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2 / 3)

8、讓孩子學會信任,但不會輕信任何人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8  常青藤教育法則不鼓勵孩子做老好人,而是要他們懂得:我們可以信任他人,但是不能輕信,必須自己擁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同時凡事三思而後行,不要被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蒙蔽。  很多家長相信,應該把孩子培養成老實的人、循規蹈矩的人,因為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會本分地遵守社會規範,雖然這種觀點聽起來無可厚非,但卻不是常青藤教育提倡的。  常青藤教育認為讓孩子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比讓他們成為一個老實人更重要。事實上,老實的、循規蹈矩的人並不一定能夠妥善地處理好自身與社會的關係,也不太可能達到與社會規範相協調的地步。  有些父母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並讓孩子相信這一切。這種說法表麵上看起來很迷人,也有益於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一個孩子從小就相信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隻會使他成為沒有分辨力的人,這樣的人在社會中永遠不會成為一名成功者。信任是一種美德,然而輕信隻會讓孩子變得愚蠢和無能。  在小洛克菲勒4歲時,有一次,當他遠遠看到父親老洛克菲勒從外邊走進來時,就張開雙手興衝衝地向父親撲了過去。老洛克菲勒並沒有去抱他,而是往旁邊一閃,結果小洛克菲勒撲了個空,跌倒在路上,哇哇大哭起來。等孩子哭完之後,老洛克菲勒嚴肅地對兒子說:孩子,你想想,連爸爸都會欺騙你,因此你一定要記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輕信任何人。  從這則故事裏可以看到美國著名石油大王是如何教子的。相比之下,美國是個誠信社會,中國則是個兵法社會,從古至今,爾虞我詐的事屢見不鮮,更可怕的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騙人者到處炫耀自己有本事,被騙者認為自己窩囊大多忍氣吞聲,因此,在中國,更應該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學會保護自己,不輕信任何人。  不輕信人,並不是不信任人,社會上確實有些謙謙君子是值得我們信賴的,我們隻是強調不要輕信,任何事情,首先要靠自己,要時刻把事情的控製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一把利刀,刀把在我手中,我不會傷害別人,但如果因輕信別人而把它交到別人手中,那很可能就會被這把刀砍傷。被信任的人用刀砍傷是最痛的,如果被自己信任的人用自己給的刀從背後砍一下,那恐怕是天下最讓人心痛的事,會痛徹心扉終生難忘的。  當然,教孩子不要輕信,不僅是讓他們不要輕信他人,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不要輕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人與人之間相處時,多多少少都會產生誤會。然而當發生誤會時,大多數人都隻願意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我們常忽略的一點是,有時候我們最為忠誠的眼睛和耳朵也會犯錯,它們會向我們傳遞出一些不真實的信息。但就因為我們太過相信了,以至於自己成了“誤會”的始作俑者。蘇格拉底告訴我們,“凡事應該用三個篩子過濾”,這一點,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借鑒來教育孩子的。  某次,學生匆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邊喘氣邊興奮地說:“老師,告訴您一件絕對想象不到的……”  “等一下!”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製止,“你要告訴我的話,用三個篩子過濾過了嗎?”  學生不解地搖了搖頭。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要用三個篩子過濾一遍!第一個篩子是真實,你要告訴我的事是真實的嗎?”  “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麼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學生道。  “那就應該用第二個篩子去檢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是善意的嗎?”  “不,正好相反。”學生羞愧地低下頭來。  蘇格拉底不厭煩地繼續說:“那麼我們再用第三個篩子檢查,這麼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嗎?”  “並不是很重要……”學生心虛地說。  這時,蘇格拉底打斷他的話:“既然這個消息並不重要,又不是出於善意,更不知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說呢?說了也隻會造成我們兩人的困擾。”  蘇格拉底就是這樣借由三個篩子,不輕信任何未經證實的人事物,既不做始作俑者,也不受人利用成為是非的傳播者。所以,家長們應該告訴孩子,當發現誤會或者麵對流言時,應該仔細判斷一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因為有時候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也會騙你。

9、讓孩子為自己導航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9  常青藤教育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常常要他們獨自上路——導航能力就應該從小培養。當孩子們學會認路,他們也就能習慣性地在未來的生活中為自己選擇方向。  “迷路”這個詞,其字麵意義和比喻意義都令人恐懼,使人產生挫敗感。所以,常青藤的教育非常重視孩子自我導航能力的培養。導航活動能開發孩子的智力、觀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它需要孩子有清楚的目標(目的地)和對(到達目的地的各種方法的)選擇的思考。  知道該如何到達想去的地方(如何看地圖,怎樣使用指南針,怎麼問路並按別人的指點走),能令你的孩子在導航練習乃至現實生活中都變得更為自信。  維珍集團的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爵士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  我媽媽堅定地要把我們培養成獨立的人。在我四歲時,她就把車停在離家幾英裏遠的地方,讓我自己穿越田野回到家。而我有可能陷入迷路的絕望中。我妹妹瓦內薩最早的記憶是在一月份的某個早晨,她被吵醒了,因為媽媽讓我在那天騎上自行車去伯恩茅斯市。媽媽給我裝了一些三明治和一個蘋果,讓我在路上找些水喝。伯恩茅斯市離我們在薩裏郡格林村的家有55英裏遠,當時我還不到12歲,但媽媽覺得這能讓我認識到毅力的重要性,並學會辨別方向。  天還黑的時候我就出發了,我模糊地記得當天晚上是住在一個親戚家裏,但忘記了是怎麼找到親戚家的,也不記得第二天是怎麼回到格林村的。但我清楚地記得最後我像一個英雄那樣得意洋洋地走進廚房,為自己馬拉鬆式的自行車之旅感到極大的自豪,並期待著得到熱烈的歡迎。“幹得好,瑞奇,”媽媽在廚房歡迎我,她正在切洋蔥,“過得有趣嗎?現在你能跑到牧師家嗎?他有些圓木要砍,我告訴他你馬上就能回來並過去幫他。”  當然中國因為國情有別,地理環境、交通都與國外有較大差異,家長不可能將一個4歲的孩子放到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去。但是,我們依然有必要在孩子合適的年齡時對他們做一些訓練:  時間:從十五分鍾漸漸增加到幾周;  地點:家外的任何地方;  設備:地圖。  可以和孩子多次做這樣的練習,並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其責任心的增強而提高任務的挑戰程度。你可以讓4歲大的孩子自己找路帶你去麥當勞,也可以讓18歲的孩子計劃一次長途旅行,活動的內容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和到達目的地的複雜程度。  年幼的孩子之前可能從沒有過自己找路去某地的經曆,剛開始做這個活動他們可能會覺得害怕。所以我們建議父母先讓他去一個比較好找的,也是他想去的地方,比如某個朋友家,然後再慢慢讓他們去較難找的地方。當孩子特別想去某處時,父母可以說:“讓我們來玩一個叫做導航的遊戲吧。就是你為我們帶路,每個轉彎處怎麼走你來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很小,父母可以這麼說:“假裝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去那兒,你告訴我們好嗎?”在去的路上,父母不時地對孩子提問:“看,前麵有個十字路口,現在我們該怎麼走呢?”  要是你的孩子找不到路,你可以提示他:“看看街道號是多少,是不是想起點什麼來?”要是你感到孩子變得垂頭喪氣的,怎麼做都不能幫他找到路,再提示也不管用,你可能就想停止這項活動。但也要注意別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失敗。要避免他產生這種感覺,你可以說:“嘿,你差不多都把我們帶到那兒了。有十個彎你都拐對了,隻有一處你拐錯了。重要的是你盡力了。要是我們還有時間的話,最後這處你也能走對的。但是我們現在最好停止這個遊戲了,這樣我們就能在電影開始之前趕到電影院,好嗎?”如果你自己也不擅長找路,你也可以說:“我也不是很擅長找路,我也覺得這挺難的。所以我會幫著你練習,這樣你長大後就不會像我這樣經常迷路了。”  要是你的孩子很有責任心,也很聰明,能夠獨自外出旅行,作為父母除了指導和鼓勵他,還要支持他。孩子要進行一天來回的短途旅行或者周末不在父母的陪同下外出,都應該先做好旅行計劃。父母要通過提問,確定孩子考慮到了關於安全、預算、時間安排等方麵的一切重要的細節。父母應當設定一些參數,製定規則,並堅持讓孩子遵守,但應該由孩子自己來思考該如何遵守。

10、孩子的獨立戶頭:一元錢也要存進銀行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10  常青藤教育提倡孩子們自己進行金錢管理。家長們需要做的隻是幫助他們擬訂消費計劃。  “子不教,父之過。”為人父母者提供什麼樣的生長環境,天真無邪的孩童就會發育成什麼樣的人物,就如清水的形狀完全取決於盛水的容器一般。  在美國,家長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費,則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去支配。例如,孩子想買網球拍、自行車或去旅遊,指導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儲蓄。這樣,就使他認識到儲蓄的意義,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愉快和興奮,而且也培養孩子學會有計劃地管理金錢的能力。  對孩子打工得來的酬金,美國父母會告訴孩子不要一次花光,隻花一小部分,其餘的就存在自己的戶頭上。在一般情況下,家庭都要協助孩子擬訂一個消費計劃並正確執行。  理查德·阿瑟先生今天回來得格外早。“爸爸,我現在已經賺到1美金零25美分了。”珍尼弗一見父親,立馬飛奔過去報喜。  “哦,真是那樣嗎?”理查德一臉驚喜。  珍尼弗從口袋中掏出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甚至還有幾個叮當作響的小硬幣。小家夥將這點可憐的錢緊捏在手中,並高高地、帶著十二分的炫耀,舉起她的稚嫩的小手:“爸爸,你看,這是我幫牧場的米其大叔割草得來的。”  像從來沒有見過錢似的,這個身家億萬的大富豪瞪大了他的雙眼,緊緊地盯著那幾個小錢:“哦,親愛的,你真是太偉大了!太了不起了!告訴我,你準備怎麼花掉它?”  珍尼弗歪著腦袋想了半天:“我原來準備用它買一個青蛙(一種電子玩具)的,可是,昨天,克裏思姑姑(理查德的姐姐)已經送給我了。現在嘛……”  理查德耐心地看著女兒的眼睛,可珍尼弗思索了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理查德說道:“親愛的,我給你出個主意。你上回不是說,想要個芭比醫生嗎?我看,不如拿這些錢買芭比醫生得了?”  珍尼弗搖頭說:“不行啊,爸爸。芭比醫生要價76美元呢,我的錢不夠。”  理查德說:“哎喲,這可怎麼辦哪?”這位大富翁掰著手指頭算了一下,叫道:“糟糕,還差74美元零75美分呢。”  珍尼弗說:“別擔心,爸爸,我想我以後還會去牧場幫米其大叔割草的。等賺夠了錢,我再去買芭比醫生!”  “好,好!”理查德立即眉開眼笑起來,“珍尼弗,我相信你能做到。”  接下來,理查德先生又對女兒說道:“親愛的,你賺夠買一個芭比醫生的錢,得花一個月的時間吧?”  珍尼弗說:“是的,如果我隻給米其大叔割草的話。”  理查德說:“那麼,你每天從米其叔叔那兒拿回來的一定都是些零碎的錢吧?這很容易弄丟的哦。我看,不如你存到銀行裏去,等賺夠了一個芭比醫生的錢,再取出來如何?這多保險呀。而且,我敢保證,到時候,取出來的一定都是嶄新的錢。”  珍尼弗想了想,說:“爸爸,你說得對。我的一些同學都在銀行裏存著錢哩。”  理查德·阿瑟先生說:“是的,今天,爸爸幫你開個賬戶,把你手中的這些錢存進去。”  常青藤的教庭教育告訴我們:引導孩子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愉快和興奮,並且培養孩子學會有計劃地管理金錢的能力,也許比把錢放在他的口袋裏更為穩妥,也更為長遠。  當你的孩子長到5至6歲,基本上需要懂得錢與購買的關係,如懂得如何區分錢幣,懂得加減法,懂得會花錢。當他開始要求你給他買東西時,你就為他準備一些零用錢。那麼,給孩子多少零用錢為界限呢?這是父母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其實,孩子的零用錢不需要逐年增加。因為長一歲,孩子們就期望得到更多的零用錢,這並不能教會他們什麼,更主要讓他們了解更多的有關收支平衡、需求與財力關係方麵的知識。  要讓那些渴望增加零用錢的孩子知道,錢是父母給的,但來之不易。父母應該加以引導,灌輸理念。例如,父母為孩子買了學校的午餐,就應該將這項費用加入到他們的零用錢中去,如果他們想要更多的零用錢,父母就可以讓他選擇學著自己做午餐。  除了給孩子零用錢適可而止外,還要讓他們樹立起先儲蓄後消費的觀念。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果他們有自己購買的目標——他們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存錢就更有意義。一位經濟學家建議,鼓勵孩子設立短期目標,讓他們存入零用錢,兩三星期後就能買諸如玩具、書籍和學習用品等等,然後讓孩子轉向更大的目標,存錢幾個月,乃至存上一年,才能實現更大的目標。  之所以采用該方法,是讓孩子覺得目標和進展離他們並不遙遠,通常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目標上,而不是把零用錢亂花在其他東西上。孩子們需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對自己的花銷負責。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父母可以用與孩子存入零用錢數的相當物品來鼓勵孩子存錢。一對外國夫婦就采取了這樣的辦法,在孩子10歲生日時,特地為他們開一個500美元賬戶的活期折子。而孩子從10歲到16歲每月存入一些錢,他們就會給孩子存錢數對等的物品。孩子的母親說:“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們一直存下去,到了16歲,他們就可以買輛轎車。”他們的兒子每月要從戶頭裏取出一些錢零用,如今17歲了,他僅有400美元積蓄,而他15歲的妹妹存款已超過了3000美元。  讓孩子存入零用錢,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是要讓孩子懂得如何負責自己的“花銷”,並越來越善於處理自己的開支,引入預算的理財概念。這才是每個家庭父母要教會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

11、每個孩子都要有個小賬本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11  美國家長對孩子的零花錢選擇定額一次性支付;英國小學根據孩子們年齡的增長開設不同的理財教育課,讓孩子從小就正確地對待金錢和使用金錢,並學會初步的理財知識和技能。  在美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並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以適應未來經濟生活的需要,因此金錢教育就成了美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下麵是一個美國9歲孩子的小賬本:  某月某日。好開心啊!媽媽給我10美元,這是本周的零用錢。  某月某日。今天糟糕極了!前天媽媽給我的一支鉛筆,讓我不小心弄斷了,沒辦法,隻好再買一支新鉛筆,這花去了我5美分。真令我心疼!  某月某日。中午太渴,我買了一杯可樂,花了10美分。下午,羅裏向我借了50美分,說好下周還給我,因為他把這周的零花錢花光了。  某月某日。媽媽給了我這周的零花錢。老規矩,還是10美元,羅裏和菲比也拿到了相應的錢。羅裏拿到錢後,立即還了我50美分。  某月某日。我看上了商場裏的一輛漂亮的山地自行車,但我的錢不夠,還差80美元,我央請媽媽買下來,但媽媽卻隻答應先替我墊上不夠的錢。終於,我把這輛特酷的車弄回了家,但從此以後,我每周的零花錢得被扣下一半即5美元,直到扣滿80美元為止。  某月某日。每周的零花錢被扣掉一半,我的經濟頓時發生了危機。今天是周末,我不得不去割草。這個工作真的很辛苦,蚊子在我的胳膊肘兒上還咬了好幾個大包哩!但事後,人家付給我70美分!  某月某日。我和同學羅斯去買零食,她買了一個大漢堡,而我因為口袋緊張,隻買了一個小漢堡。  某月某日。今天是媽媽給我們發零花錢的日子。我央求媽媽多給我一些錢,但她不同意,依舊扣了我5美元,當然,我拿到手的仍然是可憐的5美元。  某月某日。克裏斯狄姑媽來了,竟然不用我替她做什麼,隻是很親熱地親吻了她並幫她把雨傘放好,我就得到了20美元!真的好開心!  某月某日。真是個輕鬆的好差使,幫助爺爺整理書籍,他居然付給我75美分!  某月某日。我把我閑置的玩具出售了一部分,得到3美元!我發現我真的很聰明!  這個才9歲的孩子,竟然有著如此理智的消費!竟然能如此認真地去記錄他生活中的每一美分!這該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然而,這樣的小賬本在美國確實非常普遍。  美國巨富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財產的大富翁,可謂“腰纏萬貫”,但其子女的零用錢卻少得可憐。他給每個孩子建立了一個小“賬本”,上麵印有“7~8歲每周30美分;11~12歲每周1美元;12歲以上每周3美元”的字樣。錢是每周發放一次,要求子女們把每筆開支用途都在“賬本”上寫清楚,待下次領錢時交父親檢查。如果賬目清楚,用途正當者下周增發5美分,反之則減。從而使孩子們從小學會了精打細算和當家理財的本領。  在美國,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3歲就已經開始;在英國,政府決定在小學就開始設置理財教育課,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設計不同的理財教育內容,讓孩子從小就正確地對待金錢和使用金錢,並學會初步的理財知識和技能。  通常情況下,中國孩子的習慣是零花錢沒了就要,而美國父母對孩子的零花錢則是定額一次性支付,讓他逐漸知道量入為出,合理安排支出;父母也會給孩子一些理財的機會——購買商品,讓他們認識到錢的價值和懂得貨比三家;不時對他們令人欣喜的表現給一點小獎勵,以期讓孩子學會節儉花錢。這些行為,從短期看,能讓孩子們懂得節製,長遠看是培養他們的理財能力和習慣,而一個良好的理財習慣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中國的家長們,不妨像洛克菲勒那樣,像美國的家長那樣,給孩子建個賬本,使孩子從小就養成珍惜錢財的好習慣和練就當家理財的能力。孩子通過記賬,起碼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養成節儉習慣,提高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能夠學會如何有計劃地支出;二是可以培養細致作風,鍛煉一絲不苟的能力。這樣做對孩子的將來一定大有裨益。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學會正確地花錢,在當今社會就是一大優點,因為他從小便學會了一個現代人的必備素質:理財。  如果你真愛孩子,如果你會愛孩子,你就要注意諦聽歲月發出的嚴肅告誡:立即停止濫施的嬌寵和溺愛,趁現在還來得及,接納新的教子理念,用新模式、新方法科學施教,使孩子從小打下道德的根基、意誌的根基,擁有正確的金錢意識。

12、信心是行動的催化劑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12  常青藤教育認為,自信心並不完全由自己的能力本身決定,而是由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的看法決定,而且自信心又反過來影響和控製自身的能力。因此,不斷地進行暗示與孩子能力的自我確證相結合,將會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走上良性的循環。  1968年,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羅森塔爾和他的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龐大的心理學試驗,要求校方配合。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班中選了18個班,對班裏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然後,教授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占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任課教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試驗的正確性。八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對18個班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當初上了名單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個個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並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其實,當初那份“最有前途者”的名單隻是羅森塔爾教授隨機抽選出來的,不過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心理暗示。在這八個月裏,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評價,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老師的熱愛和期望,從而使他們各方麵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與之類似的有一句名言:無論你認為自己能還是不能,你都是對的。這些都體現了心理學上的“自證現象”。就是說,對於一件事情,如果一個人堅信自己能夠成功,他就會努力去做,假如他遇到困難,他也不懷疑自己,而是絞盡腦汁、繼續努力;假如出現了挫折,他也不灰心,相信這是暫時的,從教訓中獲取經驗對自己進行調整,最後真的獲得了成功。假如一個人認為自己不能做到,那麼,隻要困難一出現,雖然他本來有能力解決,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自我判定自己不行而選擇放棄,最後他就真的不能成功。  “自證現象”充分體現了自信心的奇妙之處,自信心並不完全由自己的能力本身決定,而是由人們對自己的能力的看法決定,而且自信心又反過來影響和控製自身的能力。  所以,自信心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孩子失去自信的原因可能包括:  1.被要求做超過能力所及的事;  2.第一次嚐試時,就因遭遇別人的譏諷而膽怯;  3.遭受歧視,例如種族歧視、貧富歧視等;  4.言語不通,因不能表達而失去信心;  5.體能孱弱,身體有病、有缺陷而阻礙自信心的發展。  由此可見,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外,孩子要建立起自信心,更需要安全感、自尊心、滿足感和愛。所以,常青藤教育建議父母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首先,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有自信。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做父母的都要讓他感覺到安全。  例如一個1歲的幼兒學走路,讓他在平坦的地方學步,孩子就是跌跤,也不會感到十分疼痛,在父母的鼓勵下,他會站起來接著走;而在凹凸不平的地方學步跌了跤,縱使父母不斷鼓勵,他也會因過於痛苦而不再有信心嚐試。  同樣,一個4歲的孩子第一次到公園蕩秋千,父母關心他,扶他坐上秋千後,用手輕輕地推,並邊推邊唱:“蕩秋千,真好玩,小小心心蕩秋千。”孩子很容易就會建立蕩秋千的自信心。相反,孩子剛坐上秋千板,父母就一味用力去推,孩子一定會感到害怕,以後很可能再不想玩秋千了。所以,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是不能建立自信心的。  其次,讓孩子感覺到成就感。孩子有成功的表現或得到肯定的評價,就容易建立自信心。  例如一個3歲的孩子給爸爸畫了一幅畫像,拿給媽媽看,媽媽若稱讚他“這個爸爸畫得真好”,對孩子建立自信心就起了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媽媽說“你畫的爸爸一點都不像”,這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可能使孩子從此失去繪畫的樂趣和信心。  再次,為孩子提供愉悅的學習氛圍。孩子需要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當父母引導孩子學習時,要麵帶親切的笑容、使用建設性的語言,盡量使用“你一定可以”、“我們慢慢試著做”等溫柔的話語。  當孩子“成功”時,父母應給他們適當的獎勵,可以送給他們小小的獎品。不一定是奢侈的禮物,可以是一張小卡、一隻紙船、一件小飾物。這些獎勵會使孩子更加努力。  最後,要相信孩子,相信他已經盡了力。父母要相信孩子會盡力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一味督促、一味施壓,要求孩子做超過其能力所及之事,孩子就不能產生滿足感,從而影響其自信心的建立。  有一個5歲半的孩子,寫字很用心,爸媽對她經常鼓勵,可是因為比起同齡孩子並不算優秀,無法得到老師的表揚。孩子的父母並沒有因此給她施加壓力,而是堅持鼓勵孩子,給她信心,並且坦誠地與老師交換了一次意見。後來,老師再不將這位女孩子的字體與同班其他孩子的字體比較,從而幫助孩子建立了寫字的信心。

13、讓孩子一起分擔家庭的困難,參與決策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13  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不僅能夠讓他們盡快成熟,具備決斷能力,同時也能鍛煉他們全麵思維的習慣。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保護孩子而讓他們徹底遠離家庭危機,和父母一起麵對危機可以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和孩子的抗風險能力。  常青藤教育指出:能經常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性格開朗,能關心別人,有較強的集體感和責任心,且遇事愛動腦筋,有較強的自信心;而那些從不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集體意識淡薄,遇事習慣於依賴、等待。可見是否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自2007年,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發生以來,美國的家長們就紛紛考慮將這一實情如何告訴孩子。事實上,他們大多數人最終選擇了讓孩子和自己一起麵對這場危機。美國人普遍達成了一個共識:和孩子們聊聊目前的這場全球經濟衰退可以減輕他們的恐慌,讓他們有充足的心理準備麵對變化莫測的未來。我們就以這場危機為例來看孩子如何參與家庭決策,分擔家庭困境。  美國亞特蘭大州心理學家瑪麗·格雷沙姆指出,通過聊天,家長應該幫助孩子了解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可以教給孩子如何坦然麵對未來生活的跌宕起伏。  首先,家長應該三言兩語地告訴孩子經濟危機會造成什麼結果。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消費萎縮了,股票下跌了,公司裁員了……以上就是經濟危機的後果。同時,家長又要言簡意賅地告訴孩子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家長可以這樣解釋:經濟危機會定期發生,這次的危機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但經濟遲早會複蘇的。  其次,家長應該讓孩子們知道危機會影響到自己的家庭。通常情況下,孩子們會想,這場危機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家長應該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們:有!繼而向他們解釋危機和他們的關係。例如,家長工作不保,就無力償還房貸,就無力支付學費。美國紐約市心理學家馬琳說:“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如何應對危機,絕不能對孩子敷衍了事,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和家長共渡難關。”  第三,家長應該讓孩子為家裏分憂。2008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529大學教育儲蓄計劃賬戶(529賬戶因其在美國國稅局法規中的條款編號而得名)金額下降了25%,專家預計,2009年該賬戶金額可能還會持續下降。美國理財專家羅素·王爾德就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兩個孩子。他對孩子們說:“如果現在不節省開支,不取消每年去歐洲的度假,那麼你們今後可就沒法去大學就讀了。”結果,孩子們主動壓縮自己的各種開銷,為家長分憂解難的同時,也為自己今後去大學深造儲蓄了學費。  美國理財專家凱蒂·施特普經常通過報紙、雜誌上麵的文章告訴孩子們經濟危機其實離他們的生活很近。他經常拿《紐約時報》關於金融機構倒閉的相關報道以及公司裁員的新聞讓孩子們明白家長在外打拚是多麼辛苦,讓他們懂得為家長分憂。結果,這些“小大人”在懵懂中明白了生活的艱辛,懂得了父母為自己的付出,學會了節省開支過日子的本領。凱蒂·施特普說,這次經濟危機也許是孩子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中國,父母們心疼孩子,習慣性地為他們包辦一切,當家庭出現危機,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盡可能地向孩子隱瞞,保護孩子不受任何傷害。不僅如此,家庭中的大小事務,他們也從來不會征求孩子的意見,事實上,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正如前文所說,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並且在特殊時刻一起分擔家庭困難,能讓他們盡快地獨立起來,變得更有責任心。所以,家長們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參與家庭事務的習慣。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父母在平時談論問題或商量事情時,都要有意識地問問孩子。如:“你覺得這個建議好不好?”“你認為這樣東西該買不該買?”“你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做嗎?”這樣可以逐漸使孩子關心家庭中的事情,產生參與意識。這時,父母應將孩子當做一個真正的商量對象,說話態度要和藹,不要擺架子,要使孩子感到父母確實是想聽聽他的意見的。當孩子開動了腦筋,有了較好的回答時,父母要及時表揚,並采納其建議。孩子看到自己的建議在家庭事務中實施,就會產生成功感,這又能促進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其次,要確定參與的內容和目的。家庭中需要商量的事情很多,但並非每件事情都適宜孩子參與,所以父母要事先考慮一下,家裏哪些事情適合孩子參與決策,哪些不適合。一般說,凡是參與的過程和結果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就可以讓其參與,否則就不宜讓孩子參與。如家庭日常開支、假日遊玩、贍養老人等問題都可以讓孩子參與,而夫婦之間的矛盾糾紛等,應盡量避免孩子參與。  確定參與內容,應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讓他參與一些簡單的貼近其生活內容的事情,如星期日上公園需要帶什麼東西,去看望爺爺奶奶要買些什麼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可以逐漸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內容,如當家中添置新家具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家具的顏色、式樣、價格等問題;當孩子有了較豐富的參與經驗時,就可放手讓其為主做一些事情,如讓孩子當家庭中的“小會計”,記錄一段時間的收支情況,並向家長報告,或者讓他製訂一次到外地旅遊的計劃等等。在確定參與的內容時,父母應考慮好要達到的預期目的,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對孩子進行啟發和引導,另一方麵在孩子參與活動後,便於檢查。已經達到了目的的,可進一步提出要求,尚未達到目的的,應再提供一些類似的活動讓其參與。  第三,教給一些參與的方法,把握參與的時機。剛開始讓孩子參與決策時,孩子會說“我也不知道”,“我聽你們的”或者“你們說怎麼辦就怎麼辦”。這說明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參與,父母就要教給他一些參與的方法。如第一次讓孩子安排假日遊玩活動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想一想,以前爸爸媽媽在準備類似活動時,都是怎麼準備的,帶些什麼東西。通過回憶聯想,孩子根據過去的經驗提出意見,這樣就順利地介入了決策。再如,當家庭準備購買一些物品時,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讓孩子參與決策。父母帶孩子到市場裏看看,比較一下各種同類物品的質量、價格、式樣等,使孩子逐漸學會通過比較來選擇物品。  家長在培養孩子參與能力時,能否把握孩子參與的時機,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孩子參與的效果。例如,當孩子情緒較好時,就願意做一些事情,也肯動腦筋、出主意想辦法,此時引導他參與決策,他會樂於接受。

14、會交朋友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常青藤生存教育法則14  交際能力與成功緊密相連。對孩子來說,缺乏朋友伴生著各種負麵情緒,對他們的成長十分不利。當孩子產生了交友障礙,家長應該從側麵進行支援。  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占85%。”想要開發孩子的社交能力,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果孩子有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小朋友、老師相處融洽,那他就會覺得自己是被接受、被喜歡的,從而便會更快樂、開朗、自信。  交到真正的朋友是生活成功的最好象征。沒有孩子喜歡孤獨,缺少朋友的孩子總是比其他的人更容易產生各種負麵的情緒、對於成長十分不利。對於孩子來說,大部分友誼是基於共同的活動、興趣和價值觀逐漸發展起來的。對某些人來說,在其一生中,友誼似乎都是很容易地就自然開始和發展了,幾乎不費什麼勁。然而,如果搬家或轉校,或隨著成長改變了興趣,孩子就會難以交到朋友。當然,有些孩子隻是因為害羞才交不到朋友的。  如果現在你的孩子朋友不多,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想辦法交到新朋友。當然,父母僅僅做到幫孩子想辦法就夠了,實際怎麼去交朋友則取決於孩子自己。父母的任務隻是選擇一個好的時機和孩子談談,鼓勵他對此進行決策,然後隻要起到推動作用就行了。父母需要做到下麵兩點:  1.以能樹立起孩子自信心的方式逐漸談起這個話題;  2.積極傾聽來幫助孩子想辦法交到朋友。  談論為什麼沒有朋友是一件讓人感到很難受、很尷尬的事,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你的孩子對此很敏感,你不確定他是否願意接受你的幫助,就等他主動提出這個話題吧。  你也可以先和孩子談論怎樣做一個好朋友、怎樣做不是好朋友這樣的通常話題,然後間接地引申出這個話題,要特別注意孩子具有的品質並充分地表揚這些品質。例如,如果孩子說好朋友是忠誠的,就回憶具體什麼時候他表現出忠誠這一品質了。這些讚揚能使孩子得到鼓舞,使他們自信於自己身上有可以付出的東西,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身上具有的可以用來交友或說是“更好地認識他人”的品質。這樣的談話能幫助孩子從一個人的世界中走出來,讓他有願望結交更多的朋友。如果談話時孩子看上去很不舒服,就先轉移話題,改天再試著談起。  當說到和同齡人的關係時,孩子們往往是非常敏感的,他們也會自己努力去調整自己,建立友誼。  友誼是自然地發生和發展的。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想出有可能碰到潛在朋友的地方和情況。除了這些以及歡迎孩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外,父母最好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去建立友誼。  當然,倘若孩子非常內向而且畏懼與人交流,那麼父母可能就要多做一些功課了。為了孩子們不會在交朋友時局促不安,父母可以培養孩子具體的社交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加入其他人的遊戲時,可以教導孩子友好地向別人發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遊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不可以?”當孩子與別人爭搶玩具時,父母要耐心引導,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辦法,學會說服別人與自己分享玩具。  另外,父母還應該教孩子用文明語言與他人交流。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行嗎”、“你先玩,我後玩”等語言,使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  創設情境也是父母們能夠用來幫助孩子交朋友的好方法。對於孤僻的孩子來說,家長要為孩子創造多種社交機會和條件。家長首先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串門,或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裏玩。當交往的機會到來時,家長要學會藏在孩子的身後,比如,家裏來了客,要讓孩子參與接待;有機會也要適當地帶孩子參加各種聚會,讓孩子與不同的親戚朋友交流、玩耍;購物時,讓孩子試著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孩子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學會與他人正確地相處。