蠻的朋友布賴恩向另一個鄰居的新奔馳車扔石塊,幾乎造成一場事故。他的父親決定認真地和安迪談一談。 父親:我真不敢相信你居然向瓊斯太太的奔馳轎車扔石頭! 安迪:是布賴恩想的主意。 父親:嗯。你們的行為可能會引發一場嚴重的事故,這都是布賴恩的錯嗎? 安迪:那真是個壞主意。我想都沒想就做了。 父親:假設瓊斯太太猛地把車拐向左邊,撞上那輛坐了十個孩子的大汽車。假設瓊斯太太死了,那輛大汽車裏坐的孩子也死了三個,其他七個孩子受傷被送到醫院。假設所有死傷者的家屬現在都在這裏,你會對他們說什麼? 安迪:我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父親:安迪,如果現在所有死傷者的家屬都在這裏,你有什麼感覺?你覺得我會有什麼感覺? 安迪:你會對我發火。 父親:不止。“瓊斯先生,你的太太死了我很難過,但我隻想讓你知道我對安迪真的很生氣。”再想想,除了生氣我還會有什麼感覺? 安迪:你會傷心、尷尬、害怕。他們都會恨咱們倆。 父親:他們為什麼會恨我? 安迪:你沒教我辨別是非。 父親:是的。好,我們已經明白了你、我以及瓊斯太太的感受。現在告訴我這件事的所有細節。 安迪:……(講述細節) 父親:做事前不思考後果是很嚴重的,安迪。希望你能夠好好想一想,從而做出明智的選擇和良好的行為。十年了,直到今天以前,你都一直做得很好。所以想想該怎麼做來預防這種事情再次發生吧,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為你製訂個計劃吧。我來寫。你需要怎麼做? 安迪:道歉。 父親:向誰? 安迪:向瓊斯太太。 父親:以及? 安迪:向你和媽媽。我真的很抱歉。 父親:謝謝你。你打算對瓊斯太太說些什麼? 安迪:我真的很抱歉,這種事再也不會發生了。 父親:你感到抱歉是因為? 安迪:因為我沒思考就做了。而且扔石塊可能會使她的車撞上另一輛車,可能會有人死傷,也可能會把她的轎車砸得很爛。 父親:什麼能幫助你真正想清楚所有你感到抱歉的原因?當布賴恩建議扔石頭時你本來應該怎麼做? 安迪:寫下來? 父親:好主意。今晚你可以寫五百字,明天給瓊斯太太、我和你媽媽看看。布賴恩的父母也應該看看。好,你的懲罰包括向瓊斯太太道歉以及寫這些東西。還有什麼? 安迪:我不知道。 父親:什麼需要修理? 安迪:瓊斯太太的轎車。 父親:她全新的奔馳車。是很貴的。 安迪:我賠。我割草坪來掙零花錢。我可以為瓊斯太太家割草坪,直到報酬夠賠那輛車。 父親:這就是說整個暑假每周你得工作一整天或兩個半天。你怎麼安排時間? 安迪:我得放棄打棒球或遊泳。 父親:不錯。你喜歡這兩項運動,但放棄其中一項是你做錯了事要承擔的後果。還有別的要做的嗎?下一次你見到布賴恩時你會對他說什麼? 安迪:我會告訴他我們今天談的一切。他再也不能讓我做這種蠢事了。 安迪後來沒有再產生過嚴重的問題行為,即使在他躁動的青春期也沒有過。安迪的父母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因為他們理性地和安迪談論了所發生的事,他們很嚴厲,卻也很理性。 不管怎樣和孩子談話,都應該理性地處理問題,向孩子展示應該如何思考並想出好的處理辦法,因為這有助於發展孩子的理性思維。如果你尖叫、大喊、反應急躁,孩子會以為這就是處理問題的辦法,並向你學習這種方式。 讓孩子學會自我訓導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經過認真思考後對自己進行嚴格地訓導,這種學習是積極的,效果也很持久。如果發生問題後,父母和孩子互相大叫、咒罵,或擱淺懲罰,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會越來越多,孩子也有可能會心懷怨恨地對待自己的父母。 和孩子談論事件隻是第一步,父母們需要以行動堅持到底。如果父母在和孩子對懲罰方式達成一致後,又不堅持讓孩子貫徹,他們就會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尊敬。 許多父母為了省事,沒有堅持做完。在最初的對質和談話之後,他們就不再管這件事了。這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為並不會產生真正嚴重的後果,或者認為父母是不信守諾言的,從而孩子就不再信任父母,也間接地不再信任他們自己:“我父母都不做自己說過要做的事,我為什麼要做呢?”這還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夠重要,或這件事不夠嚴重,所以父母才記不住或者不能管到底。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哪天要寫上五百字作為懲罰,你就要堅持他必須在睡覺前把寫的東西拿給你看。如果要他放棄一個暑假的娛樂,就必須讓他執行到底。
3、孩子應該享有決策權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3 與其喋喋不休地告訴孩子怎樣做,不如在孩子幼時就開始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 常青藤教育告訴我們:如果向孩子展示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理智地做決定,並且幫助他們對此進行練習,他們在將來要實現一個重要目標或要做出真正重要的決策時,就會具有必備的技能。 理性決策包括分析形勢、製定目標、思考可行的選擇,然後係統性地決定該如何做。擅長做出理性決策的人們能夠在生活中得到許多回報。 蒂利亞笑得合不攏嘴。她長七歲這麼大,還是頭一次自己做生意。今天早上她的媽媽問她是不是想要試試做一項開發智力的活動,她回答:“當然想了。我想弄個賣檸檬水的小鋪子,你和梅甘(她的小妹妹)來幫我吧。”蒂利亞選擇了地點,設計了賣台,從媽媽那裏買來了檸檬和糖,訓練妹妹收錢和找錢,還給媽媽分配了工作(比如把桌子搬過來)。一個小時以後,蒂利亞的檸檬水小鋪做好開張的準備了。她媽媽按照常青藤教育法則,隻是訓導蒂利亞自己做決定,盡量少給出建議,並定時檢查女兒進展得如何。下午三點,蒂利亞跑進來宣布:“我們掙了20美元!給你5美元的原料費,我們還有15美元!媽媽,你覺得怎麼樣?” 那天晚上,當她給蒂利亞蓋上被子讓她睡覺時,蒂利亞緊緊地擁抱她,給了她一個吻,說道:“媽媽,今天真是太棒了!我喜歡自己做決定,你當我的助手來幫我就行了。我太喜歡今天的活動了!”她的媽媽想:“看到蒂利亞變得這麼能幹,我太高興了。” 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偉大的決策者,比喋喋不休地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效果強得多。很多家長也許認為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想要等到孩子長大一些再著手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孩子的決策能力應該盡早培養,一旦這種能力或者渴望獲得這種能力的願望在孩子們的心中紮根,他們就離成功不遠了。家長要做的,隻是看看我們下麵的建議。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首先就要幫助他們分析情況,向孩子提問,使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事情,分析問題和機會。別假定你自己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即使你真的知道,也要裝作不知情),也別替自己的孩子做出回答。讓孩子自己來描述所發生的一切,能幫助他認真思考所麵對的問題。等待孩子自己講述事情,或問一些中性的問題來幫助他對其進行描述,比如問:“發生了什麼事?”待孩子詳細地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之後,接著問這是如何發生的,以及為什麼會發生。可以問:“那麼她說了什麼?”“你怎麼知道?”或:“你認為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些問題能幫助孩子更細微更深入地分析整件事情。 當孩子自己分析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之後,幫助他們明確目標。提一些能使孩子用語言來描述目標的問題,即使目標是顯而易見的也要這麼做。比如:“怎麼樣你會感到高興?”“你希望看到什麼樣的結果?”有時,在明確目標以前,你需要在第一步(分析情況)上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例如: 吉恩抱怨說她討厭坐公交車去上學。她說自己的目標是讓媽媽開車送自己上學。但是當他們一起分析情況時,媽媽發現她的真正目標卻是不再受公車上的壞孩子捉弄,不再害怕他們。 緊接著,就要輔助孩子去努力思索都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實現目標。你們要盡力想到一切可能的做法。告訴孩子,即使想法是愚蠢的或不太適宜的也可以提出來,他可以稍後再從中選擇最好的做法。家長越是拋掉陳規和自己的立場,顯得放鬆和不嚴厲,孩子就越容易想到更多的可能。除此之外,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比如:“你會怎麼做?”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問:“你的選擇有哪些?”不斷發問,直到你感覺自己的孩子真的想到了一切可能的做法。 下一步就是,讓孩子們列出每種做法的好處和弊端。引導性的問題有:“如果你這麼做,你認為會發生什麼?”“那樣做你感覺會如何?”“那樣做的好處有哪些?”“有哪些不好的地方?”但家長別去評判這些做法,隻是問一些中性的問題來促使孩子考慮這麼做會產生的結果,中性的問題能使大多數孩子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後的一步終於到來了,鼓勵你的孩子做出最終的選擇,接著看他去執行這一選擇。如果他猶猶豫豫,總也不開始做,你可以問他:“你什麼時候開始做這件事呢?”“這件事”即他最終的決定,可以是和他所忽視的一個朋友談話,也可以是為了學習備考而取消看場電影,或者是告訴男朋友如果他繼續服用非法藥物就不再和他約會了。做“這件事”是整個決策過程中最艱難的一部分。孩子完成上一步後,要表揚他:“你真棒,思考得這麼全麵透徹!”並且鼓勵他開始執行自己的選擇。如果他進行得順利,你可以問他是否有需要你幫助的地方。如果孩子說不需要幫助,可以就說些鼓勵的話,讓他繼續進行下去,比如:“你的計劃製定得太完美了,我真為你感到驕傲!祝你明天進行得很順利!明天下班回來我很有興趣聽你講講進展得如何了。”注意:家長要一直不停地鼓舞和激勵孩子。 當然,工作到這裏還沒有結束,我們還需要一項重要的掃尾工作,那就是:評估結果。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並討論整個決策過程中什麼是起作用的,什麼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如果再碰到這種問題,孩子的處理方式會有哪些不同或相同。如果所做的一切沒有收到任何效果,也別泄氣,鼓勵孩子繼續嚐試。你要做孩子堅持進行下去的行為榜樣:問孩子接下來該怎麼做,幫助孩子思考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吉恩在解決坐公車受壞孩子捉弄這個問題時,雖然知道坐媽媽的車上學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再受人捉弄,但她還是決定去學跆拳道:“那樣我就不會感到害怕了。”她的想法是:通過勇敢對抗壞孩子,維護自己;和其他孩子交朋友,讓他們站到自己這邊來;自己學會了跆拳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獲勝的希望比較大。後來,吉恩終於使公車上的壞孩子停止了捉弄自己,她再也不害怕乘坐公交車上學了。 當你按照上述步驟堅持不懈地協助你的孩子解決問題,幾次之後,孩子們就會習慣獨立地按照這種方法來思考,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變成一個小小的決策者。這對於他們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在實踐這一方法時,千萬記住:你隻是在每一個環節裏向他們提問,引導他們,而不是幫助他們回答或者做出選擇。 此外,告訴孩子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有原因的,這是教會他們理性和係統性地做出決定的另一個方法。 當然,當你的決定真的比孩子自己做出的更好,而且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所冒風險實在太高時,也就是說,當做出錯誤的選擇可能會傷害你的孩子時,你應該替孩子做出決定。這是你作為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不過也要注意,當你替孩子做出決定時,要向孩子解釋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決定,並且注意孩子的反應,但要坦承這確實是你的決定。
4、從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4 責任心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常青藤教育認為:不懂得感恩,缺少責任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往往會產生精神上的迷茫和無所適從,他們容易失去上進的動力。 美國的大多數孩子,到了具有簡單勞動能力的年齡後,就會積極主動地尋找打零工的機會,例如,幫鄰居除草、送報紙、粉刷房子、打掃積雪等。 一個大雪紛飛的清晨,一個小朋友站在一家門口使勁地按著門鈴。一位老太太打開了門,發現門口站著一個大約七八歲的小男孩。 “您好!”小男孩說,“我幫您打掃積雪,好嗎?” “你起得真早,在這附近我怎麼沒有見過你呢?”老太太問。 小男孩非常有禮貌地說:“我是新來的,我們家剛搬到這個社區一周。現在我還不知道其他小朋友的作息時間,這麼早就過來,是不是打擾你們了?” 老太太親切地說道:“沒有!我們早就起床了,我們老年人本來就睡得少。”說著,老太太對著屋內喊道:“親愛的!我們打掃院子裏積雪的工作,就交給這位小紳士嘍!” 待先生應了一聲後,老太太便帶著小男孩去了放有鏟雪工具的房間,邊走邊稱讚道:“你這麼小,就這麼不怕吃苦受累、積極打工賺錢,將來長大了一定會有所成就。對了,你打算怎麼花自己賺來的錢呢?是存起來?還是拿去買零食,吃個痛快呢?” 小男孩興奮地說:“我賺錢不是為了買零食的。我的爸爸媽媽都還在念大學,我現在打工賺錢讚助他們交學費!他們答應,等我將來長大了他們也會同樣地幫我讀大學。” 相信這個讓人心動的孩子,其責任心和價值觀的培養必定與其父母的教子理念有關,他明白一切事情隻有付出才有回報,對於別人的付出要懂得感謝。 讓孩子承擔一些簡單的勞動,從而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使命感,是對孩子心靈的一種滋養。不懂得感恩,缺少責任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往往會產生精神上的迷茫和無所適從,他們容易失去上進的動力,也容易為一些輕浮事物吸引並沉溺其中。因此,在如今這種複雜的社會裏,培養孩子感恩的心理和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了。 良好的責任心是感恩的另一種反饋形式,它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一位成功人士曾經說過:“一個人必須有責任感,不管你做什麼,都要把它做好,盡管你不知道在今後它將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成功者,隻要他有責任心。 一個人的責任心表現在許多方麵,如在生活上不依賴別人、自己的事自己做、敢於獨立作出判斷選擇,並為自己所做的事負責等等。 家長都希望孩子懂得感恩,有擔當,但孩子的責任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漸培養。家長可以借鑒以下幾點方法: 1.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有些事情屬於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可以讓他們自己作決定;而另一些事情孩子可以發表意見,但還沒有能力作出決定,這需要家長作出選擇並幫助孩子接受所作出的選擇。父母要指導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並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培養孩子獨立負責的精神。父母要鼓勵和信任孩子,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有承擔責任的能力。 在家中,父母不應該總把子女當小孩子看待,家中的許多事都要聽取孩子的意見,讓他們體驗到一種家庭生活的參與感。如此,將會使孩子樂於幫助父母,進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2.讓孩子多動手 如果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始終不給他們獨立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失去做事的興趣和願望。家長應把責任感的培養融入到遊戲之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學著收拾玩具,把收拾玩具作為遊戲的一部分,使孩子逐漸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家長也可讓孩子做適當的家務勞動,使孩子體驗一下自己對家庭應盡的責任,這樣做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與獨立性。 3.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由於年幼,缺乏知識、經驗,經常會出現一些過失,這並不奇怪。譬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一時衝動傷害了別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煩等。發生這類過失的時候,父母不應該責怪孩子或袒護孩子,應讓孩子自己負責。 一般來說,孩子有過失的時候,正是教育的大好時機。因為內心的不安使他急於求助,而此時明白道理有可能刻骨銘心。父母要利用這個時機,耐心地給孩子講清道理,明確指出彌補過失的辦法,使孩子建立起責任心。 4.父母做出榜樣 責任心和其他道德準則一樣,不能單單靠口頭說教,而隻能由孩子從外界的吸收中取得。孩子在生活的各種環境中,會對自己喜歡的人進行模仿,從而塑造自己的品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眼中父母具有絕對權威,父母的言行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做事總是丟三落四、不守諾言、推卸責任,那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上”。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做出榜樣,孩子會在自己的行動體驗中鞏固對父母的學習,這樣,責任心才會不斷增強。 5.給孩子點小任務 美國專家建議:應讓孩子們飼養小動物、種點花草,讓孩子們在喂養小動物、給鮮花澆水及施肥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培養他們的耐心與責任心,並將這種感情遷移到對待其他人和事物上。事實證明,這種教育方法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能夠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5、讓孩子成為“小小領袖”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5 常青藤教育中有著各式各樣的團體活動,通過讓孩子們參加團隊,互相競爭來培養他們的領導能力。一個具有領袖氣質、能夠領導大家的人,他的身上具備的素質足以讓其終身受益。 美國孩子領導能力在全世界排名前茅,連小孩子或者中學生,他們的領導能力,都讓世界人驚歎不已!他們的父母從小就培養起孩子的領導能力,如參加各種演出,通過社會團體,童子軍,讓小孩子自己組織活動、比賽等。 在Sunday School,一天老師剛好不在,教室裏較吵。一位才3歲多的小男生站起來,走到黑板前麵,搬一張椅子站得高高的,並且從容地告訴大家:請安靜!老師不在,我現在就是你們的老師,你們要聽我的。然後他去拿一疊紙張,幾盒彩筆分給同學們,我們來畫畫,看誰畫得好又快。於是小朋友們很高興,都安靜下來埋頭畫畫。小男孩還交待小朋友們要在紙張上寫上名字。 三歲多的小孩子有這般領導能力,實在令人刮目相看!聰明能幹的孩子很擅長在適宜的時候站出來領導大家。領頭的孩子能使事情發生(他們有想法,主動性強),使事情有趣(他們能製定出合理的計劃,知道如何激發大家的熱情),使事情重要(他們激勵其他孩子重視目標)。但在形勢需要的情況下,他們也能變得強硬有力。例如,當一個朋友建議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時,具備領導技巧並且道德觀念強的孩子會堅定而迅速地對此事叫停。如果孩子受過父母在這方麵的培訓,就會有信心當個領導者,知道怎麼講話是適宜的並且可以建立起威信。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一個具有領袖氣質的人。常青藤教育已經把培養領袖精神寫進了他們的培養目標,常青藤教育法則告訴父母:一個具有領袖氣質的人,是個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帶領大家的人。 不管孩子長大後最終從事什麼工作,領導能力對他來說都很重要。即便某個專業是培養工程師的,你的孩子也會是工程師裏的頭兒。如果沒有領導能力,就很難堅持自己的主張,也很難在涉及到和他人交往的事情上取得成就。 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就需要知道什麼是優秀的領袖必備的素質: 1.穩定的情緒; 2.有自省能力; 3.精密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4.能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5.克服個人困難; 6.有統籌能力、管理自己的時間; 7.知己知彼、用人惟才; 8.和別人分享藍圖; 9.社交能力好,交往廣泛; 10.能鼓勵他人; 11.願意傾聽別人說話; 12.支持他人的想法; 13.挑戰自己和同伴; 14.扮演良師益友的角色。 雖然有以上人格氣質的人,不一定都能成為領袖,因為個人的情況不同,比如許多孩子先天就具備了做一個領導所需的許多個人要素,而一些孩子可能在係統學習後並無多大變化,但可能在某個時候,在哪一個點上,孩子的變化就顯現出來了,而這個變化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並且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領袖不全是天生的,後天培養非常重要,而且3歲之前是孩子情感發展的關鍵期,所以父母不要在此時隻想著讓孩子智能開發,而錯過了學習溝通及觀察別人的最佳時期。 常青藤教育為父母提供了培養孩子領導能力的訣竅: 1.父母應該適時給孩子關愛; 2.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 3.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4.不要凡事都幫他決定,要適時放手; 5.多傾聽孩子的說話; 6.讓孩子願意接受他人的想法; 7.養成孩子講道理的習慣; 8.培養孩子觀察別人的能力。 領導能力需要靠訓練來增強,需要機會去磨練領導藝術。家長們應該讓子女參加運動隊、童子軍、課外活動小組和其他社區組織,他們將獲得待人處世的寶貴經驗。 “可能性思維”是領導能力的一個標誌,那種對一個難題認真研究並向別人演示如何解決它的孩子更喜歡問:“假如我這樣做了,會怎麼樣?” 中國的孩子比較羞怯,但是,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裏多發言,在別人麵前毫無羞怯地表現自己是一個最重要的技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擁有“3R”: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機智)、Responsibility(責任心)被認為是父母必須在孩子身上開發的三種基本特性,領導的桂冠總落在這種人頭上。他們努力照習慣去理解和容忍,他們屢次在挫折麵前另辟蹊徑,他們勇敢麵對自己行動產生的後果。
6、正確認識自己是健康成長的關鍵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6 通過各種渠道對自己進行評估、正確認識自己是常青藤對孩子們提出的一個重要標準。 常青藤教育認為:如果孩子們能明白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他們就既可以與他人良好共處,又能客觀地評估現實。這種自我認知能讓他們現實起來,他們就不會有“每個人都恨我”的極端想法,或認為“每個人都喜愛我,我不可能犯一點錯”,這兩種想法能產生同等有害的後果。真實地看待自己也是孩子成長的催化劑。認識到別人很喜愛自己,能幫助害羞的孩子發展社交技能,樹立自信心;同樣,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太驕傲自滿有助於讓自以為是的孩子變得謙虛一些。 以下三種方式可幫助你的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 1.玩遊戲,鼓勵他們想象朋友們如何看待自己; 2.給參加社會聚會或家庭聚會的孩子錄像,然後觀看錄像並討論孩子的行為舉止。這幾乎是強迫孩子來現實地看待自己; 3.在孩子和朋友爭吵之後介入。父母的提問和接下來的討論有助於孩子客觀地看待他自己的行為。 當然,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思維方式都各有不同,家長還需要從上述方式中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 有些時候,很少進行自我分析或反思的孩子會願意父母幫助自己度過一場社交危機。這樣的社交危機可以是孩子剛和朋友吵了一架,或者某人對他做了可惡的事,或他和夥伴們相處不好又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此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正麵對著……的困難。你想談談這件事嗎?”或者:“我在你這麼大時,對我有幫助的辦法是退回一步,換種方式看待這個問題。你願意這麼做嗎?你想要試試嗎?我可以幫著你來做,我參與多少由你說了算,你也可以一個人來做。” 然後父母要多傾聽孩子的講述,在適當的時候提問題:“在爭吵中發生了什麼?你的感受如何?”當一個人完全深陷於自己的感情中時,很難會想到他人的感受。所以父母要先好好傾聽孩子的訴說,直到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覺,再問一些問題讓孩子想想朋友的感覺,可以這麼問:“你朋友說了些什麼?你覺得他那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現在他又有哪些感覺?” 仙黛爾記得,在九年級時她和一個新認識的女孩做了朋友。然後她發現她最好的朋友托瑪辛在抽屜裏給她留了張字條,上麵寫她根本不是個好朋友,實際上她是個“不忠誠的婊子”。仙黛爾不知道托瑪辛在說些什麼,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氣憤至極。接著當她平靜下來後,她想:“為什麼托瑪辛會對我發火?如果我是她,我為什麼會對自己最好的朋友發火呢?”仙黛爾想不通,這太讓人困惑不解,也太讓人傷心了。這成了要解決的謎題,她將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建議下,她回想了頭腦中的所有線索和跡象,然後她認識到自己的目標不是回擊托瑪辛,而是和她鞏固友誼。 首先,她得弄明白為什麼托瑪辛對自己生氣。“我在哪兒見過她?我們一起上了哪些課?吃午飯時我對她說了些什麼?哦,吃午飯時我沒和她坐在一起,我和卡莉坐在一起。”在那時,她意識到托瑪辛很可能是因為她最近和卡莉做了朋友而覺得自己被冷落了。所以仙黛爾就給托瑪辛打電話,問:“你是不是因為我最近總和卡莉在一起而對我生氣的?”托瑪辛說:“是的!你是不是因為我戴牙箍而不再喜歡我了?”卡莉是個苗條漂亮、皮膚白皙的金發美女,所以仙黛爾開始理解托瑪辛被冷落和沒自信的感受了。她們之後好好地談了一次,挽救了彼此間的友誼,這也正是仙黛爾最初的目標。兩個女孩都認識到她們可以繼續做最好的朋友,同時也能夠和其他人交友,這是仙黛爾的另一個目標。 像仙黛爾那樣處理問題的孩子能夠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獲得自我認知,在和他人相處以及日常生活的各方麵都具有巨大的優勢。父母可以和孩子重複練習這項活動,直到孩子能夠清楚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來使孩子也具有這項優勢。 當人們(孩子或者成年人)知道自己的長處,就更可能加入到某個特別的領域,也更有可能在那裏做出成就;這就像知道自己的短處能使自己為潛在的挑戰做好準備。如果不能準確、現實地認識人們對自己的看待和反應,就難以成為能幹的孩子。
7、看清楚這個世界,擁有辨別能力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7 擁有對世界的辨別能力,一方麵是教會孩子用何種態度應對這個世界;另一方麵也是讓他們習慣於提高警覺,在魚龍混雜的現實生活中趨利避害。這才是一種真正的保護。 人們總是把學習知識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不厭其煩地教孩子這樣那樣的知識,認為隻要具備了各種知識,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解決了。雖然這是時下最流行的觀點,也是被教育機構所認可的觀點,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全麵的觀點。 常青藤教育認為:一個掌握了大量知識的孩子,如果他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種特別的能力,那麼這些知識便毫無用處。這種能力就是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沒有敏銳辨別能力的孩子,無論他怎樣用功學習,無論他閱讀了多少書籍,也隻能是一個儲存知識的倉庫。換言之,隻是安然儲存知識,即使它再怎麼豐富也毫無用處。 比如說,一位曆史教授,假如除了能夠牢牢記住那些史實和能夠準確說出某個曆史事件的年代以外,沒有對曆史作出判斷和反思的能力,我們也不得不說他其實並不真正了解曆史。卡爾·威特恰恰相反,他始終將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小卡爾還隻有四五歲時,一位主教去他們的教區作訪問。由於和卡爾·威特是同行,在辦完公事後,卡爾·威特熱情地邀請主教去他家做客。 可能是主教的職位更高,也可能他的舉止言談非常合乎禮儀,小卡爾一見麵就喜歡上了他,並以一種很崇拜的口吻向主教問這問那。主教也很和藹地與小卡爾交流。 晚飯後,卡爾·威特叫女傭為主教安排住宿,並親自帶他來到了客房。 “主教大人,今晚您就住在這裏吧。雖然這裏不怎麼奢華,但很安靜。床單都是剛換過的。您看還行嗎?”卡爾對主教說道。 或許主教看到的房間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舒適,他微微皺了一下眉頭,有些不情願地說道:“是的,這裏很不錯。不過我還是回城裏到市長那去住吧。” 說著,主教便向門外走去。 “先生,您留在這裏吧。我們都很歡迎您。”這時,小卡爾叫住了他。 主教向小卡爾笑了笑:“謝謝你,孩子。可我一定要走。” 主教離去後,小卡爾奇怪地問父親:“爸爸,為什麼主教一定要走?” 卡爾說:“可能他覺得我們這裏太簡陋了吧。” 小卡爾說:“你不是說牧師是不在乎這些的嗎?” 卡爾笑著摸了摸小卡爾的頭:“你要知道,不是每一個牧師都能像你父親這樣。我和他雖然是同行,但我們不同道。” 小卡爾似乎沒有聽明白父親的意思,迷惑不解地看著他。 於是,卡爾便進一步向他解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同,有的善良,有的邪惡。這些不同的人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要正確地區分他們是很不容易的。就拿父親的職業來說,雖然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牧師,但真正能夠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的人並不多。” “爸爸,我明白了。您說的‘同行不同道’就是這個意思。您是真正的牧師,而那位主教不是。”卡爾說道。 聽見小卡爾這樣說,卡爾隻是微微地笑了一笑。 就這樣,卡爾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之中已經播上了能夠辨別周圍事物能力的種子。 在我們周圍有許多所謂的樂觀主義者,他們認為生活是完善而理想的。當然,現在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受到饑餓的威脅,也可以帶著孩子在周末去郊外度假,享受童話般美麗的生活。然而,任何人也不能否認生活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讓我們無法承受也無法回避的問題。 “隻要真正看看世上的痛苦和悲慘,誰都會感到寒心的。”這是叔本華的一句名言。雖然叔本華的厭世主義受到了種種譴責,不被我們提倡,但他仍然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常青藤教育要傳遞給孩子的,不僅是生活中的善和美,還有生活中的其他,比如醜與惡。也許很多家長出於保護孩子的願望,希望他們在一個透明而純真、美好的環境裏成長,但,就像是打預防針,早一些讓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全貌,對於他們來說,才是一種免疫,一種真正的保護。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世界上除了美麗陽光外還有醜陋的陰影,家長正是要讓孩子學會正視這些陰暗的東西並勇敢地麵對它。辨別好惡並非是想將孩子們變成陰暗的人,相反,是為了讓孩子們成為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